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4年,英国出版的中国酷刑插画,和你在影视剧里看的刑罚一样吗

司马讲史中 2024-08-05 01:46:40

1804年(清嘉庆九年),英国伦敦出版了一本名为《The Punishments of China / 中国酷刑(或者中国刑罚)》的书,该书发表后在英国和欧洲得到了许多读者的喜爱。

作者是一名叫乔治•亨利•梅森的军人,书中刊录了22幅中国刑罚的插画,作者详细介绍了每种刑罚的实施情况以及相对应的中国人文文化;插画作者是当时广州的一叫“蒲呱”(Pu Qua)的画家群体,二者都没留下更多详细的生平。

【点一下(别双击哦)右上角,关注我,我们一起学习进步】

1.《中国酷刑》大红封面

《中国酷刑》

2.引言结束

作者先称赞中国公布的法典“公正、宽容和智慧”,然后告诉好奇的西方读者“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却能看到一些令人不适的法令和刑罚。根据中国法律,仅仅穿戴了特殊的服饰就构成重罪,司法实施中还存在严刑逼供和屈打成招的习惯,这与颁布的刑律形成了不适应的对比,在严刑拷打下向审讯人提供了错误的信息,最终使表面的从轻处罚流为死刑的点缀。

《中国酷刑》引言

3.A culprit before a magistrate / 升堂提审

在清代,并不是所有的案件都需要升堂提审的,一些邻里之间的摩擦等等小事件,基本都是在村里由族长解决,解决不了的才递交各个上级部门开堂审理。

审理之前也是有很多程序需要走的,比如我们常见的写状纸。

升堂的时间也有规定,农忙时候不开堂,然后规定初几初几才开堂等等。

升堂提审

4.A culprit conveyed to prison / 押赴收监

清朝的监狱分为两种:宫廷监狱和地方监狱,宫廷监狱关押的是一些政治犯重要的犯罪嫌疑人,地方监狱关押的则是一般的普通犯人。

插画上表达的应该是很重要的重罪犯人,铁链锁脖,五花大绑,两名凶恶的官差押送,有点像印象中的押赴刑场。

押赴收监

5.Twisting a man’s ears / 钳扭双耳

“钳扭”最早出自后汉书,指的是一种“束颈缚手”的刑具,后来特制用强力手段扭转或者拧紧,使人不能自由行动和反抗。

插图上2名官差使劲拧犯人的耳朵,耳朵上神经丰富,组织结构很脆弱,犯人面露非常痛苦的神色。

钳扭双耳

6.Punishing an interpreter / 竹桥渡仙

竹桥渡仙,十分富有诗意的名字,其实是一种很残酷的刑罚。

施行的时候,犯人跪在地上,衙役取一根粗大的竹棍放在犯人小腿上,然后一人站竹棍一段使劲往下压,在下压的同时,两名衙役会用手死死固定住犯人双臂,然后用手挠犯人的咯吱窝。

竹桥渡仙

7.Burning a man’s eyes with lime / 石灰腌目

用纱布包着生石灰,敷打在犯人的眼里,石灰遇眼泪生热,使犯人眼睛火辣辣的灼烧感。

这一招是非常残酷的,稍有不慎就眼瞎了。

石灰腌目

8.A malefactor conducted to execution / 押往刑场

刑场一般都是指的执行死刑的场所,罪犯审讯完毕判定死刑,官差押送驱赶着死刑犯人去刑场接受生命的终结。

押往刑场

9.Hamstringing a malefactor / 挑断脚筋

挑脚筋我们在影视里或者评书里经常看见听到,是官府对犯人或者黑帮惩罚犯错的人的一种极其残忍的行为。

挑其实是切割或者剪断,脚筋就是脚后跟考上那一道凸起,断了就不能正常走路,就成为废人了。

挑断脚筋

10.Conducting an offender into banishment / 驱逐流放

驱逐流放是清朝的一种长期流放的刑罚制度,分为马帮流放和押送流放,插画是押送流放。

被流放者被称为“流民”,驱逐流放指的是犯罪的人,被政府驱赶到边疆偏远的地区开垦荒地或者修筑工事,清朝最著名的流放地是“宁古塔”,宁古塔在东北的极寒之地,一般被流放宁古塔,基本就回不来了。

驱逐流放

11.Punishment of the swing / 悬空吊刑

最早的吊刑是用绳子绑住犯人的手腕,吊到高空突然放下,使其关节脱臼。

后来逐步演变成很多花样的酷刑,总体来说是一种让犯人缓慢痛苦的刑罚,插图里清朝的悬空吊刑,像似现在女性减肥用的“燕儿飞”,长期这样悬吊着,应该是很难受得了的。

悬空吊刑

12.The rack / 机架夹足

机架夹足又称脚踝夹,在清朝只能用于拒绝招供的杀人或者抢劫嫌疑犯。

如图所示,让犯罪嫌疑人趴在一架机架上,手腕固定,脚踝伸入三块并排木板的空隙处,衙役在木板的上面缠绕绳子并逐渐勒紧,使木板慢慢的受力夹紧犯人的脚踝使其疼痛难忍。有的甚至把绳子固定紧,在木板缝隙处打入楔子,以更好的控制机架木板的力度。

