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历史的眼光看,中国的古都,首先应该是西安和洛阳。西安,人们更愿意叫它长安,号称13朝古都;洛阳,天下之中,号称9朝古都。但时光越往后走,西安与洛阳越不够看了。进入元代以来,北京后来者居上,成为中国城市的主流。不过,在北京叱咤风云的日子里,还是有一个城市偶尔能出来挑战一下。这个城市就是南京。
南京,朱元璋的遗憾
提起南京,说来话长。不知是谁,太有才了,依据依山傍水的地理特点,给南京策划了一则广告:虎踞龙盘,有王者之气。广告流传很广,千百年来一直在发出暗示:南京在手,天下我有。这暗示充满王霸之气,让天下想上位的汉子们趋之若狂,但也让许多还在位置上的人战战兢兢,最战战兢兢的是楚威王。公元前333年,楚威王在这里埋下了小金人,以镇“王气”。所以,南京有金陵之称。可能王气真的被镇住了吧,虽然好多帝王都曾在这“虎踞龙盘”,但不是半壁江山,就是短命王朝。也许想上位的人总是太多,他们愿意相信广告,只是觉得要有真龙的气场够才配得上神奇的南京。于是,任有前车之鉴,还是有许多坚信自己是真龙人奔南京而来。朱元璋,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老朱,大家都不陌生了,安徽凤阳人,在元末参加了农民起义,并渐渐成了气候。他从长江流域起家,以南京(当时叫应天)为根据地中心,又在南京登基称帝。老朱,对南京饱含深情,而南京,也回报给老朱同样的深情。
中国历史上,有个军事上的通识,就是从南往北打很难成功,而从北往南打一般都顺利。但朱元璋是个特例,他以江南为根据地、以南京为中心,却北伐成功,平定了天下。可想而知,他站在南京,想起牺牲在这里的先烈们,或者说是先帝们(例如,东晋和后来依次都偏安一隅的宋齐梁陈的皇帝们),应该得意非常:看,只有老子的王霸之气才配得上这虎踞龙盘。
但打天下虽痛快,治天下却磨人。随着统治向纵深化发展,老朱发现南京很不适合作大明的首都。南京,在东南一角,对北方鞭长莫及,而北方却正是大明统治的薄弱地区。北方啊,我们的大北方啊,从北宋灭亡到明朝建立,在二百多年的时间里都处于异族人的统治之下。而其中的幽云地区,就更早了,从儿皇帝石敬瑭把它们割出去,已有近四百年。
为了有效地控制全国,老朱觉得还是应该不看广告看疗效,迁都。他要学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到中原找地方。首选,当然是长安和洛阳,他还派太子朱标去考察了一番。但这两个古都,已经彻底被黄巢和朱温两个败家子给毁得破败不堪。他也考虑了开封和自己的家乡凤阳,但开封无天险可守,北宋的灭亡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都城不合适;凤阳就更不行了,从来就不是中心。
在久思不决之后,老朱迎来了晚年,开始忙于集中权力,收拾老将功臣。在有生之年,他没有腾出手来实现迁都。在死后,他的继任者建文帝(他的孙子朱允炆),也没功夫继承他的遗志,只顾着剿灭自己的叔叔们。可却没来及剿灭最关键的那个,就是他的四叔朱棣。
建文四年,朱棣带兵杀入了南京,成功篡位。朱棣也有迁都的想法,但他却有了于朱元璋完全不同的抉择。因为,他从北京金山上来。
北京,忽必烈的梦想
北京,现在是中国形象的代表。可在很久以前,对中国人来说,它曾属于异域。
战国时,北京是边陲弱国燕国的都城。燕国,大家都知道了,在国际上没啥地位,而它的都城自然也不是啥大城市。后来,北京在很长一段时间都叫作幽州。听上去,就不像一个多繁华的地方。直到契丹人崛起,这块土地才有了特殊的意义,成为契丹政权辽的陪都。在从北部边陲走来的契丹人眼里,北京是在南边的,就给了它个很南的名字“南京”。辽之后,后来者居上的女真政权金又觉得从东北老家看,这个地方不南不北在中间,就定名为中都,并一度迁都至此。就是这两个少数民族政权打下了北京作为国都的基础,引起了很久以后忽必烈的注意。
忽必烈,元帝国开创者,曾一统华夏。对于那段蒙古主导中华的历史,许多像我一样的人,就知道成吉思汗铁木真和忽必烈。其实,从铁木真到忽必烈,还间隔了三个大汗。当时,蒙古实行的是推举制度。其实,就是武力值加上拉帮结派的角逐。铁木真死后,大汗之位就一直在他的四个嫡子及他们的子孙间流转。还记得郭靖的好兄弟拖雷吗?他就是铁木真的嫡四子,而忽必烈就是他的儿子。
