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存款是商业银行负债的主要构成,有效管控存款付息成本对于银行业维持合理的净息差和利润水平、进而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分析了我国银行业存款价格刚性的内在原因以及存款利率调整的进展和趋势,探讨了存款利率调整可能对不同银行产生的差异化影响,并就银行管控存款利率提出政策建议。
近年来,我国银行业贷款利率降幅较大,但存款价格下降并不明显,存贷两端利率呈现“贷款下降、存款刚性”的不对称局面,银行业净息差降至历史低位。2022年4月,人民银行指导建立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引导银行逐步下调存款利率,旨在维护银行业保持合理的利润水平。未来,银行业应牢牢把握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宗旨,提高存款利率管理能力,提高金融服务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一、存款利率调整的背景
(一)银行需要大力发展存款以支撑信贷增长
信贷是银行资金运用端的主要业务类型。从资金匹配看,2014年1月—2022年6月,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同比增速始终高于各项存款,2019年1月两者差值一度达到5.8个百分点。2022年下半年开始,由于居民储蓄意愿攀升以及市场信贷需求放缓,存款同比增速阶段性高于贷款,但仅持续了不到一年,2023年6月贷款增速重新站在存款之上。这表明大多数时间里银行业贷款资金需求对其吸收存款形成较大压力。因此,银行不得不全方位增强揽存能力。
(二)“囚徒困境”下单家银行难以主动调降存款利率
从市场博弈看,中小银行的产品服务、营销体系、客户数量等较大型银行薄弱,若轻易下调存款利率,存款的吸引力可能较快下跌、流失风险增大。与此同时,大型银行通常被动应对,在存款定价上采取“跟随策略”,维持存款产品的竞争力。在此背景下,各家银行虽然意识到下调存款利率对收入利润有利,但在激烈的竞争和博弈下,均做出了看似最有利的选择——不主动下调存款利率,最终导致整个市场的非理性,银行业存款利率保持刚性。
(三)银行净息差持续承压,有必要推动存款成本下降
由于存款价格刚性,以贷款为主的资产端收益率快速下降带动银行业净息差普遍下行。2023年三季度,我国商业银行净息差仅1.73%,较2019年同期收窄0.46个百分点,其中农商行降幅最大,达0.85个百分点。净息差下降对银行营收和利润增长造成较大冲击,不利于银行内源性资本补充,进而又会削弱资本对信贷投放的支撑能力。所以,银行不仅要主动管控好存款成本,也需要宏观层面的政策机制给予引导。
二、存款利率调整的进展和趋势
(一)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发挥引导作用,银行存款利率走低
2022年4月,人民银行指导建立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截至2023年12月,主要金融机构已先后四次主动下调存款利率。具体看,一是利率下调覆盖几乎所有期限的存款产品;二是利率非对称下调,中长期存款的利率下调幅度更大,比如,三年期利率上限累计下降80个基点,较一年期多降50个基点;三是二年、三年和五年期大额存单和定期存款的利率上限差值由10个基点收窄至0个基点。总体而言,人民银行通过改革存款定价方式引导存款利率向下调整,有助于缓解贷款利率下降给银行带来的经营压力。
表1 2022年以来我国主要金融机构存款利率调整情况
资料来源:人民银行,新闻报道
(二)存款利率调整可能成为未来常态化的政策选项
从长远看,存款利率调整步伐预计不会停止,具体调整方向和幅度可能取决于多方面因素。
1. 经济复苏进程和市场利率走向。现阶段我国经济持续恢复向好,主要指标持续改善,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但仍然存在一些结构性问题,银行业需持续加大对市场主体的支持力度。在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下,银行主要关注以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为代表的债券市场利率和以1年期LPR为代表的贷款市场利率。若未来我国经济增长大幅改善,不排除货币政策可能出现边际变化,影响市场利率走势,存款利率下调空间可能会随之收缩。
2. 银行净息差和利润增长趋势。2022年以来存款利率虽然已多次下调,但银行业净息差仍处在下行轨道,主要原因可能有:第一,贷款利率下降幅度大于存款利率。第二,存贷款重定价节奏存在差异。存款利率下调主要集中在2023年,中长期存款可能需在未来几年逐步到期滚存后才能反映到当期净息差。反观贷款端,一般是在下年年初或贷款发放日重定价,重定价速度相对较快。第三,存款定期化趋势延续。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存款定期化将导致银行存款成本升高。综上,目前存款利率下调力度或许还不能完全抵消贷款利率下降以及存款定期化对银行业净利息收入的冲击,存款利率可能还有较大下调空间。
3. 投资产品的“比价效应”。从市场表现看,资本市场波动以及与此有关的理财、基金等产品的吸引力相比以往有所下降,叠加客户投资风险偏好降低,存款“被迫”成为客户避险的主要产品,现阶段下调存款利率对银行存款稳定性的冲击预计较小。所以,短期看各类投资产品的“比价效应”可能还不是存款利率继续下调的主要制约因素。若未来资本市场行情好转,较低利率存款的吸引力边际下降,可能出现存款搬家现象,届时应该重点关注。
三、存款利率调整的差异化影响
(一)存款利率下行期存款占比高的银行受益可能更多