机架夹足

13.Torturing the fingers / 排木夹指

又称拶(zǎn)刑或者夹刑,拶指的是古代夹手指的刑具,唐代以来特用于对女性犯罪嫌疑人的刑讯逼供,它不是处罚手段。

这个刑罚我们在古装剧中经常见到,让女嫌疑人的单手或者双手伸入拶子的缝隙处,衙役用绳子使劲拉紧让拶子的木棍夹紧犯人手指。受不了痛苦的犯人便招供或者被屈打成招,受刑者手指往往会被弄残废。

排木夹指

14.Punishing a boatman / 照面拍板

就是打耳光,施刑者手持一个像手掌一样的木板或者竹板,按照主审官判定的打耳光数目,拍打犯人的脸。

如果打脸次数多的话,犯人的脸颊往往被打打肿,甚至牙齿打掉唇角流血。

不知道施刑者摘掉帽子扔地上啥意思。

照面拍板

15.A culprit conducted to trial / 游街示众

游街示众本为一成语,指的是很多人在大街上游行,多数是家中出了状元或者大官等,后来特制的是对罪犯的一种惩罚方式。

插图中,一名被判决游街示众的犯人背插小红旗,前面一衙役敲着铜锣开道以吸引民众观看,后面一衙役手持荆条抽打犯人的脊背,当然了花过钱的犯人,不会用力抽打的,最后面是一名小官吏在押送。

游街示众

16.An offender undergoing the bastinade / 板子杖梃

其实就是用板子打屁股,这个我们在电视剧中经常看到,清代时候称为杖刑。①杖:就是用大木棍打;②笞:用小木板打。

它的可操作空间非常大,如果家属贿赂过施刑衙役,衙役就会打的轻点,就算皮开肉绽,也不会伤着骨头,否则可能很快被打死。

如图所示,清代打屁股不一定非得扒光屁股的。特别说明一下,清代处罚奸淫罪的妇女,有的地方是要脱掉裤子的,并且喊来家属来“看打”,以示羞辱女犯人。

板子杖梃

17.A malefactor chained to an iron bar / 负柱铐链

犯人脖颈和脚踝都被铁链锁定在一根铁棍上,一直保持站立姿势,铁棍上挂有犯人的牌照名字。

如果被判负柱时间长,犯人就要有站着睡觉的本事了,否则一打瞌睡,就会被铁锁链勒的出不来气而醒来。

负柱铐链

18.A malefactor in a cage / 囚笼押送

影视剧或者评书里经常遇到,“打囚车装木笼”就是这个,一般都是命案或者严重的盗窃犯,犯人被装入木笼子里,不能躺不能直立,被各地方州县押送到省会或者京城重新审理。身穿红衣是预防犯人逃跑,红色方便追捕。

囚笼押送

19.Punishment of a wooden tube / 套竹定椿

套竹定椿本意指的是我国古代南方的一种古老的建筑技术,使建筑更加稳定和牢固,抗地震和风暴能力更强。

清代把如插图所示的刑罚称为套竹定椿,犯人脖子和脚踝都被铁链锁定,脖子的铁链另一端固定在一个短木桩上,铁链外套有一节竹棒,竹棒紧紧抵住犯人的咽喉。

特殊的惩罚方式,犯人往往一个姿势被固定死不能动弹,时间长了很是难熬。

套竹定椿

20.The capital punishment of the cord / 环首死刑

环首死刑是一种执行死刑的方式,就是通常说的绞刑、也叫吊刑、首刑,分为缢(吊)死和勒死,插图分明是勒死。

被行刑者双脚、躯干和上肢被绳索固定在一十字木桩上,脖子上套有绳子,衙役站在罪犯后面用力往下拉紧绳子,勒死罪犯。

这个也有猫腻的,如果家属行贿衙役,衙役可以速战速决让犯人死前少受罪,反之则是慢慢勒死。

环首死刑

21.The manner of beheading / 斩首之刑

死刑的一种执行方式,就是砍头,古装剧里经常看到。

插图中画的斩首,感觉不太真实,这明明是一名官差衙役举起普通腰刀。现实中,执行死刑的职业人士叫刽子手,使用的是厚重锋利的大刀,以便手起刀落人头落地。

斩首之刑

22.Punishment of the wooden collar / 上枷待决

清代的一种刑罚方式,所带的枷锁为木制,有重枷和轻枷之分,有的把手腕也固定上去。

图片上枷版最上面写的是“两广部堂”,意思就是两广总督亲自批准,其余的文字显示的是罪犯的名字叫“李虎”,戴枷三日,是戴枷最短的刑罚,罪犯还可以坐着被执行,可能这是一个有后台的人物。

上枷待决

23.A man fastened to a block of wood / 拖木禁行

这是一种伤害性不大,侮辱性更强的刑罚,犯人脖子戴铁索,铁索固定在一块厚重的木块上,犯人也可以坐木块上面。

拖木禁行

24.Close confinemen / 长凳锁禁

受刑之人躺在一条长凳上,脚踝、脖颈和手腕都固定在长登上使其不可以坐立或者翻身,这应该是一种体罚,长期保持这个卧姿也是很难受的。

长凳锁禁

记得关注、点赞转发。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