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云梦泽"在哪里?孟浩然诗中的"云梦泽"之谜

樵耕诗话词有谈 2024-08-22 09:00:56

神秘的"云梦泽"在哪里?

孟浩然诗中的"云梦泽"之谜

孟浩然是善于写田园山水诗的唐朝诗人。他的老家在荆州襄阳(今天的湖北襄阳)。那里山青水秀,气候宜人,自古以来就是隐士们喜欢的世外桃源。三国时代的诸葛亮,早年做隐士的时候,就住在那一带。

大概是受先人遗风的影响,孟浩然年纪轻轻的也在附近的一座鹿门山里盖了间草屋,隐居了起来。高兴的时候,他也到外面逛一逛,但他游历的都是名山大川,拜访的都是一些隐士,远离勾心斗角的名利场。

其实,孟浩然也不是不关心政治,他跟封建社会的许多知识分子一样,虽然过着隐士的生活,但也总忘不了当官为皇帝效力。孟浩然一方面在深山里隐居读书,一方面也想象着自己能有一天到京城去谋得个一官半职,只是这种欲望并不很强烈。

有一回,一个到外地办事的官员要回京城长安,路过襄阳,听说孟浩然是个有学问的隐士,就表示愿意带他进京,推荐给朝廷。孟浩然当时也答应了,并且约定好了动身的日子。等到了那一天,官员亲自去叫他,他正跟一个朋友喝酒,一边喝,一边高谈阔论,兴致勃勃的。有人告诉他那位官员来叫他了,他却满不在乎地回答:"你没看见我正在喝酒吗,不管他!"这些话被官员听见后,很是恼火,转身就气呼呼地走了。孟浩然就这样失掉了一个进城做官的机会,但他也不觉得怎么遗憾。光阴似箭,日子一天又一天地过去了,孟浩然在鹿门山一直隐居到40多岁。

他这个"田园山水派"诗人,在隐居的日子里,除了喝酒、访友以外,主要的乐趣就是写诗。诗的内容差不多都是描写隐逸生活的,而隐逸是少不了田园山水的。在这样的环境里,孟浩然写下了不少风格朴实、优雅、清淡、高旷的作品。

一转眼到了唐玄宗开元二十年(也就是公元732年)左右,孟浩然已经43岁了,他认为不应当再这样隐居下去了,应当有所作为。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向京城长安进发,去寻找能发挥自己政治才干的机会。

在长安这座繁华的大都市里,孟浩然跟已经调回京城的王维见了面,并且成了好朋友。接着,他又参加了科举考试,但没有考中。不过他的诗才却博得了不少人的称赞。在一个中秋佳节的晚上,一些在朝廷任职的文人学士雅兴大发,举办了一个赏月吟诗会,孟浩然也被邀参加。他即席赋诗一首,其中有"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等佳句,大家听罢,都佩服诗意优雅洁净,不同凡响。没想到他吟过之后,别人就再也不肯继续作诗了,因为在座的文人学士都觉得赶不上孟浩然,生怕当众丢丑。

那时候王维也在朝廷里做官。有一次,他悄悄地把孟浩然带进了皇宫,到他办公的地方聊天。他们正在高谈阔论的时候,唐玄宗突然走了进来。孟浩然见皇帝来了,慌忙钻到了床底下,唐玄宗进来一看,发觉有些异样,就问是怎么回事儿?王维怕犯欺君之罪,只好如实禀报。玄宗皇帝听了,不但没有生气,反而很高兴地说:"孟浩然这个名字我早就听说过,就是没见过这个人,别躲了,快出来吧,恕你无罪。"孟浩然听了大喜,带着满头灰土从床下爬了出来,向玄宗叩头。玄宗问他,有什么好诗念给朕听听?孟浩然觉得这是个难得的好机会,就把自己的得意之作大声朗诵出来。

没料到玄宗听着听着,微笑的面孔突然板了起来,把孟浩然吓得心里"咯噔"一跳,知道坏事了。原来那首诗里有一句"不才明主弃",孟浩然的本意是说自己没有什么才能,所以被英明的皇上抛弃在一边儿;可玄宗皇帝却理解错了,以为是在讽刺他不分贤愚,埋没人才呢。所以很不高兴地说:是你不来要求做官,怎么说是我抛弃了你呢?这样一来,孟浩然再也没有做官的希望了。他只好离开长安回襄阳老家去。临行的时候,他和王维互相赠诗留念,他在诗里伤心地说:看来我是应当甘于寂寞的,还是回到我的故园里闭门不出为好。

