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女士现年61岁,在去年的单位组织的退休人员体检中,她被发现血脂超标,并伴有轻度动脉硬化状况。这一结果让王女士倍感焦虑。自那次体检以后,她决心调整饮食习惯,极力避免荤食,甚至晚间完全禁食,以期能有效降低血脂,同时还听闻这样的饮食方式有助于延年益寿。
尽管每晚饿得头晕目眩,王女士仍旧坚持不懈。
但令人意外的是,半年后的复查结果给了她不小的打击。她的血脂非但没有降低,反而呈现上升趋势,更出现了胃酸反流的新症状。这让王女士困惑不已,为何自己已经如此严格地控制饮食,血脂却会不降反升呢?
吃得越少活得越久,饭量大小决定寿命长短?《科学》杂志刊登了一项由美国得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主导的研究,该研究表明,减少食物摄入量可以延长动物的寿命。具体而言,适度的饮食限制能够提升动物寿命10%,而若在恰当的时机进行饮食控制,寿命的增幅更可以达到35%。
在为期四年的实验过程中,研究人员对数百只小鼠进行了分组观察。其中一组小鼠可自由进食,另一组则减少了约三分之一的卡路里摄入,即相当于只吃到七分饱。
实验结果显示,自由进食组的小鼠平均寿命为792天,而饮食受限组的小鼠平均寿命则达到了875天,相较之下,寿命提升了10.5%。
更值得一提的是,当饮食控制与新陈代谢活跃期相结合时,小鼠的预期寿命增幅更为显著,可高达35%。
此外,该研究团队还将这一实验模式应用到了人类身上。
他们招募了218名年龄在21至50岁之间的健康成年人,并同样将他们分为两组。其中一组维持正常饮食,另一组则每日减少14%的热量摄入。在研究进行的12个月和24个月时,研究人员分别采集了受试者的血液和脂肪样本进行分析。
分析结果显示,热量摄入减少的受试者在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方面均有所提升。同时,他们体内的炎症和氧化应激水平也呈现出下降趋势,这无疑对健康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然而,专家也提醒道,控制热量摄入并非意味着无节制的节食。合理的做法应当是均衡分配一日三餐的热量比例,建议早餐占30%、午餐占40%、晚餐占30%。每一餐都对健康至关重要。
尽管有些人认为省略晚餐有助于减肥和增进健康,但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生物技术博士刘晶晶却指出,长期不吃晚餐可能会导致胆汁和胃酸逆流,从而损害胃粘膜。此外,长时间空腹还会使得身体在早餐和午餐时的吸收率上升,同时降低基础代谢率,反而容易导致体重增加。
3个长寿秘诀,你一定要知道!归纳而言,所谓的“少吃”,是指在确保膳食营养均衡的前提下,减少食物总热量的摄取,让自己保持一种轻微的饥饿感。这种做法绝非盲目地节食,比如完全不吃主食或肉类,那样只会导致人体长期陷入过度饥饿和营养不良的境地。
1.食物多样化
建议在日常饮食中,每日摄取超过12种不同的食物,每周则至少摄入25种以上的食物种类,这样的饮食策略能够更全面地覆盖各种营养成分。
同时,通过巧妙的荤素组合、粗细粮的交替食用,以及颜色和口味的多样化搭配,我们可以确保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所提供的能量处于一个恰当的比例。
为了实现合理的膳食结构,我们必须重视食物的多样化,因为这是确保营养全面性的关键。我们的餐盘中应该包含主食、蛋白质来源、蔬菜水果等几大类食物。同时,对于油、盐、糖的摄入量要加以适度控制,以维护健康的饮食习惯。
所谓“多样化”,不仅意味着要摄入上述四大类食物,更要求我们在每一类食物内部也实现多样化选择。例如,主食方面可以粗细搭配,既吃细粮也吃粗粮;蛋白质来源则应该包括鱼类、瘦肉、豆制品以及海产品等;蔬菜水果的选择也应尽可能广泛。这样的饮食规划,能够确保我们所摄取的营养既全面又均衡。
2.吃动平衡,维持健康体重
正常情况下,吃>基础代谢+身体活动+食物热效应,我们的身体便会把多余未消耗的能量变成脂肪储存起来;如果,吃<基础代谢+身体活动+食物热效应时,身体会消耗自身储存的脂肪,甚至是蛋白质,以供身体所需。因此,做到食不过量,对身心健康大有帮助。
3.规律进食、细嚼慢咽
为了降低消化道的负荷并提升消化吸收效率,建议早餐用时控制在15至20分钟,而中餐和晚餐则大约半小时。这样的用餐时间能够更准确地感受到“饱腹”的信号,同时也有助于食物的更优化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