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人最卓绝的地方是他的政治眼光,见微知著,穿越时空,看到未来

清风山涧溪明月 2024-08-18 01:01:05

毛主席的信仰坚定,有一大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与之相同,紧紧追随。

毛主席的心系苍生,也有许许多多老战友老同志与之心灵相通,协力同心。

毛主席的廉洁奉公,也有许许多多老革命家积极效仿,见贤思齐,蔚成风气。

但是,在文学才华、军事智慧、哲学思想、驾驭全局能力等方面,毛主席便显得高出一头了。

毛主席最为卓绝的地方,最让人望尘莫及的地方,是他的政治眼光。他见微知著,穿越时空,看到未来、未雨绸缪的能力,前无古人,远超同侪,令人叹服。

就拿大家熟知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句话来说吧。那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说出的?是国民党数十万大军对红军围追堵截的大背景下说的,是在为数不多的红军被围困在井冈山上的时候说的,是在红军武器匮乏粮食短缺生存困难的时候说的,是针对红军内部有人提出“红旗能打多久”不少人信心受挫的时候说的。

当许许多多的人只看到了眼前的敌强我弱,处境艰难; 看到了广大人民群众还没有全部唤醒,斗争形势艰苦卓绝; 看到了革命斗争的各种不利因素,于是,就担心革命的火种会不会被反动势力给掐灭。

而毛主席的目光却总能从现实出发,从别人注意不到的地方出发,看到了被剥削被压迫被奴役的广大人民群众身上,潜藏着的强烈的改变命运的愿望; 看到了国民党统治集团内部的各种矛盾; 看到了国民党高层的腐败和昏聩。他坚信,全国人民就是干柴,红军就是点燃干柴的星星之火。一旦红军的星火把全国人民的干柴点燃,那就会形成燎原之势,就会把蒋家王朝烧焦。

毛主席审时度势的目光,从井冈山大井村的土木小屋出发,投射到全国各地,投射到十几年以后,他对未来充满信心。

在他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毛主席写到:

“我所说的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决不是如有些人所谓‘有到来之可能’那样完全没有行动意义的、可望而不可即的一种空的东西。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这是对未来形势发展的豪迈而坚定地展望,是用诗一样的语言,对未来的革命形势发展进行描绘,形象而生动。

十几年之后,中国革命的发展形势真的就像毛主席描绘的那样,蓬蓬勃勃,摧枯拉朽。

日本帝国主义侵入中国之后,一度长驱直入,横冲直闯,大部分国土迅速沦陷。于是,悲观失望的亡国论出现了。这时,毛主席独具慧眼,穿透现实和未来,发表了振奋人心的煌煌巨著《论持久战》,充分预见了亡国不可能,速胜也不可能,那就是同日本强盗打一场旷日持久的消耗战,把日本鬼子拖死在中国。抗战伊始,毛主席便充分预见到了中国的胜利,以及胜利获得的方式。那就是全民抗战,全面抗战,让日本侵略者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毛主席这见识,这眼光,连蒋介石也暗暗叹服。

世界上的人,大多都能当事后诸葛亮,然而在对未来的预见上,由于眼光、见识、胸怀、境界的局限,常常无能为力。而毛主席则能够见微知著,见近知远。

抗日战争胜利后,毛主席又把目光投向中国的未来。他充分预见到了蒋介石会采取假和谈真内战的反革命阴谋,提出用革命的两手,对付反革命的两手。

果然,蒋介石明里提出重庆谈判,暗中调兵遣将,围剿解放区。于是解放战争打响了。

但是,蒋介石政治集团太腐败了,国民党的士兵中反对内战、渴望过和平安定生活的人太多了。解放军战士推翻蒋家王朝翻身做主人的愿望太强烈了,于是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一场大决战下来,百万国军灰飞烟灭。蒋介石只好逃到小岛上躲起来了。

全国大部分地区解放了,新中国成立了,一个新纪元开启了。

雄鸡唱晓,寰宇新开,共产党成为执政党了。毛主席的目光又向未来投射,他充分预见到一些在拿枪的敌人面前不愧英雄称号的共产党人,在不拿枪的敌人面前要打败仗。他充分预见到一些共产党人会倒在资产阶级的糖衣炮弹之下。

这一切都让他不幸言中。

他老人家晚年对未来还有预见。并且已经被证实了。这我就不多说了。

王震将军说:毛主席比我们至少早看五十年。

王光美女士说:看到现在的情况,感到毛主席当年说的都是对的。

历史的发展一直在证明着毛主席的远见,证明着毛主席对未来社会的观照和预见。

能够见微知著,穿越时空,看到未来,是一种对人性的深察,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把握,对社会复杂关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洞悉,是一种人生的大智慧。

这种大智慧,与其立场、学识、眼界、胸怀、德行、思考问题的纬度,生命水银柱上升的高度等因素密切相关。

叶剑英元帅说过这样意思的话:中央几大常委,还有这一群元帅将军,无论哪一个人,都不是省油的灯。但是大家都服气毛主席,那不是凭空服气的,是有其内在原因的。毛主席的威望是在革命斗争实践中自然形成的。

老人家去世将近五十年了,其影响力越来越大了,甚至美国人也举起了毛主席的画像,毛主席的伟大逐渐已经被世界人民公认了。

2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