从负债构成看,若银行存款占比较高,存款利率变化对银行负债成本的影响权重更大。2023年6月末,A股上市银行负债中的存款占比差异较大。这意味着存款利率变动期间银行负债成本的相对变化幅度会有较大不同。以存款利率下降为例,假设市场利率保持相对平稳、银行存款延续历史发展态势,存款占比较高的银行的负债成本相比其他银行下降幅度可能更大。当然,若此时市场利率走低,存款占比较低的银行可以通过融入较低成本的同业负债来对冲负债成本边际改善较弱的劣势。综上,存款利率下行时期,负债端存款占比较大的银行的净利息收入可能会有更多的边际改善。
(二)长期限存款占比低的银行会较快兑现利率下调带来的成本节约
从存量期限结构看,不同期限存款因为到期续作节奏的不同,利息支出对利率变动的敏感度也不一致。短期存款中,银行可以在存款利率下调政策公布那一刻起调降活期存款利率,在一年期及以下定期存款利率下调当年节约大部分利息支出。对比来看,假若忽略客户提前支取的情况,二年期及以上的长期限存款的到期续作速度更加缓慢,即使存款利率出现下调,节约利息支出的好处在未来几年才能陆续实现。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以来的存款利率调整中,长期限存款利率的下调幅度更大,那么站在目前的时点看银行全部存量定期存款的利息支出变化,可以发现虽然利息支出节约不能集中体现在某一年度,但从更长远的视角看,长期限存款占比高的银行获得的整体利息支出节约幅度会更大。总的来看,存款利率下行时期,长期限存款占比低的银行预计会较快受益,但在利率非对称下调背景下,长期限存款占比高的银行在较长时期内利息支出可能改善更多。
(三)重视发展个人存款且管控高利率产品更有助于银行存款成本改善
银行存款发展政策是影响存款成本边际变化的重要因素。近期,存款利率下调较好地反映在银行个人存款成本改善上。2023年上半年,A股上市银行个人存款的平均付息率下降幅度较大,个人定期和活期存款的平均付息率分别同比下降21.75和9.56个基点,与存款利率调整方向和幅度基本一致。与个人存款相比,公司存款利率刚性依然较大。从公司活期存款看,A股上市银行的平均付息率同比上行8.84个基点,与活期存款利率下调方向相左。这可能是因为:公司存款市场竞争依然激烈,一些银行的协定存款对客利率整体偏高且其在公司活期存款中的占比上升。从公司定期存款看,城商行和农商行的平均付息率同比下降,但国有行和股份行同比上涨,可能的原因有:国有行和股份行公司定期存款的期限结构进一步向长期限迁移,公司外币存款占比较高且利率上涨,以及价格较高的协议存款规模上升等。总之,目前个人存款占比较多且能够有效管控高利率产品的银行的存款成本改善预计更加突出。
(四)存款利率下调步伐滞后的银行的利润增长将受到更大拖累
目前,银行业存款利率调整呈现“大行领头,中小行跟进”的态势。从大行看,国有六大行和部分股份行主动担当,步调一致下调存款利率,为其他中小银行树立榜样。从中小银行看,在渠道、能力等方面处于弱势的中小银行可能仍然看重价格手段,下调步伐较为缓慢。事实上,利率自律机制在《合格审慎评估实施办法(2023年修订版)》中也鼓励银行及时调整存款利率,如果银行的存款利率调整幅度低于合意幅度,其合格审慎评估会被扣分。2023年上半年,A股上市银行中股份行、城商行、农商行的平均存款付息率较国有六大行分别高25.72、42.21和25.5个基点,存款利率预计还有下调空间。长期看,考虑到LPR调降对所有银行贷款定价的影响并无太大差异,存款利率下调时机或幅度较为滞后的银行的净利息收入增长可能会不尽如人意。
四、银行管控存款成本的建议
(一)秉持存款利率主动管理理念
在净息差持续收窄的背景下,银行需要更加注重从存款利率主动管理上下功夫。一方面要自觉维护存款市场秩序,不突破利率自律约定上限,避免恶性竞争;特别是中小银行要从稳定利润增长的出发点及时跟进国有大行调整存款利率。另一方面要逐步弱化存款“规模情结”,坚持存款高质量发展理念,持续优化存款业务发展政策,完善存款定价管理机制,引导分支机构不断从管理要定价。
(二)保持存款结构合理均衡
从客户结构看,银行在大力发展个人存款业务的同时,也应不断强化与公司客户的业务联系,持续扩展客户基数,保持客户结构多样,增强低成本存款沉淀能力,确保成本的合理性。从期限结构看,存款期限结构的好坏是影响存款成本高低的重要因素。银行不仅要大力拓展有黏性的结算型客户,将短期存款作为存款组织的重心,同时也要看到长期限存款利率大幅下调带来的价值贡献边际上升,可以根据全行资金匹配、流动性安全、负债成本管控等多重管理目标,结合客户需求和市场竞争形势,合理适度发展长期限存款。
(三)优化存款定价管理体系
一是科学运用内部转移定价工具。银行应根据自身业务发展策略,以及存款利率上限调整、市场利率变化等因素,合理设定并灵活调整不同期限存款的内部转移定价。二是提升对客定价的精细化程度。银行应对不同客户开展分层、分群定价,把合适的价格给到合适的客户。三是加强存款付息率考核。银行可以设定存款付息率压降考核指标,引导条线部门和分支机构在存款利率普降基础上通过自我管理实现更多的存款成本压降,减少“增量不增利”的存款资金。
(四)提升存款产品运用针对性
首先,银行应严格遵守监管要求,杜绝使用不规范的“创新”产品来吸收存款的非理性行为。其次,银行应充分认识大额存单的资源属性,合理摆布大额存单的期限、规模和发行节奏,将利率相对较高的大额存单用在刀刃上。比如,对于金融资产配置较为多元、综合收益较高的客户,应增加其黏性。最后,银行应减少使用较高利率的协定存款作为传统活期存款的替代产品,推动压降公司活期存款成本。
*本文获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研究”(项目编号:2019M660940)资助。本文系作者个人观点,与所在机构无关。
作者:尚航飞,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资产负债管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