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成武逆境翻身:解放战争前两年突然低迷,第三年抓住贵人大翻盘

有历史深度普及 2024-09-24 03:03:12

杨成武上将作为“三杨开泰”的一员,早在红军时期就是威名赫赫的战将。1955年大授衔他位列55名上将,后来一直做到代总长,2004年寿至90岁仙逝,可谓福泽深厚。

不过,纵观杨成武上将的征战生涯,也不全是一路上升,解放战争期间,罕见地进入长达两年的低谷,很少打胜仗,这很不正常。

一、晋察冀大腿

解放战争的实际起点,笔者认为应当从1945年10月起算,从此时起到1946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这个历史阶段,官方出版物定义为过渡阶段。

从1945年10月起,到1947年夏秋接近两年的时间,杨成武将军的日子并不好过。1945年10月,晋察冀军区部队打归绥牵制傅作义未能成功,无功而返。杨成武时任冀中纵队司令员,对这次战役,他在回忆录中所述,比《晋察冀暨华北军区武装力量发展史》作出了更客观的描述,承认了失利。

《晋》一书说打退了傅作义部队对张家口的进犯,杨成武将军回忆录则说,由于塞外天寒,粮食补给困难,我军主动撤出绥远,没有能够解除来自傅作义部的压力。

1946年年初,一直到当年10月,晋察冀部队一直笼罩在阴云中。先是围绕裁减兵员产生了激烈分歧,郭天民由此与聂总拍了桌子,导致后来郭上将南下晋冀鲁豫,一直给陈赓大将当副手。接着在8月开打的大同集宁战役,晋察冀部队未能击退傅作义军。1946年10月再失张家口。

杨成武作为两次战役的直接参与者,尤其是大同集宁战役的现场指挥员,心情之沮丧难以言说。作为晋察冀部队的首将,聂总最信任和倚重的大腿,他的压力是无法言喻的。

回顾杨成武在晋察冀的战斗历程,之前一直令聂总最放心。

1937年底到达易县一带山区,杨成武从独立团团长开始,把3000多人的队伍带成一个师,复尔率领这些部队开创晋察冀的核心区也就是第一军分区,后来驰骋华北大地的名将,多出于杨成武麾下。比如本事极大、毛病也极大的一分区参谋长黄寿发。

杨成武当年从政委转任红一师师长时,曾向中央请辞,理由是多年当政委,怕干不好军事主官。这件公案我们下文还要分析此处不表。到晋察冀后担任一分区司令员,实际上作战指挥这方面,更多地依靠黄寿发。聂总看出杨成武在带队伍用人方面的巨大潜力,因之对这位白袍小将付以无人可比的信任,为此把邓华、陈正湘两位都捎带着略敲打了一下,弄的邓陈二位后来都多多少少有些意见。

晋察冀是全国抗日根据地的模范军区,白袍小将又堪称晋察冀最拉风最亮眼的将领,解放战争开打,理所当然要扮演扛鼎之角色,但遗憾的是连战失利,杨成武的能力不可避免地遭受质疑。

横向对比一下,其他几个战略区也颇有一些在抗战中发挥本来不错的将领,到解放战争初期由于不适应新形势打了不少失利之战,多多少少影响了后来授衔。形势转换给当事者带来不小的困扰,大概也是当时必然之事。

那么杨上将究竟为何发挥失常了呢?

二、低迷之因

《杨成武回忆录》点出过一些原因。比如说对1944年晋察冀部队地方化整编、精兵简政等方面的工作失误。

杨上将是个爱表达的人(此语是政委所云),回忆录中虽只说是有些军区领导人怎样怎样,但明眼人都知道说的谁。聂帅去延安参加七大,先是萧克代司令员,程子华任副政委,后来萧克亦因病去延安,程子华代理司令政委,以及晋察冀分局书记,党政军一把抓。

程子华在军事上是大行家,杨上将所说这些问题,似乎并不能成其为问题。观察晋察冀抗战史和程的回忆录以及《中共党史人物传》程传,抗战胜利前的大反攻,晋察冀部队打得说不上多漂亮,但至少是中规中矩的,该抓住的机会并没丧失,该夺占的地盘也没有被国军抢走。

那么真正深层次的影响是什么呢?