碰了这一回壁之后,孟浩然终于体会到这条叫"仕途"的路,是很难走通的。从此以后,他对做官的事想也不敢想了。

这时候朝廷里的派系斗争也越来越激烈了。当时的宰相是张九龄,这个人出身贫寒,人称"布衣宰相"。他为人正直,主张任用真正有才能的人来治理国家。他的政治主张和措施,遭到朝廷里一批腐朽官僚的反对,为首的就是李林甫。这个历史上著名的口蜜腹剑的家伙,不断玩弄两面派的阴谋手段,诬陷打击张九龄。经过3年的明争暗斗,李林甫的小人手段果然厉害,终于把张九龄打下了台,并且贬他到了荆州。

张九龄来到荆州以后,就派人到襄阳请来了孟浩然。张九龄也是唐朝著名的诗人,在谈话中,他又回忆起孟浩然曾经赠给他的那首诗: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原来,这首诗是孟浩然在进京考试之前写的,赠给张九龄的目的,是希望得到这位当朝丞相的引荐,从此进入政界,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这首诗把洞庭湖写得气势浩瀚,把自己的感情表达得委婉有致,没有那种卑躬屈膝、巴结乞求的俗气。诗的前四句,描写了洞庭湖壮丽的景象和磅礴的气势,后四句则借此抒发自己的政治热情和希望,堪称千古佳作。

有趣的是,孟浩然在写这首诗的同时,也把一个千古之谜留给了人们。

神秘的"云梦泽"在哪里?-﹣孟浩然诗中的"云梦泽"之谜

首先对诗中"云梦泽"的解释,历来各家都有不同的说法。《唐诗鉴赏辞典》是这样解释的:"云梦:水泽名。古代云梦二泽,长江之南为梦泽,长江之北为云泽,后淤积为陆地,并称为云梦泽;约为今洞庭湖北岸一带地区。"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一册则说:"古云梦泽范围很广,是现在湖北省东南部、湖南省北部一带低洼之地的总称。"如果读者查阅《辞海》或其他有关读物,也会发现它们对"云梦"的解释是各种各样的。

据有关专家考证,云梦泽的名称最早出现在《左传》这部里,《左传》有时称它为"云",有时又称它为"梦"。《楚辞》也有时称它为"梦",有时称它为"云"。《战国策》、《吕氏春秋》、《淮南子》等书,都称它为"云梦"。后来人们对它的说法就更多了:一种说法是有两处大泽,一处名"云",一处叫"梦",因为它们距离很近,所以合称"云梦"。另一种说法说云梦是县名,在湖北省中部偏东,汉代时叫安陆县,西魏时叫云梦县。

除此以外,根据《汉书·地理志》记载,云梦泽在南郡华容县(今天的湖北省潜江县西南)的南面,它的范围并不大,也不包括洞庭湖。可晋代以后却把云梦泽的范围越说越大,把洞庭湖也给包括进去了。上海电视台80年代拍摄的电视片《洞庭湖》也说:洞庭湖在战国时代是云梦泽的一部分,面积约4万平方公里。后来云梦泽逐渐干涸,成为现在这个模样……

据有关学者推测,汉代司马相如写的《子虚赋》,也给云梦泽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使它的地名不固定,地点不明确,范围不肯定,引起人们的种种猜测。《子虚赋》是这样描述云梦泽的:它的方圆就有900里,地形非常复杂,有许多奇形怪状的高山峻岭。人在那里看不见完整的太阳、月亮,它们都被山峰遮住了。那里的泥土、石块全都呈现出不同的颜色,有的灿烂像金银,有的闪光似龙鳞。在云梦的东部,长着各种各样的香草;南部是平原广泽,生有大片芦苇;西边有涌泉清池,北部有茂密的森林。在这上面有各种飞禽,下面是成群的走兽……汉武帝读了《子虚赋》之后,大加赞赏,并且召见了司马相如,还封了他一个官职。从此以后,古云梦泽横跨长江南北,包括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平原的说法,就广泛流传开了。

我国科学家为了揭开这个谜,曾经对湖北省近500个大小湖泊进行了研究,并且深入湖区实地勘察,最后得出结论,认为从第四纪(距现在200~300万年)以来,根本就不存在横跨长江南北的古云梦泽。

那么,云梦泽到底在哪儿呢?它的范围究竟有多大?到现在仍然是个悬案。

0 阅读: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