忽必烈承袭的是他哥哥蒙哥的汗位,但却没经过大会推举,也就没得到其他汗国首领的认可。他花费四年的时间,打败了汗位的主要竞争者——他的弟弟阿里不哥,但却无力征服整个蒙古。当时,蒙古的势力已经横跨欧亚大陆。
蒙古是马背上的民族,热爱征服。黄河、长江哺育的土地,对于他们来讲,并没有致命的吸引力。他们永远垂涎还未被征服的土地。忽必烈痴迷于华夏文明,建立元朝,攻灭南宋,但还是难以忘怀他的大蒙古。于是,他把国都建在了现在的北京,号称元大都。元大都也果然成为国际大都市,引得许多国际人士到此一游,包括会写游记的马可波罗。
忽必烈站在元大都,背靠神州,遥望世界。但一百年后,忽必烈的子孙后代不但没望来世界,还混丢了神州,只能狼狈退回了蒙古草原。朱元璋光复了华夏,带着儿子们雄赳赳气昂昂地走来了。他攻下了元大都,并改名为“北平”。在老朱的认知里,北平是边疆。为了防御蒙古,他封四子朱棣为燕王,并驻扎北平。
北平,南来北往的,各族人都有、各国人都有,堪称世界之窗。朱棣喜欢北平,不只因为炸酱面和涮羊肉,更爱那不一样的风情。他爱这片土地爱得深沉,甚至在篡位成功、坐上了南京皇宫的宝座后,还想回去。可他是皇上,要回去,只能迁都。
从南京到北京,朱棣壮志未酬
虽然,朱棣不是朱元璋选定的接班人,可却跟他爹有着同样的想法,就是南京不适合作为新时代统一大国的都城。不过,老朱没想到哪里才是大明的首都,朱老四却想到了,就是北平。他决定迁都北平。但这个决定一经宣布,就引发一片哗然。
你想呀,当时,大明已建立了五十多年。达官贵人们都在南京经营多年,再不济的,学区房也都混了几套、大的商号也都要有了股份。这一迁都,南京一失去首都的地位,这些靠权获得的利益都得打了水漂儿。他们强烈反对,朱棣强烈镇压,革反对者的官。有官才有权,有权才有钱,有钱才能长命百岁、万世无忧嘛!所以,不能没有官。在就要失去官职的高压下,群臣只得妥协。
如今来看,南京、北京这两座城市唯一的相通点,就是都以吃鸭而闻名。但爱吃北京烤鸭的你,可能有所不知,北京烤鸭就源于南京。据说,就是朱棣带去的。
朱棣终于回到了魂牵梦萦的北平,带着文武百官和烤鸭。他给北平一个新名字——北京,烤鸭也有了新名字——北京烤鸭。
可享受了北京烤鸭没几个月,刚刚建成的紫禁城就遭了雷劈,主建筑奉天(清太和殿)、华盖(清中和殿)、谨身(清保和殿)三大殿均被毁于一旦。于是,流言四起:迁都不但人怨,还激发了天怒。但天怒无非毁了宫殿,朱棣怒就直接杀了人。朱棣就认为迁都北京正确无比,容不得任何诋毁。面对朱棣,天说了都没用,人又岂敢敢吭声!
嘴上不说,不代表心里没有。气候很干,总吃面条,出城不多远就风吹草低见牛羊,很多人都不喜欢新京师北京,包括朱棣的太子朱高炽。因而,朱高炽,也就是明仁宗继位后,就打算还都南京,也进行了一系列的准备工作。但他在位时间实在太短,都不到一年,根本没来得及实施这一计划就一命呜呼了。
之后,朱瞻基继位了,是为宣德皇帝。据说,朱高炽能得到皇位,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他这个出色的儿子朱瞻基。朱瞻基从小跟着爷爷朱棣南征北战,深受教诲,也深知爷爷的壮志雄心。
他的爷爷是永乐大帝,崇拜的是忽必烈,有着和忽必烈一样的情怀,那就是梦想征服。迁都北京,就是要背靠神州,征服世界。御驾南征北战,郑和数下西洋,都是为此。朱瞻基想继承爷爷的遗志,选择留在了北京。到他的儿子明英宗继位后,北京终于正名为大明京师。
但朱棣无法欣慰,他的子孙后代并没有以北京为起点去征服世界,而是把北京变成了边界,死守国门。天子守国门,满清给大明天子的这句评价,真不知是赞誉还是讽刺。因为,可惜没守住。
今天,北京依然是我们这个统一多民族大国的首都。作为生活在这里的人,应该自豪,但却实在不该排外。这里南来北往的太多了:忽必烈曾经来过,可子孙却最终被赶回了蒙古草原;朱元璋带着儿子曾经来过,可子孙却最终吊死在煤山;多尔衮和顺治帝曾经来过,可子孙却最终跌下了御座……身在这里,你应该明白,身份证以“110”开头的,不一定就算北京人。北京因征服而存在,以铁血而闻名,不管你先来还是后到。只有成功者,才是真正的北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