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79年对越自卫还击及随后的边境拨点、防御轮战中,先后有几十位陆军师师长率部参加作战,这些作战师的师长战后职务大都得到了晋升。然而,有两位师长虽然凭借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和无畏的战斗精神,在战场上打出了精彩的战绩,却最终都未能晋升职务,一位强烈要求转业回到地方。另一位则主动申请脱下戎装,开启别样人生。他们就是昆明军区第 11 军 32 师师长刘玉尊和第 14 军 42 师师长王润成。
【一】
刘玉尊,河北滦南人,1936 年 1 月出生,1955 年 7 月参加工作,毕业于北京军事学院。他从基层译电员起步,凭借自身不懈的努力与出色表现,一路历经云南省军区机要处参谋、机要团机要参谋、仪仗连连长等多个岗位,逐步成长起来。在 1979 年对越自卫还击战中担任 96 团参谋长,战后升任 96 团团长,而后又担任副师长,于 1983 年 5 月成为 11 军 32 师师长。
在作战历程中,32 师面临诸多复杂局势与艰难挑战。继昆明军区 14 军 40 师和 11 军 31 师部队顺利收复老山、者阴山之后,越军接连发起对老山的反扑。起初,军区将拔除越军在麻栗坡县董干边境上的苗皇帝山据点任务交给作为军区预备队的 11 军 32 师,刘玉尊师长率各有关人员秘密抵近董干边境,对苗皇帝山进行现地勘察,积极准备制订作战方案。可计划赶不上变化,不久后他们接到军区命令,停止苗皇帝山方向的战场勘察,全师立即转往马关地区集结,准备从老山方向加入战斗,协助 14 军抗击越军的大规模反扑。
随后著名的 “7.12” 大战爆发,14 军守备部队粉碎了越军加强师规模的猛烈反扑。战后,第 11 军奉命率 32 师等部队开赴老山战区,并转隶配属多支部队,于 1984 年 8 月 4 日接替了第 14 军老山地区防御任务。然而此时,总部明确了 “三不主动” 原则,这极大限制了 32 师在战场上的主动性,使其陷入相对被动局面。但刘玉尊师长治军严格且爱兵如子,深知防御作战中工事构筑等措施的重要性,面对 “三不主动” 政策带来的诸多问题,他出于对部队作战及战士安危的考虑,多次向上级反映情况,遗憾的是诉求未得到回应。在一次军区副司令员前来听取汇报时,压抑已久的刘玉尊喊出了 “战士在前方流的是血,不是水” 这句振聋发聩的话语,致使上下级关系一度受到影响。
尽管受到诸多限制,32 师在整个作战期间,在刘玉尊师长带领下依然展现出顽强的战斗力。机要参谋出身的刘玉尊高度重视防奸保密工作,制定详尽细致的保密规定,开展全面无死角的保密教育,层层压实保密责任。全师加配属部队一万多名参战官兵,在绵延十多公里的防线上坚守四个多月,前沿阵地与敌阵相互交错,历经大小战斗数百次,却从未出现过任何保密问题,直到 32 师撤离,越军都还误以为对手依旧是 14 军 40 师。
32师进入阵地时正值雨季,恶劣天气给部队带来极大挑战,暴雨致使山洪肆虐,防御阵地的众多工事被冲毁,装备也遭受严重损失,敌人还趁机炮击袭扰。但全师在刘玉尊师长带领下毫不退缩,师团领导第一时间奔赴一线视察灾情,迅速研讨并采取应对措施,组织工作组深入一线查看灾情、慰问官兵、解决实际难题,师指挥所抽调干部组成背运队,与军工战士们一同往前沿阵地背运建筑材料抢修工事和坑道。
在面对越军的多次反扑中,32 师更是凭借顽强意志与出色指挥进行有力回击。越军采用 “围靠” 战术,不断挖掘壕沟、开凿洞穴,派遣小股特工部队袭扰并炮击我方阵地,而 32 师党委在刘玉尊师长引领下积极引导官兵,宣讲作战指导方针,开展各类激发战斗热情的活动,使得部队涌现出大量模范阵地和杀敌功臣。师侦察连还在敌人眼皮底下设伏,歼敌 40 余名,俘获敌少尉排长一名,获取重要情报且我方无一伤亡,成为部队学习典范。在后续与越军的多次交锋中,32 师成功粉碎敌人多次反扑,取得毙伤敌人 1558 名(其中毙敌 1058 名以上),俘敌 1 名,而我方牺牲 73 人、受伤 348 人,以人员伤亡 1:3 的出色战绩完胜越军的战果,得到了昆明军区张铚秀司令员 “寸土未丢”“以小的代价换得大的胜利” 的高度评价。
