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炎热,为什么要养阳?

鸿朗说健康 2024-07-25 15:11:11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到“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意思就是说四季中阴阳是万物的根本,因此,善于养生的人在春季和夏季懂得护养阳气,在秋季和冬季懂得护养阴气。

很多人表示不理解,为什么在酷热的夏季还要养阳,而寒冷的冬季却要养阴呢?怎么和我们驱寒避暑的常识正好相反呢?今天我们就来解释一下其中的奥秘。

首先说二十四节气的简单意义,24节气就是来自太阳的热量,在夏季达到顶峰,秋季将于地表下,冬季藏于地表下的水中,春季再升出地面的过程,这也是大自然界一个循环的过程,由此衍生出24个分界点也就是二十四个节气。

首先举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街道两旁的大树在夏季茂盛生长发生水汽蒸腾作用,这时候是树木需要热量阳气完成将水汽升腾到大气的过程。而冬季大树向下扎根,整个树木将热量阳气藏于地下的水中也就是冬藏。这里说的阳气就是太阳照射到地面产生的光和热量。因为人是太阳系食物链的一员,所以也要遵循将阳气夏升和冬降的过程,于是夏天人要升要出汗,需要阳气升起带动故需要补阳气。这冬季人需要降藏,难道就要灭阳气?不,首先说一个概念:二十四节气中春分至立夏的热量中医称为君火,小满至小暑的热称为相火。往往有人冬季好喉咙痛或者上火症状,冬季那么冷哪来的火呢?这是人体的相火没能够像大树一样藏于地下的水中,这就是中医里面的相火不降。想要解决那就马上给火找到藏匿的地方那就是水就是养阴。

人体的相火如果不旺就会出现尿频便溏、脾胃虚弱、腿部寒痛、肾寒的症状。相火再多也不怕只要人体中气足就可以按照24节气调节相火在身体的布置走向为人所用。只要”水”充足就能够将相火藏于水中,如果藏不住那就会引起外热症状。中气藏的位置就在肚脐上下,这也是艾灸神阙穴可以补气的由来。

夏季气温高,人体的阳气会向外发散,但如果发散太过,就会耗损阳气。而且天气炎热人体易出汗,阳气也会随汗出而损耗。

“阳加于阴谓之汗。” 阳气的功能(包括气化功能、运动功能)是形成津液内存及外出为汗的主要因素,即体内阳气推动津液排出体外,谓之汗,汗是阳气作用的结果。出汗不仅消耗津液,同时阳气也随之消耗,所谓“阳从汗泄”大抵就是这个道理。

另外热天我们会倾向贪凉,饮食生冷、洗凉水澡、吹空调等等行为,都会损伤我们的阳气。

以上种种原因导致了夏季人体阳气偏虚的局面。阳气不足,就容易犯湿邪,因此芒种期间调理以祛湿、温阳、健脾为主。小儿本是稚阴稚阳之体,天生阳气稚嫩不充沛。在夏天阳气最盛的时候,更要把握好机会,养护好阳气,对调理身体来讲是非常重要的。

古人告诉我们应该顺应四季养生,其中,重要的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遵循自然的规律,才能延年益寿,否则不利于身体健康。很多人会觉得,夏季天气炎热,为什么还要养阳防寒呢?其实是因为此时人体的阳气浮越于外于上,中宫空虚,更容易遭到寒邪的侵袭。

古语有云,“冬不炉,夏不扇”,意思是:人在冬天不要过分接近火炉,以免阳气受到干扰;夏天不要一个劲儿扇扇子贪凉,要让身体自然排汗。然而,到了夏季,不少人在家中经常开着空调,恨不得每时每刻都待在空调房里。但是经常吹空调,会导致人体内的汗液无法正常排泄。其实,在气候炎热的夏天,人体的毛孔处于张开的状态,加上新陈代谢加快、气血运行加速,是身体排毒的好时期。汗腺是帮助机体散发热量的,可以说是“人体的天然空调”。当气温到达30℃以上或者人在进行运动时,汗腺开始启动散热功能,保持人体的体温恒定。要知道,长期处于空调环境内,远离热环境,对热的耐受能力会逐渐降低。当再次来到外界高温环境中活动,人体的汗腺就容易“运转失灵”,造成热量散发不足,最后还会引发中暑。因此,从养生的角度出发,在夏季要学会“热着过”,尤其是老人。

夏天阳气正盛,为什么还要培补阳气?你了解「夏养阳」真正的含义吗?

中医有个说法,叫做「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于是乎现在大多数的养生科普文章都抓住这句话,教大家如何在夏季培补阳气,毕竟老百姓都青睐于「补」。

但是大家不会觉得奇怪吗?夏季阳气正盛,高温酷热,为什么还要培补阳气?这样做难道不会「火上浇油」吗?

