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探讨黄颡鱼早期发育管理技术
陈 武
0 引言
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见图 1)为鲿科黄颡鱼属,是一种底层杂食性鱼类 。黄颡鱼早期发育阶段可分为仔鱼期和幼鱼期,处于不同生育时期的黄颡鱼对生长环境、饵料营养的需求不同,如不加强饲养管理,则会影响其生长发育。因此,深入研究黄颡鱼早期发育阶段的饲养管理技术是十分有必要的。
图1 黄颡鱼
1 池塘管理
1.1 池塘选择
黄颡鱼养殖池塘以长方形或正方形为宜,应通风向阳,水源充足,排灌便利,底部平坦。池塘面积以 0.20~0.33 hm 2 为宜,水深宜保持在 1.5~2.5 m 。池塘底质以沙质土或壤土为宜。
1.2 放养前准备
1.2.1 清塘消毒
养殖户应在放养鱼苗或鱼种前1个月,选择晴好天气进行清塘消毒。具体方法:先排干池水,暴晒池底,清除塘内杂物和池埂上的杂草;再每667 m 2 用生石灰150~225 kg化浆后全池均匀泼洒。在池塘消毒1周后,注入优质养殖用水。初次注水深度在80 cm左右,可放入小鱼、小虾试水;在确认水体毒性消失后,再将水深逐渐增至1.5~2.5 m 。
1.2.2 培肥水质
在将黄颡鱼鱼苗或鱼种放入池塘前,养殖户应施足基肥。一般每 667 m 2 施发酵好的有机粪肥150~200 kg(全池均匀施入),以培育浮游生物。在养殖过程中,养殖户应根据水质变化和浮游生物的生长情况,适时追肥培肥水质 。养殖户可以用尿素培肥水质,每次每667 m 2 施尿素1.5~2.5 kg,共施用 2~3次,将水体透明度维持在 20~30 cm;也可通过定期换水、增氧、施入微生物制剂等措施调节水质(一般每隔 10~15 d 注水 1 次,每次加水深度为10~15 cm,保持养殖池水深在1.5 m以上;同时,可定期施入微生物制剂,如乳酸菌、EM菌等),以保持水体肥度和活力。
1.3 合理确定养殖密度
合理的养殖密度对于提高养殖效益和优化水质管理均具有重要意义。养殖户应根据具体养殖环境和季节特点合理确定养殖密度,既要确保黄颡鱼健康生长,也要考虑经济效益。对于带卵黄囊的黄颡鱼仔鱼,放养密度一般为 1.5 万~2.0 万尾/m3。幼鱼期黄颡鱼的养殖密度相对较低,应确保其有充足的生长空间和良好的水质环境。一般来说,规格为3~5 cm的黄颡鱼幼鱼,每667 m 2 放养8 000~10 000尾;规格为5 cm以上的黄颡鱼幼鱼,每667 m 2 放养4 000~6 000尾。
2 黄颡鱼仔鱼期饵料管理
2.1 饵料的选择与处理
2.1.1 开口饵料的选择
开口饵料的选择对于仔鱼期黄颡鱼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仔鱼期黄颡鱼通常以浮游动物为开口饵料,蛋黄、轮虫和卤虫的无节幼体是广泛认可的优质饵料 。
2.1.2 饵料处理
以蛋黄为开口饵料时,养殖户应选用新鲜、高质量的鸡蛋,先将其煮熟,然后仔细剥去蛋壳,避免蛋壳碎片混入饵料;再用孔径为0.075 mm的绢筛对蛋黄进行过滤处理,彻底去除杂质后饲喂。过滤后的蛋黄应保存在干净、密封的容器中,以防发生变质和污染。
在投喂轮虫和卤虫无节幼体前,养殖户应检查其生长状况,剔除生长不良或死亡的个体,提高饵料品质。投喂前,养殖户可用孔径合适的筛网对轮虫和卤虫无节幼体进行过滤和浓缩,以提高饵料的投喂效率和利用率。
2.2 投喂策略
在黄颡鱼仔鱼前期,日投饵量为鱼体质量的70%左右;在仔鱼后期,日投饵量约为鱼体质量的30% 。在黄颡鱼仔鱼期,养殖户需要频繁投喂,以满足其快速生长对食物的需求。通常,每日投喂2~3次。投喂时间可根据仔鱼的摄食情况和天气状况进行调整 。
2.3 水质管理
2.3.1 水质监测
在仔鱼期,养殖户应密切监测水质指标,包括溶解氧、水温、pH值、氨氮、亚硝酸盐等。仔鱼期黄颡鱼对水体溶解氧水平极为敏感,要求水体中溶解氧保持在5 mg/L以上;要求水温在22~28 ℃;要求水体pH值为7.0~8.5;对水体中氨氮的耐受能力较弱,要求不超过0.2 mg/L;要求水体中亚硝酸盐水平在0.1 mg/L以下 。
2.3.2 水质调控
当水体溶解氧不足时,养殖户可在晴天中午,开启增氧机1~2 h。当氨氮质量浓度偏高时,养殖户可每667 m 2 用渔意康氨氮先锋产品(渔意康生物有限公司生产)150~200 g,每500 g搭配3 kg红糖活化打氧6~12 h,全塘泼洒。水体亚硝酸盐质量浓度偏高时,养殖户可每 667 m 2 施渔意康亚硝灵 150~200 g,还需要定期清理底泥、浮游生物和动物尸体。当养殖塘水体pH值高于适宜水平时,每667 m 2 可施用 0.5~1.0 kg 明矾;当水体 pH 值低于适宜水平时,每次每667 m 2 施生石灰10~15 kg 。
