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嘉不死,卧龙不出?网上对郭嘉的评价,是不是有些过高了?

有缺的晚风 2025-01-19 15:54:03

郭嘉身为在曹操身旁最为重要的谋士之一,其能力那是不容置疑的。

然而,若声称“郭嘉不死,卧龙不出”,又或者认定郭嘉是整个东汉末年乃至三国时代最为厉害的谋士,这般说法或许就有些过度抬高他了。

也许,相较而言,曹操本人给予郭嘉的评价,没准会更为精准一些呢。

他是一位极为独特的“佐”(这里的“佐”需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其指代含义,或许是一种特定身份、职务之类的称呼),身上透着一种与众不同的奇特之处,堪称是那种能让人一眼就察觉到其特别的“奇佐”。

所谓的奇佐,说的乃是世间极为罕见的奇人。这类人擅长谋划出能够出奇制胜的策略,凭借其非凡的才智与谋略,是有能力辅佐君王去成就一番霸业的呢。

公元196年,郭嘉的故事正式开启。此前的日子里,郭嘉一直安心在家研读各类书籍,同时积极结交各路英雄豪杰,并未踏入仕途为官。也正因如此,在郭嘉决定出山之前,知晓他名字的人寥寥无几。

这里顺带提一句,郭嘉大概率是出自颍川郭氏。颍川郭氏可是个大家族,其老祖宗郭忠在西汉汉昭帝时期,于西域成功大破匈奴。为此,汉昭帝把颍川郡的一处地方封给了郭家,还赐予他家成安侯的爵位。

自此时起,直至东汉开国,再到东汉末期,郭家的香火始终未曾断绝,代代皆有人于中上层官场任职。待至东汉后期,郭家更是出了个郭鸿,其曾官至司隶校尉这一要职,在当时的官场中也颇具影响力。

然而,在史书当中,并未对郭嘉出自颍川郭氏的具体哪一分支给出明确记载,就连他的父亲是谁也未曾提及。于是乎,后世不少人纷纷猜测,郭嘉极有可能是源自颍川郭氏的一个旁支,其家族门第并非十分显耀。

此外,袁绍手底下那位极为重要的谋士郭图,说不定同样是这般情形呢。

总而言之,郭嘉在早年的时候并没有什么显赫的名声。待天下陷入大乱的局势后,他选择北行去投靠袁绍。可当见到袁绍本人,其种种表现着实令郭嘉大失所望。在郭嘉看来,袁绍虽喜好谋划,可做决断的时候却太少,空想学周公那样礼待贤才、敬重士人,却压根不懂得该如何用人。

于是在那之后,郭嘉便从袁绍处离去了。

公元196年的时候,郭嘉有一位好友,此人正是荀彧。荀彧写了封信给郭嘉,信中的内容是邀请郭嘉前来辅佐曹操做事。就这样,在接到邀请之后,郭嘉便来到了曹操的身旁,开启了他在曹操阵营的一段历程。

那时候的曹操,才刚历经一场兖州之叛,而后又重新掌控了兖州。并且,此前在曹操身旁,有一位让曹操用起来极为顺手的谋士,此人便是戏志才,不巧的是他刚刚离世了。戏志才在史书上的记载寥寥无几,不过在曹操起兵后的数年当中,他可是一直深受曹操的器重。

现今,戏志才已然离世,如此一来,曹操身旁便没了能像戏志才那般出谋划策之人。在这之后,曹操便给荀彧写了封信,恳请荀彧能为他举荐一位可堪大用的人才。随后,荀彧经过考量,便向曹操推荐了郭嘉。

曹操对于像谋士这般重要的岗位,必然会亲自展开面试工作。在后续的面试环节里,曹操有心考察郭嘉在谋略方面的水准。面对此情形,郭嘉抛出了一个“十胜十败论”,凭借此论,他完完全全获得了曹操的首肯。

后世诸多历史学家曾对十胜十败论展开深入且多样的分析。不得不承认,郭嘉所提出的这一观念颇具合理性。其明确指出了彼时看似弱小的曹操,究竟在哪些方面能够胜过袁绍。如此一来,曹操便可凭借这些优势不断发力,进而逐步实现对袁绍的战胜。