我们今天就来探讨一下「春夏养阳」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夏养阳的含义:保持「长」的状态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语出《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

大多数养生科普文章直接用中医基础理论中的阴阳属性来解释这里的「阴阳」,常认为「阳者具有推动、温煦、兴奋、积极等特征。阴者具有向下,收敛,安静、消积等特征。」既然阳要温煦、兴奋,顺利成章就得出夏季要培补阳气的结论。

其实这是对《黄帝内经》原文的断章取义,我们不妨看看整个篇章的前后文:

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中的阴与阳的含义,其实《黄帝内经》在前文中已经做出了定义,这里的「阴阳」是「四时的阴阳」。

什么是「四时的阴阳」?就是上面「少阳、太阳、太阴、少阴」。如果觉得这四个词太难理解,不要紧,《黄帝内经》后面做了注释,就是「生,长(zhǎng),收,藏。」这些需要与大家强调「长」是读(zhǎng)。

因此,春夏养阳的意思是:春季养少阳,夏季养太阳。再换个简单的意思是:春季要生,夏季要长。所以夏养阳,不是要补阳,是要保持「长」的状态。

正如清代医学家高世栻注解:「圣人春夏养阳,使少阳之气生,太阳之气长;秋冬养阴,使太阴之气收,少阴之气藏。」是谓春夏养阳,以养阳之生长;秋冬养阴,以养阴之收藏。

由于「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原则的重要性,《黄帝内经》还另外独立了篇章,对「生,长,收,藏」进行详细的论述。

《素问·五常政大论》:「五化宣平。」指的就是「生、长、化、收、藏」五个生化阶段。

其中夏主「长」的意思是:以夏天天地的长势,去促进人体的生长功能,重点在养心,通过调动心的气血运行功能去加强人体的生长功能。养长包括夏天要「长个子、长肉、长骨骼。」

如何保持、激发身体的「长」势?

1、顺应夏气:晚睡早起、情绪平和,使阳气宣散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不仅提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四季养生原则,还从生活起居方面具体的列出了做法,其中针对夏季的描述是这样的: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意思是:夏天的三个月,是万物繁盛壮美的季节。在这一季节里,天地之气已经完全交会,万物开始开花结实。人应当晚睡早起,不要对天长炎热感到厌倦,要使情绪平和不躁,使气色焕发光彩,使体内的阳气自然得到升散,就像把愉快的心情表现于外一样。这乃是顺应夏气、保护身体机能旺盛滋长的法则。

违背了这一法则,就会伤害心气,到了秋天又会由生疟疾。究其原因,则是由于身体在夏天未能得到充分长养、以致供给秋天的收敛之力少而不足的缘故。到了冬天,还会再导致别的疾病发生。

2、艾灸神阙穴,激发身体的「长」势

人体当中有一个激发阳长穴位,那就是神阙穴。神阙,经穴名。出《外台秘要》。别称脐中、气舍、气合。属任脉。在脐中部,脐中央。

为什么这个穴位这么重要,有激发整个人体「长」势的功能?我们可以从穴位的名字看出端倪。

神阙者,变化莫测为神,阙指要处,穴当脐孔,是处胎生之时,连系脐带以供胎儿之营养,故又命蒂。名之神阙,是因胎儿赖此宫阙,输送营养,灌注全身,遂使胎体逐渐发育,变化莫测,因名神阙。

《针灸学》认为该穴位为元神之门户,故有回阳救逆、开窍苏厥之功效。因此夏季养生促进「长」势可以通过艾灸神阙穴,起到促进整个人体升发,从而做到真正的春夏养「阳」。

当然如果觉得艾灸操作麻烦,可以使用真艾肚脐贴,简便又有效。

3、少做/勿做,这些伤「长」势的事

少吹空调,或吹空调时保护好肩颈、腰腹

夏天天气热,出门就是暴晒,空调房成了人们常呆的地方,有些办公室、商场等场地,总是把空调的温度调的很低,特别是从外面回来后马上就开空调。夏天天气热,我们的毛孔张开,如果出汗后马上吹空调会损伤我们的阳气。

为了保护身体健康,夏天要少开空调,即使开了空调温度也不能太低,最好能控制在26度以上,睡觉的时候最好能调到27度,白领上班时间,在空调房里建议披件小外套或披肩,保护肩颈和腰腹部,避免受凉。

少吃冰冻西瓜、冷饮,易伤脾胃、阳气

夏天是各种水果上市的季节,但是没吃对,也会伤「阳」。例如西瓜能利尿、生津、清热解暑,但很多人常喜欢将西瓜放冰箱冰冻后再吃,虽然这样吃起来更冰爽,但是,冰的西瓜,吃下去容易损伤脾胃,也伤阳气。

冷饮、雪糕也是夏天日常的标配,男性朋友们还喜欢将啤酒放冰箱里冰一冰再喝,但是这些凉饮喝多了会阻碍体内的阳气,损伤阳气而导致生病,比如咽喉疼痛、腹痛等。夏天部分人还喜欢喝冰的绿豆汤,绿豆汤的确是消暑凉饮,但是冰绿豆汤也是要少喝,特别是脾虚的人。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