丞相和宰相有什么区别?为什么丞相一定是宰相,宰相不一定是丞相

乡间历史 2024-05-31 09:08:31

无论是看史书还是古装剧,大家都经常听到两个相近的词汇,一个是丞相,一个是宰相。比如丞相诸葛亮,宰相狄仁杰。那么丞相和宰相是同一个意思吗?如果不是他们的区别又在哪里呢

影视剧中的蜀汉丞相诸葛亮

要知道中国的古人惜字如金,如果宰相和丞相的意思完全一样,那么就不会造出两个词语来了,也就是说二者之间是有区别的。那么这两个词的区别在哪里呢?这么说吧,丞相是职位而宰相是级别,丞相一定是宰相,但宰相不一定是丞相

我们先来解释一下什么是丞相,丞相是古代王朝的最高行政长官,早在先秦时期丞相这一官职就已经出现。如果要做一个对比的就是皇帝如果是董事长,那么丞相就相当于是CEO,董事长是集团领袖,而实际的行政权都在CEO手上。皇帝和丞相也是如此,所以有“天子坐朝,丞相治国”的说法

皇帝虽然可以任免丞相,但行政始终绕不开丞相。历史上最典型的就是皇帝刘禅和丞相诸葛亮。刘禅曾说过“政由葛氏,祭则寡人”,意思就是全国的行政事务全部都由丞相诸葛亮打理,皇帝刘禅作为国家领袖,只需要负责祭祀天地和祖先,做好蜀汉的象征就可以了

影视剧中的刘禅

游戏中的白帝城托孤

《出师表》中有一句“宫中府中俱为一体”,这里宫指的是宫城,里面有朝廷百官的办事机构,而府指的就是丞相府,里面也有很多丞相的幕僚,这也是属于丞相自己的办事机构。像诸葛亮手下有我们熟悉的魏延、杨仪、蒋琬都曾经是丞相府属官,魏延是丞相府司马,管理军事,杨仪和蒋琬是丞相府长史,文职

丞相治国的流程是,丞相和自己的属官先把政令拟定好,然后带到朝廷由朝廷百官商议是否可行,可以的话交由皇帝盖上玉玺,然后发放全国。皇帝无法绕过丞相府实施政令,丞相如果不同意皇帝的政令,也可以直接驳回

不仅是诸葛亮和刘禅如此,两晋南北朝以前的丞相,权力都非常大,他们见到皇帝都是和皇帝一起坐着讨论国家的军政大事,而且丞相在见到皇帝时行礼后,皇帝不是一句平身就能打发的,还要向丞相还礼;大街上如果丞相和皇帝的车相遇,双方都要下车行礼的

影视剧中的魏延

影视剧中的皇帝和丞相

皇权和相权在封建王朝早期的时候,也一直都在相互抗衡,此消彼长。但丞相权力如此之大,皇帝一直放心不下,于是打压相权就成了集中皇权的必要手段。如何打压相权?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夺权,一种是分权

如果是像汉武帝这样的强势君主,夺权就是一定的,汉武帝就是嫌丞相一直碍他的事,于是设立了内朝制度。汉武帝和内朝的人将事情商量完后,然后派遣一个人去跟丞相说,照着商量的结果办事就可以了。于是在汉武帝的操作下,丞相由决策者变成了执行者,这就是夺丞相的权

如何分权呢?西汉初期丞相是三公之一,统领九卿,掌权全国所有的政务。太尉和御史大夫是三公的另外两个,但因为太尉主管军事,皇帝认为这个职位威胁度太大,因此并不常设,慢慢的一些军事调动也归丞相辖制。而御史大夫是监督百官,只管弹劾不插手政务,因此丞相是一家独大

影视剧中的汉武帝

三公九卿制

汉武帝之后,西汉的后继之君也意识到了丞相权力太大,对皇权的威胁,于是将丞相这一职务取消,改设大司马、大司空、大司徒三个官职分管丞相的权力,三个官职和丞相一样,都是宰相级别,但每个职位的权力只有丞相的三分之一;直到曹操废除三公,恢复了丞相制度,成为曹丞相

刘禅也制衡过相权,诸葛亮死后刘禅废除丞相制度,让蒋琬和费祎分别担任宰相级别的大司马和大将军,让他们二人相互制衡,相互约束。隋唐时期设立三省六部制,三省的长官均为宰相级别,国家政令也仍然由宰相负责,但由原本的丞相一个人决定,变成了三省的长官一起商议决定

为了进一步削弱相权,后来的皇帝又将一些官员算入了宰相行列。其中就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武则天继位后改中书省为凤台,改门下省为鸾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也变成了同凤阁鸾台平章事,这也是狄仁杰当时的职务,所以是宰相狄仁杰而不是丞相狄仁杰,因为狄仁杰没有担任过丞相,当时也没有丞相

三省六部

影视剧中的狄仁杰

宋代宰相的职权被进一步分化,不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是宰相,参知政事也是宰相,王安石就是以参知政事的身份主持变法。除了参知政事,掌管军事的枢密院的正副长官,也是宰相级别。明朝建立后曾短暂恢复过丞相制度,比如李善长就担任过丞相

经过胡惟庸案之后,朱元璋最终连丞相职务带着宰相制度一起废除,皇帝直接管理六部,结果被累惨了,于是作诗一首“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五丈犹拥被。”朱元璋死后后世的皇帝没有那么大精力,于是就扩大了内阁的权力

内阁长官就成了变相的宰相,比如张居正就是内阁首辅,在万历初期权力等同宰相,只不过和真正的宰相不可同日而语

1 阅读: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