当然了,上述所提及的这些事物,统统都仅仅是存在于理论层面的一些概念罢了,并非是已经在实际当中完全得以印证或者落实的内容,仅仅是从理论角度出发所界定出来的相关概念而已。

真正关键的地方,说到底还是在于究竟该怎么去实际进行操作。实际操作的方式方法等具体事宜,才是最为要紧的呢,毕竟只有落实到实际的操作层面,很多事情才能得以推进,所以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于是,在此次面试即将结束之际,曹操便向郭嘉发问:那么接下来首要去做的事情究竟是什么呢?

在这样的情况下,郭嘉给出了一个极为简洁的应对之策:趁着袁绍正全力以赴地与公孙瓒激战之际,应当率先把吕布给解决掉!

自此刻起,郭嘉便投身于曹操帐下效力了。然而依据史书记载,在随后的两年间,郭嘉所承担的始终是较为简单的参谋事务,并未得到曹操格外的倚重。想必在这两年当中,曹操也在暗自考察郭嘉的才能如何,同时留意他对自己是否足够忠心。

在这两年时间当中,曹操确实没闲着,他将汉献帝迎接到了许昌,又展开了南征张绣的行动,而且还大力推广屯田制,着实做了诸多事情。不过呢,在这一期间,郭嘉究竟开展了哪些具体的工作,在史书之上却是丝毫未曾提及。

公元198年的时候,时间已经过去了两年,从这时候起,随着曹操开启东征吕布的行动,郭嘉在其中的重要性便开始一点点凸显出来,渐渐变得重要了起来。

在曹操东征结束后,差不多所有的重大转折情况,都与郭嘉此前所做的预判分毫不差。尤为关键的是,在紧要关头,曹操因感到后勤补给匮乏,打算往后撤兵之时,又是郭嘉毅然决然地排除众人的异议,坚决主张围困下邳,如此才使得曹操最终得以顺利将吕布消灭。

早在此次战役打响之前,郭嘉便已获任军师祭酒一职。要知道,在曹操的军营体系里,此前压根就不存在这样一个职位。也就是说,曹操特意为郭嘉新设了这么一个岗位,好让他能够充分施展自身的才能呢。

这才是实实在在的会用人。能够做到真正了解他人的长处短处,依据其特点合理安排任务,给予充分发挥的空间,让每个人都能在合适的位置上展现出自身最大的价值,如此这般,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会用人呢。

要是不存在合适的岗位,那也没关系哦,我完全能够专门为你去创造出一个岗位来呢。

在击败吕布之后,曹操总算是除掉了一个心头大患。然而就在此时,郭嘉却极力主张,务必要趁着这个时机顺便将刘备也给消灭掉。毕竟像刘备这般人物,那是绝对不可能真心实意地为曹操效命的,迟早有一天是会举兵造反的。

事实在后来得到了印证,郭嘉所做出的判断是完全正确的。

只可惜的是,在当时那个情形下,曹操并没有听取相关的意见或建议。

他不但没有采纳这个建议,反而对刘备极为看重,还给予其加官进爵的待遇。此举虽说有安抚徐州士族方面的考量,然而不可忽视的是,这也在无形中为日后刘备的反叛悄然埋下了隐患。

公元200年的时候,衣带诏事件发生了。在此之前呢,曹操为阻拦袁术北上与袁绍会合,便派遣刘备前往徐州进行截击。结果刘备抵达徐州后,迅速将曹操所派的官员斩杀,随后就占据一方,自立起来了。

虽说在之后,曹操迅速调兵遣将,一举将刘备的军队击溃。然而,就这一事件而言,却又一次让曹操深切地感受到了郭嘉所提出的看法是那般正确无误,令他不禁再次对郭嘉的先见之明感慨万分。