3 黄颡鱼幼鱼期饵料管理
3.1 饵料选择
轮虫是幼鱼期黄颡鱼的主要饵料,具有丰富的营养,有利于幼鱼生长和发育。当天然饵料不足时,养殖户可投喂人工饵料(如配合颗粒饲料等)。人工饵料应富含蛋白质,并含有适量的维生素和矿物质,以满足黄颡鱼幼鱼生长需求 。养殖户可以用淮安通威饲料有限公司生产的黄颡鱼膨化配合饲料(含粗蛋白质40%,粗纤维6%,粗脂肪5%,粗灰分16%,赖氨酸2%和水分12%)投喂。
3.2 投喂策略
幼鱼期黄颡鱼个体较小,摄食较慢。养殖户应注意“尽早开食、少食多餐”,并根据天气、水温、水质等情况科学投喂,每次投喂八分饱即可,避免过量投喂导致水体负担。在4月前后,每日投喂2次,投喂量为鱼体质量的1%~3%;在5—9月,每天投喂3~4次,投喂量为鱼体质量的3%~5%;在10月以后,每天投喂2次,投喂量为鱼体质量的1%~2% 。一般情况下,晴天多投,阴天少投,雨天则少投或不投。
3.3 水质管理
3.3.1 水质监测
养殖户应定期检测水温、水体pH值及水体中溶解氧、氨氮、亚硝酸盐水平等关键指标,确保水质适宜黄颡鱼幼鱼生长。黄颡鱼幼鱼期生长适宜的水温为26~28 ℃,水体pH值为6.5~8.5,溶解氧质量浓度应大于5 mg/L,水体氨氮质量浓度宜小于0.2 mg/L,亚硝酸盐质量浓度宜控制在0.1 mg/L以下 。
3.3.2 水质调控
在此期,养殖户应每隔7~10 d加注1次新水,每次加水深度约20 cm;同时,每10~20 d进行部分换水,每次换水量为15~30 cm(水深),以保持水质稳定。此外,养殖户应适时开启增氧机,尤其是在夜晚和清晨时分,以保持水体溶解氧在适宜水平。
4 日常管理
4.1 巡塘观察
每天早、中、晚各巡塘1次;在天气多变或黄颡鱼表现异常时,加强夜间巡塘。在巡塘时,养殖户应注意观察黄颡鱼的活动和摄食情况,尤其是有无异常行为或死鱼出现。养殖户应根据天气变化情况,提前做好防范措施,防止浮头现象发生。此外,养殖户还应观察水体颜色变化和藻类生长情况,监测并记录水质相关指标 。
4.2 病害防治
黄颡鱼易患小瓜虫病、裂头病、腹水病、烂鳃病和水霉病。在水温较低时,黄颡鱼易患小瓜虫病,鱼体表面出现小白点,严重时鱼体消瘦、食欲缺乏。黄颡鱼小瓜虫病的预防措施为每隔15 d向池塘泼洒生石灰水1次,以调节水质和水体消毒;治疗措施为每667 m 2 水体(平均1 m水深)用弧可净125 g进行治疗。黄颡鱼裂头病的主要症状为头部充血,严重时裂开;其预防措施为每隔7 d向池塘泼洒1次复合碘溶液,用量为0.45~0.75 mL/m 3 ;其治疗措施为根据黄颡鱼体质量,按照每天用恩诺沙星粉20~30 mg/kg的量拌料投喂,连喂3~5 d。黄颡鱼腹水病主要由嗜水气单胞菌引起,主要症状为腹部膨胀、肛门红肿;其预防措施为定期注换水、杀菌消毒;其治疗措施为将苯扎溴铵与浓戊二醛按体积比1∶1混合,每667 m 2用混合液250 mL兑水全池泼洒,同时每25 kg饲料添加盐酸恩诺沙星50 g+三黄散100 g,连喂3 d 。
黄颡鱼幼鱼容易患烂鳃病。该病病原菌为柱状黄杆菌,主要症状为食欲缺乏,病鱼在池塘边缘缓慢游动,鳃丝粘在一起,且鳃丝末端腐烂缺损。黄颡鱼烂鳃病的预防措施为保持合理的放养密度,定期换水,定期检查鱼体有无寄生虫,以及合理用药(每立方米水体泼洒聚维酮碘溶液0.45~0.75 mL,每隔7 d用药1次;同时用三黄散按照0.5 g/ kg的量加入饲料,连用4~6 d),以提高黄颡鱼的抵抗力;其治疗措施为用苯扎溴铵与浓戊二醛按体积比1∶1混合,每667 m 2 用混合液250 mL兑水全池泼洒消毒,并且每25 kg饲料添加氟苯尼考50 g和三黄散100 g,连喂3 d。黄颡鱼水霉病主要症状为病部出现棉絮状菌丝,鱼体发黑,病鱼烦躁不安、离群独游。前期低温拉网、倒池受伤等,会给水霉病病原菌侵染创造条件。黄颡鱼水霉病的治疗措施为每667 m 2 水体(平均1 m水深)用水杨酸100 mL,兑水全池泼洒;或每 667 m 2 水体(平均 1 m 水深)用聚维酮碘溶液150 mL,兑水全池泼洒。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黄颡鱼早期发育阶段饲养管理技术涉及池塘管理、饵料选择、投喂策略、水质管理、巡塘观察及病害防治等方面,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黄颡鱼养殖户必须深刻认识到这一时期饲养管理工作的重要性,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为黄颡鱼的健康生长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