程子华对晋察冀部队整编也好,简并也好,不论对战斗有何积极或消极影响,对杨成武的影响是很大的。程子华的简并极有可能打破了原来的藩篱,尤其是打破原有军区化体制的模式,作战和建设一把抓。比如1944年9月新成立的冀晋、冀察、冀中、冀热辽四大军区,改变了以往十几个二级军区并列的局面,杨成武由一分区司令老大哥的地位,转到新组建的冀中(相对于之前被日军扫荡基本毁掉的老冀中)区当司令,排在冀晋军区司令赵尔陆之后。

当然区区序列变化是浅层的。深层的是从根本上改变了原有作战体制,新的四大军区逐渐向野战和建设分开而转化,程子华的指挥才能给了一些善于指挥作战而不受重视的干部以新的信心,1944年的分局高干会议还一度把聂帅架到炉子上烤。晋察冀的政治生态变了,变天了。程子华为此触了鸠占鹊巢的忌讳,后来冀热辽分出去给东北,程子华也远走东北,地位下降。

这番波动,淡化打散了杨成武当年在一分区的班子,在冀中军区颇有些施展不开,话语权也大大降低。到1946年上半年的复员裁减风波,晋察冀军区高层又经历了一场争论,杨成武想维护聂帅而不得,这都是杨上将发挥不发的背景因素。

我们讲事物发展的内外因,内因是主要的。杨上将之低迷,自己肯定也有原因。

抗战八年,晋察冀军区完全走的是军区战建兼管的模式,既要发展根据地建设政权,又要打仗。置诸当时是绝对正确的,以我军当时的条件不可能和日本鬼子打正规军野战,只能背靠根据地慢慢磨。部队建制越来越趋同,基本都是军区,军区下面以团为主要作战单位,而没有发展出像隔壁晋冀鲁豫那样的旅。前段时间笔者有专文论述刘帅在晋冀鲁豫推行作战部队正规化,以旅级单位为野战主力,尽可能地去地方化。虽有波折,仍被证明是对的。

1945年夏中央下指示要从游击战向正规化作战转变,转变能一夜之间实现吗?自然需要过程,在这方面,刘帅主导的晋冀鲁豫军区做的最好,理论指导和部队建制框架都非常好,陈赓一上来打胜上党战役靠的就是预先构建好的太岳纵队主力框架,军区和野战部队脱离开,指挥更灵活;粟裕主导的华中部队觉醒也非常早,实践探索也好,集中了5万人的野战部队,故能在内战之初就打出七战七捷的大胜;山东军区也不错,罗帅在军事方面虽无绝高造诣,其8个主力师的建设也是有模有样,拿到东北去就是主力。其他战略区嘛,就一言难尽了。

晋察冀是贯彻军区体制时间最长、收效最大同时也是观念最固化的战略区,猝然进入大规模集中作战,躺在舒适区很难马上适应。

为什么1945年的绥远战役打不退傅作义和北平国民党军,盖因人家是从外地新调来的机动部队,没有本乡本土的拖累,部队专务作战,况挟抗战新胜之威还有一股子士气,打仗略压晋察冀一头也是情理之中。作为军事主官的杨成武,没有提前察觉到这一动向,军事上吃了些亏,并非出奇之事。

这里要说一下所谓杨上将政工干部的问题。杨上将出任师长时曾推辞过,说自己长期干政工干部,怕当不好军事干部。但这并不是什么决定性的问题。那时部队作战指挥并没有特别高的技术含量,不涉及太复杂的步炮协同、兵力运筹、里程计算、火力运用原则、装备器械知识等等,通信手段比较单一,情报侦察也比较简单,战场的容纳率比较高。很多文化程度很低甚至不识字的将领都能指挥的很好,说明当时的指挥对指挥员个体素质要求偏重于经验、本能和勇武程度,而不依赖军事专业技术,非专业出身者靠经验积累也能达到相当水平,甚至不比科班培养的差,因其思维比较灵活,惯于不按套路出牌。

