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七一”之际,上海一位97岁的党员以特别党费形式捐赠百万。

历来论史 2024-07-02 14:18:20

97岁的郝家润一位上海的离休干部被甘肃的抗震救灾行动深深触动!新年伊始他做出了一个无私的决定打算将自己的百万积蓄捐给国家。一封亲手书写的信承载着他的心意,送到了上海警备区虹口第六离职干部休养所希望能为国家建设贡献一份力而这笔钱是他一生积蓄的见证。

郝家润在即将迎来七一时亲手将一份特殊的党费交付给了干休所。他心态平和坦言。“从无到有党养育了我衣食住行、看病就医,样样照料。如今领取的工资也是党的恩赐。到了这把年纪别无所求只想尽党员的一份责任!”他的举动只是朴素地履行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基本承诺。

褪色的黄墙简陋的桌凳,补丁摞补丁的衣物——走进虹口闹市深处郝家润的家仿佛穿越到往昔。静默的房间唯有那些斑驳的老照片和沉甸甸的纪念章轻轻诉说着一位历经风雨的老战士的故事!

山东蓬莱走出了郝家润14岁的他投身革命洪流16岁便郑重宣誓入党。从战场到和平跨越抗日烽火、解放风云,再到抗美援朝的壮烈他的足迹遍布大小战役一生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

刚踏入胶东抗日根据地他在蓬东县委的学习班里,邂逅了《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和《论持久战》等经典。这些著作打开了他的视野让他初识党的核心使命。他汲取了在敌后开展群众工作的智慧随着对抗战局势的深入理解,内心的疑惑逐渐消散前行的方向更加明朗。

在那段艰难的日子里党组织对这群年轻的生命倾注了特别的关怀。粮食匮乏的根据地珍贵的红苕和稀饭总是优先端到我们这些“小毛头”面前。寒冬时节老同志们身着薄衣,把仅有的一点温暖留给了我们。夜里他们甘愿躺在寒风能穿透的地方,而我们则被安置在避风的小窝,安然入梦。这样的记忆温暖而深刻。

郝家润的日子仿佛停留在过去旧居承载记忆,破旧家具诉说着岁月,就连身上的衣物也布满时光痕迹。搪瓷缸与皮箱陪伴他度过四十载风雨,而今的客厅依旧抵挡着空调的诱惑。毛巾上洞眼累累即便五块钱能换新,他也宁可珍惜每一分。张阿姨那位照顾他日常的保姆不禁感叹这位老人仿佛是一位与时代脱节却固守初心的长者。

郝家润的生活简单得近乎清贫这可能根植于战火纷飞的岁月,也可能是那十载援藏时光的烙印!西藏初期的日子恶劣气候与艰难环境交织物资匮乏每一天都是对生存的挑战时常面对的便是衣不足、食不果腹的境况!这样的经历塑造了他坚韧不拔的性格也让他的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

郝家润生活中朴素得令人惊讶他常言。“饭食填饱肚子就好衣物蔽体便行,床铺温暖能眠便足矣。”这样的节约精神他也言传身教,期望子女们都能秉持“简单生活”的原则。

干休所里一场以勤俭建军为主题的活动正热烈进行郝家润的名字频繁出现。他巧妙地将药品盒变废为宝铺平成为记事的小纸片。就连工作人员走访后遗留的空白纸张他也悉数珍藏归还。矿泉水瓶只要没喝完他必定拧紧留待下次再用。而他的报纸读罢不仅不丢,还会郑重其事地交给儿子,让知识继续传承……这样的故事让人不禁思索节约的意义和生活的智慧!

郝家润夫妇被誉为干休所的“模范搭档”他们的故事充满温情。退休后两人慷慨解囊,援助灾民帮扶贫困,更成为三位困境儿童的守护者。孩子们的信件像时间的脚印,频繁地落在郝家润的手上报告着学业的进步。他轻捻信纸分享道。“那个来自三林的孩子总会定期向我们汇报他的学习情况。每次看到他们茁壮成长我和老伴心里都乐开了花。”这样的事迹温暖而励志让人感动。

年过古稀的他外表看似与现代脱节内心却充满时代敏锐。每天《参考消息》《解放日报》等报纸总会摆满他的书桌一杯淡茶,一盏泛黄的台灯陪伴他沉浸于阅读的世界时光静静流淌!那些翻阅过的纸张上红色蓝色的标记如思想的痕迹跃然其上。而一本本布满字迹的旧笔记本更是记录了他点滴的心得体会知识的火花在笔尖绽放。

郝家润夫妇多年前已坚定地决定捐出自己的遗体,一切手续皆由他们亲自办理。2016年郝家润的老伴离世他依照约定,完成了老伴的遗愿,同时他也默默准备着自己的捐献。这位拥有81年党龄的老人常常感慨他的生活与成就源于党与人民的恩赐,期望在生命的尽头仍能为社会做出最后的贡献!尽管党龄悠长他却始终谦逊认为自己的奉献还不够,始终怀揣着继续努力的决心。

1 阅读: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