并且,就在这场战役结束后没多久,袁绍真的如郭嘉事先所判断的那般,率领着浩浩荡荡的大军朝着南方进发,其目的便是要与曹操展开一场决定胜负的决战。

官渡之战期间,郭嘉并未有格外突出的表现。其中较为关键的一处表现是,彼时曹操忧心南边的孙策会趁势偷袭许昌。而郭嘉在第一时间就做出预判,认为孙策这样的人,必定会因遭人刺杀而丢掉性命。

没人晓得,彼时郭嘉究竟是通过何种方式预判到了这一情况。毕竟后续所发生的一系列事情,完完全全就如他当初所言那般。

于是,在此之后曾有人持有这样一种看法,说不定那时的郭嘉,正承担着曹操麾下的某些见不得光的事务呢。就拿孙策遇刺一事来说,其背后很可能就是郭嘉在暗中操纵运作的。

然而在官渡之战落下帷幕之后,郭嘉又一次为曹操拟定了一个精准无误的方案。

官渡一役落下帷幕后,袁绍便迅速病故了。不过呢,袁家在北方那四个州的势力基础依旧是极为深厚的。就当下的情形而言,曹操若是妄图凭借强攻的方式去拿下北方,恐怕还是得为此付出相当大的代价呢。

不过郭嘉却持有这样的看法,说不定,压根不用付出过多的代价呢。只需去挑动袁绍的那几个儿子相互争斗起来,等到他们彼此打得不可开交,自身的实力也消耗得所剩无几之时,曹操便能够毫无阻碍地挥师南下,平定北方了。

事情的后续发展,果如郭嘉所预判的那般。在曹操于暗中加以推动的情形下,袁绍的长子与小儿子,没过多久便因争夺继承权的问题,迅速地相互争斗起来。而这场争斗所引发的战争,使得袁家耗费了诸多的资源。

后来,曹操抓住有利时机开始北上,凭借自身的实力与谋略,快速地将北方四州收入囊中,实现了对这四州的吞并,进一步扩大了自己在北方的势力范围。

看起来,郭嘉此前的预判都在此一一得到了印证。仿佛所有发生的这些情况,都恰好是在验证郭嘉所做出的那些预判呢,一切情形无不与郭嘉预先的判断相契合。

就在平定河北期间,郭嘉向曹操提出建议,让其快速征召河北士族来出任官职,并且尽可能地去拉拢当地豪强,以此来稳定局势。这一回,曹操很是依从了这个建议。而依从之后所产生的结果便是,曹操迅速掌控住了北方四州的地域,彻底断绝了袁家反攻的可能。

就这样,又过去了两年的时间。彼时北方四州已然平定,可曹操却又被乌桓搅得心烦意乱。而面对乌桓这一情况,其余的谋士们纷纷向曹操提议,觉得当下还是以防守为宜。毕竟乌桓属于游牧民族,真要是与之交战,耗费的精力实在是太多了。

不过郭嘉却觉得,去征讨乌桓一事,可能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困难。要是可以在较短时间里,快速将乌桓的主力部队给击垮,那压根就到不了要去考验后勤保障能力的那一步。

在那样一个至关重要的时刻,几乎所有人都不赞同郭嘉所提出的提议。然而,郭嘉并未因无人支持就放弃,他毅然决然地力排众议,坚决支持曹操即刻向北征伐。最终,曹操接纳了郭嘉的计策,迅速出兵前往,果真毫不费力地将乌桓给灭掉了。

可叹的是,命运似乎总爱捉弄人,就在那一战落幕没多久,曹操准备北归之际,郭嘉竟突然身患重病。紧接着,没过多久他便因病离世了,年仅38岁便早早陨落,实在是令人惋惜不已,天不遂人愿,一代英才就这样消逝了。

这般年纪,着实是极为年轻!