杨成武当独立团长、当师长、当军分区司令员兼政委,干的也相当出色。因其智识过人,军政间的壁垒并不十分森严,以杨上将的天资完全应付的了。要不然,后来他就当不了兵团司令。参照华野二纵韦司令,同等条件,老政工干部出身当的纵队军事主官,为什么没有当上三野兵团司令?因为有比他更适合这种位置的人在。

杨成武在华北能和杨得志并列兵团司令,而不是被赵尔陆王平甚至郑维山比下去,聂帅信任有加固然是原因之一,更主要还在于实力过硬。

三、兵团司令放异彩

聂帅对杨上将有知遇之恩,但他算不上解放战争时期的贵人。促成杨成武打翻身仗的有两个关键人物,一是朱老总,二是杨得志上将。

朱老总目睹华北不利之状,亲自下场指导华北军事,叫停晋察冀军区统一指挥体制,重建野战部队,杨得志任野战军司令员,罗瑞卿和杨成武分任第一、第二政治委员,耿飚任参谋长,从而改变了野战力量不够集中、顶层指挥较弱的局面。朱老总此举,使杨成武从军区领导体制中拔离出来,专任野战军指挥员,虽说是副职,但在关键时刻走上潜力较大的位置,一步上道,越来越顺。

杨得志是杨成武的第二个贵人,当然,这个说法可能有些抬高杨得志,但杨成武成名的关键两仗,都是和杨得志合作而取得巨大成就。

其一是清风店战役。杨得志南北调兵,在清风店围住罗历戎第三军,以干净利落的动作将其全歼,终于开启华北战场一战全歼国军一个军级单位的先例,朱老总为此兴奋地赋诗赞扬,毛主席亲自起草电报通令表彰。

值得一说的是,杨得志、杨成武他们在南线围歼罗历戎第三军时,在北线以少量兵力拖住北平国军主力的,且打得颇具声威完全是主力架势和效果,正是当年不怎么得志的陈正湘。朱老总和杨得志帅、将合力,运筹得当,一下子把华北将领的潜力释放出来了。

其二是张家口战役。

1948年7月华北军区组建第三兵团,在聂帅极力推荐下,杨成武出任三兵团司令员兼政委,后在杨成武力请之下免去所兼政委,由李井泉任政委。

自此杨成武也成为独当一面的兵团主将。1948年11月底杨成武率军由察绥战役撤围东进包围张家口,打响平津战役第一枪。张家口战役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没有判断好形势,在傅作义的三十五军到达张家口又撤出时,杨成武误以为三十五军必将西撤绥远而不是东退北平,把主要阻援兵力放在西面,结果三十五军受傅作义之命向东撤出。

杨成武一度挨了主席一顿批评。

不过好在老杨哥好大哥给力,关键时刻拍马赶到,在新保安截住三十五军,其中出了大力的同样是起初不怎么得志的“干电池”郑维山。

同样的人,不同的领导来指挥,效果相差太大了。

新保安一战痛快全歼三十五军,留在张家口的孙兰峰十一兵团及地方守备部队尚有五六万人。杨成武指挥三兵团及前来增援的东北野战军四十一军(老四纵),将孙兵团死死围在张家口。

新保安三十五军被围歼后,孙兵团一夕数惊,斗志已丧,竟然甘冒大险死命从张家口溃围而出。这场收拾残敌的仗,杨成武打得标准、稳妥、干净、快速,好似教科书般全灭之,将十一兵团全部歼灭,只跑了司令官孙兰峰,毙伤俘敌达5.4万余人,生擒105军中将军长袁庆荣。

列位想想看,解放战争单次战役消灭国民党军5万人以上的有几次,就能明白这场战役的含金量了。

人生从无一帆风顺,总有些路段坎坷不平,万幸杨上将在解放战争后期抓住机会,不仅触底反弹,还一举翻盘正名,不负当年白袍小将的美誉。

9 阅读:1917
评论列表
  • 2024-09-25 14:34

    晋察冀能翻身,朱老总莅临指导功不可没,事实证明,帅就是帅

  • 2024-09-25 08:15

    杨得志上将确实厉害[点赞]

  • 2024-09-26 08:51

    华北能打的还有郑维山,其指挥作战能力很强。

  • 2024-09-26 11:17

    还得是朱老总亲自来整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