32 师将防务交给南京军区第 1 军后,先是面临继续对苗皇帝山进行拔点的作战任务被取消,撤出战区归建,接着又遇到百万大裁军,11 军只保留 31 师并入 14 集团军,32 师部队分流到守备 2 师、边防等部队。刘玉尊师长最终选择转业回到河北老家,从 1986 年 4 月至 1994 年 4 月担任唐山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开启了人生的另一段旅程,但他在老山作战中的英勇事迹和卓越贡献,永远铭记在人们心中,成为了中国军队光辉战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
另一位师长王润成,于 1926 年 11 月出生在山西灵石县一个贫苦家庭,3 岁丧父,母亲艰难拉扯兄弟姐妹长大,生活的困苦成为他特殊的 “启蒙教育”。1943 年,目睹家乡被日寇侵略,他毅然投身革命,成为灵石大队的一员。解放战争时期,他在诸多重大战役中历经磨练,1949 年 2 月随部编入第 14 军 42 师,此后长期扎根基层,逐步成长为优秀指挥员,至 1979 年对越自卫反击战时,已担任 42 师师长,该师在作战中取得毙、伤、俘敌 1047 人的佳绩。
1981 年 1 月,王润成接到收复扣林山的作战任务后,迅速开启全面且细致的战前筹备工作。他深知准确掌握敌情是作战胜利的首要条件,命令师侦察科长谭伯达带领侦察力量赶赴扣林山实施现地侦察,要求精准查明战场道路、雷场、越军工事及火力配置等情况,同时投入强大技侦分队,运用空中侦察照相及当时先进的红外和彩色高分辨成像技术,获取准确详尽的敌情信息,为作战增添了十足的信心。
在作战指挥体系构建方面,王润成经过深思熟虑,鉴于对以往战例中指挥失控等问题的研究,他决心减少指挥层次,强调统一指挥,积极向军长张景华、副军长刘子波建言,由 126 团团长姚双龙独立战场指挥,最终获得陆军 14 军首长批准,为战斗顺利进行奠定了坚实的指挥基础。
作战准备期间,王润成不辞辛劳,多次亲自带领参谋人员深入观察前沿阵地,走访中越边民,依据实际情况不断完善作战计划,先后 6 次主持召开师作战会议,精心确定作战方案。各作战分队根据预案展开针对性练兵,炮兵、工兵、后勤运输等传统兵种紧密协同,技术侦查分队、防化兵、通讯兵、气象兵等也迅速集结待命。
在作战即将发起之际,王润成面临诸多压力与不确定性,5 月 1 日扣林山发生前哨枪战,他担忧作战企图暴露,广西法卡山之战打响后,又忧虑扣林山越军撤兵。5 月6 日战斗准备完毕,下午他紧急向各战斗分队指挥员通告军区敌情通报,要求做好打恶仗准备,并庄重地敬上壮行酒。
5 月 7 日清晨,大雾弥漫,刘子波副军长来电要求按时发起进攻,王润成虽承受巨大压力,但依据战场实际情况,认为大雾严重影响目标观察,坚持将进攻发起时间后延,多次询问师侦察参谋付晋利关于雾情和越军动向。而最终炮火准备因意外 “走火” 提前打响时,王润成根据战场实情果断处置,将计就计确保了战局稳定。
战斗中,进攻分队在姚双龙团长指挥下奋勇作战,虽姚双龙抱病挂着液体指挥完第一阶段的作战,但病情越来越严重,王润成果断决定将其抬下战场,任用师副参谋长朱启担任代理团长继续指挥作战,朱启不负众望,成功完成后续作战任务,控制扣林山并转入防御。
此次作战,126 团各营英勇作战,1 营主攻扣林山主峰 1705.2 高地,各连协同配合,历经艰难攻占主峰及周边高地;2 营攻打 1682.3 高地也果敢迅速攻克目标。后续面对越军疯狂反扑,大量增兵并组织多次反击和偷袭,均被成功粉碎,最终坚守阵地取得全面胜利,共歼敌 802 人,缴获大量武器装备,不过 42 师也付出了牺牲 104 人的代价。
王润成率领 42 师胜利完成了中央军委赋予的神圣使命,当全师官兵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时,已年逾五十的 “老师长” 王润成却做出了艰难选择,脱下戎装结束自己的军旅生涯,把机会留给年轻人。
这两位师长,在中越边境冲突战争中都展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和对国家、对部队的高度责任感,他们指挥的战斗堪称经典,打出了中国军队的威风与气势。然而,最终没能晋升职务,刘玉尊师长强烈要求转业,或许是出于对诸多无奈现实的考量,以及经历了战场上诸多艰难和战后一系列变动后的一种选择;而王润成师长主动申请脱下戎装,更多的是出于为年轻人让位,让军队能有更新鲜的血液注入,继续保持强大战斗力的高尚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