郭嘉跟随曹操四处征战的时日,说起来可能并不漫长。起码,相较于荀彧、程昱等其他人而言,确实是短了不少。然而,在那几个极为要紧的关键时刻,郭嘉所起到的作用,那可是相当关键且不可或缺的。

在那几场至关重要的抉择时刻,要是缺少了郭嘉的那份坚持,说不定曹操就会采纳其他有误的方案了。

在古代的历史长河之中,谋士一直以来都属于极为特殊的一个群体。这个群体呢,常常是身处幕后默默发挥作用的,也正因如此,往往会给人一种颇具神秘感的感觉呢。

然而,古代的那些谋士,其水平实则存在着天壤之别。大致来讲,谋士这一群体,基本上能够划分成三个不同的层次。

第一个层面在于,于某一特定方面能具备极为深厚的功底。就好比在某个州或是某个郡的范围内,对当地的地理状况了如指掌。又或是自身极为擅长公文撰写,如此一来便能够辅助谋主,为谋主承担一部分与之相关的专业事务。

然而,这类谋士仅仅处于相对低的层次罢了。其目光常常被局限在自身所熟悉的范围之内。故而在诸多关键的时刻,他们常常会出现错误的预判情况。在不少文学作品里,那些整日吵吵嚷嚷,还总是被精英以及谋主力排众议的“众人”,便是扮演着这样的角色。

然而,像这样的人,却偏偏是不可或缺的存在呢。无论从何种角度去看,他们都有着无法被替代的价值,即便可能存在诸多让人觉得不太完美之处,但在特定的情境以及整体的发展进程当中,这样的人就是缺不了。

由于他们通常会在某一个细分的领域做到专而精。

要是处于比这层次还低的情况,整日里就只会高谈阔论,对于任何细分领域全然不知,对全局方面也毫无了解……像这样的人,那是根本没可能进入谋士这个行当的。

在此基础之上,谋士还有第二个层次,这一层次的谋士可要更厉害些哦。

他们常常能够站在总览全局的高度,对诸多事宜预先做出判断。同时,还能依据全局的利害关系,制定出多套方案,向主公详细剖析各方案的优劣,进而辅佐主公尽可能做出正确抉择。并且,他们不仅在内政及细分领域颇有建树,也能从全局层面展开深度的思考。

大概在同时代的谋士当中,首推的代表人物就要数张昭了吧。

这一级别的谋士,其水平已然相当高了。并且,由于他们惯于从利害的层面出发,对问题进行全方位的思索。如此一来,他们最终所给出的结论,常常都是所谓的“最优解”。

在现实里,所谓的最优解常常是不存在的。那些看似方方面面都考虑周全、堪称最优的解决方案,一旦真正付诸实践去施行,最终呈现出来的结果大概率会不尽如人意,甚至是很差的。

至于处于第三个层次的谋士,相较而言就更为厉害了。他们在才智、谋略等方面往往有着更为突出的表现,能够凭借自身的能力应对更为复杂棘手的局面,其厉害程度比前两个层次的谋士又更胜一筹。

他们不仅能够对问题进行全面考量,还可直击问题的本质所在,据此展开推理与预判。并且在各个细分领域当中,他们通常也都有着自身的专长,另外,在管理内政方面也颇有一套,十分善于此项事务。

像这样级别的谋士,数量通常是极为稀少的。他们总是从问题的本质去切入思考,所给出的方案乍一听,或许会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就拿郭嘉来说吧,在袁绍势力极其强大之际,他却判定曹操必定能战胜袁绍,这在当时的情形下,确实显得有些不合常理。

然而在事情发展过后,人们却发现,他们之前所做出的那些预判,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准确无误的呢,事实一次次地验证了其预判的正确性。

在历史的长河之中,郭嘉无疑是处在这样一个级别的谋士行列里的。很显然,从过往的历史来看,郭嘉就是属于那种能达到此等层次的谋士。

我们可以把处于这个级别的谋士称作“不世出的谋士”。要知道在东汉末年那样的大时代背景下,能达到这种级别的谋士那是少之又少,满打满算也就寥寥数人罢了。

然而,若声称郭嘉在同时代堪称无敌,乃至还能稳稳压制住诸葛亮……这般说法可就着实有些过度吹捧了。

历史上的诸葛亮确实是在郭嘉离世的那一年,受到刘备邀请从而出山的。不过依据历史记载来推断,诸葛亮在出山以前,应该对郭嘉并非极为熟悉,所以所谓“郭嘉不死,卧龙不出”这样的说法,从实际情况来讲,是根本不存在的。

0 阅读: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