一切以抗争为目的不同的声音,要么被同化,要么受到攻击陷入沉默,舆论最终走向了寡头化和集中化。
“没有恋人、没有朋友、没有自己的房子。可以依靠的只有自己的心和身体……”
这是如今很多年轻人的处境写照,也是他们的“孤独”所在。
他们更主要表现出来的是缺乏社交的兴趣(“宅”),以至于除了自己的感受之外,难以对他人产生真切的感知——那是一种低欲望、低活力、但并无生存之忧的状态。
当下很多的日本年轻人,宁可选择自由职业而放弃更好的职场发展机会,因为他们在意自己的精神自由超过物质条件。
相比起来,中国年轻人的孤独所伴随的首要特征是精神上的苦闷和物质上的巨大压力。
如果他们有一份工作,那随之而来的,又可能是日常生活的极度无聊与机械重复。
这种生活中也会透出点自由的光,但朝不保夕的生活和极大的精神与物质压力,让他们很难平静地享受这自由。
在这种情况下,年轻人除了在网络空间里和陌生人聊天,也在寻找其他的苦闷出口:
比如,凌晨爬黄山"攻光明顶",大冬天的半夜去钓鱼...
凌晨5点的黄山脚下,天还未亮,年轻人就排起了长龙,他们的目的地是“光明顶”,……
有一次晚上打车,听到师傅的来单播报:明天4点,从XX小区,去XX垂钓园。
我的第一反应是“下午4点”,可细细想来,播报的是4点,不是16点,那应该是早上凌晨4点了?
惊讶之余,我问师傅:这是明早凌晨四点吗?
师傅:对啊。
我:这么早?大半夜的,而且是大冬天的,为何那么早去钓鱼?不冷吗?不睡觉吗?
师傅:很多!他们就专门晚上去钓,不睡觉,有的晚上12点去,一钓就是一晚上!谁知道他们怎么想的呢,咱们是理解不了。
眼下的这些年轻人,苦闷地抱着自己仅有的自由等着黄山景区开门,或者,坐在鱼塘前。
他们感到始终无力控制自己的生存环境。
说明了,在这个“相对自由”的社会中,仍然缺乏疏导失意感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