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引言我国古代神话故事中从不缺乏动物形象,而凤凰则是其中最瞩目的图腾之一。
在中华的传统文化中,凤凰与龙通常成双出现,代表着吉祥与永生的象征。
凤凰,雄为凤,雌为凰。在《禽经》的描述里,凤凰:
“首载德,顶揭义,背负仁,心抱忠,翼夹信,足履正。”
正是中国传统美德中的完美形象。
商周时期,人们已经对凤凰充满了无限崇拜,我们如今可以在博物馆出土的青铜器皿上,看到这一类代表着文化结晶的纹饰。
因此,我们也可以借此来一窥那个几千年以前的时代,听到那声穿过几千年的铮铮凤鸣。
玄鸟生商,凤鸣岐山《诗经》中曾描述商朝的起源: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这篇如同神话般的《玄鸟》,带来的是一个以鸟为图腾的民族,一段以鸟类为信仰的历史。
从商代中期开始,他们将对玄鸟的信仰融汇在代表着时代结晶的青铜器上,大量凤鸟纹、大鸟纹开始出现在青铜器上。
1990年,河南安阳出土了一件商代凤鸟纹提梁卣,纹饰华丽而繁缛,以凤纹为主,兽纹等为辅助纹。
这一时期的凤鸟纹形态上更趋近于玄鸟的原型——燕子,以一种身材短小、短喙的符号形象出现,整体较为简单,具有部分鸟类特征但过于抽象化。
后在湖南出土的另一件凤鸟纹“戈”提梁铜卣,更是在其中发现了超230件玉器,标志着财富的窖藏。
这是商代的艺术家们,对于凤鸟纹与时代的结合下的创新,体现了商代的社会审美考究以及时代的特点。
我们如今仍可以在博物馆里,看到这些几千年前人类文明的结晶。尽管王朝更迭,但纹饰不会随着王朝的没落而消失,而是在新的时代里得到新的创新与发展。
西周早期的青铜器继承了商代的纹饰,并没有明显的分界感,凤鸟纹也是如此。
但正如《国语》中那句
“周之兴也,鸑鷟鸣于岐山”
鸑鷟即为凤凰的别称,故又称“凤鸣岐山”,凤鸟纹逐渐在西周的青铜器上盛行了起来。
2003年宝鸡纸坊头三号墓出土的乳钉纹鼎上,就出现了西周早期的凤鸟纹的装饰。这种凤鸟纹比较抽象,整体修长、匀称,作为青铜器上的长条形装饰存在,主要分布在颈部作为辅助纹存在。
这样的纹饰在西周的其他青铜器上也经常见到,形态会有所差异,大部分都保留了鸟类的特征:鸟纹眼部呈圆形微微突起,喙为弯曲下卷式,头有冠羽,冠羽下垂后稍稍向上卷曲。
身体较小,尾巴细长呈现卷曲状。这一类的凤鸟纹趋向于符号化,比较简单,装饰的纹路也比较少。
但在同时,1927年宝鸡市戴家湾出土的凤鸟纹方鼎,出现了一种更复杂化的凤纹:
一只凤凰双脚站立,头部有长长的冠羽,冠羽尾部上卷,有羽毛修饰;尾部有尾羽,有羽毛修饰;凤头上仰,凤嘴微微地张开,隐隐透露出“凤鸣”的形象。
表现出“凤鸣”纹饰的出现,更像是周王朝自己在借托着前代的基础上自创的形象,代表着周王朝特点的新生“凤鸣岐山”的形象。
标志着当时的青铜器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为西周中期的凤鸟纹的繁盛奠定了基础。
凤凰于飞,盛极一时在凤鸟纹逐渐发展到西周中期时,已经成为了社会中最畅销的纹饰之一,无论是造型上还是在青铜器冶炼的能力上,都无疑是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出于对凤鸟纹的追求,人们不再满足于在青铜器上留下简单的抽象凤纹,开始使用强大的青铜冶炼技术开辟更复杂、更美观的凤鸟纹图案。
于是,我们如今仍能看到的大量西周中期青铜器上,出现了一种新型的凤鸟纹。
这种凤鸟纹基本是在前期的框架上加以扩展,比如对于长尾的细节处理、喙部的弯曲变化,或者局部进行调整扩展。
在造型上仍然继承了西周前期时特征,比如凤冠短小飘逸,鸟身修长,长尾或者直尾,以云雷纹为地纹,所以可以视为对前期纹饰的发展延续。
1976年扶风县白一号窖藏出土的商尊,造型极为华丽,其上的凤鸟纹,该器物凤鸟身形饱满,有喙,喙短小;凤冠较长,一只垂于胸前一只卷于头后;尾部装饰丰富,且有分支,下卷于地,有尾羽。
整体相比前期纹饰更加的细腻生动,不同于前期的长条状的符号装饰,看起来更加显得华贵饱满,是中期凤鸟纹的典型代表。
另一方面,凤鸟纹不仅仅再以图案的方式,而是以立体的形式出现在青铜器的颈部、足部装饰中,还出现在了一些青铜器的盖顶上。
这类青铜器以凤鸟形状贴合在盖顶上,以作装饰与方便拿取之用,显得更为大方美观,华丽异常,整体感强。
这种如同雕塑的凤鸟造型,尽管在造型上与其他凤鸟纹并没有很大的区别,但无疑给凤鸟纹的发展提供了一条新的方向,同时也向我们展示了西周中期高超的铸造工艺。
更让我们值得关注的是,在这一时期的青铜器上,凤鸟纹逐渐从之前的辅助纹饰成为了主纹饰,而且大量运用到了宗法制的祭祀青铜器上。
这也标识这凤鸟纹经过了历史、信仰、社会潮流、技术认可的情况下,在西周中期达到了顶峰,无论是铸造工艺还是社会地位上,都值得统治者投入大量资源来制作复杂精美的图案。
礼崩乐坏,凤鸟不至西周后期,分封制的隐患逐渐出现,宗法制也逐渐走向瓦解和没落,而代表宗法制象征意义的青铜器,也因等级制度的消亡被拉下神坛。
随着地位的下降,铸造工艺也很难恢复到以往的水平。
凤鸟纹作为周王朝兴盛的标志,礼乐制度的象征,它的没落同样也是王朝发展的写照。
复杂纹饰制作起来精美但成本高,铸造工艺的下降与社会资源的重新分配,也直接导致了复杂纹饰逐渐趋于简化与消失,凤鸟纹就是其中的代表。
在出土的青铜器中发现的凤鸟纹,多是以辅助纹,或立体造型的方式存在,且数量较少,造型简单。
我们如今仍能见到西周厉王时期的成钟,其上就有简约的凤鸟纹纹饰。
此凤鸟纹纹饰是一种刻上的简化后的图案,不同于前期的抽象风格,在细节处理方面仍然保留了中期纹饰的大气凝练。
有冠羽、尾羽的羽毛装饰,整体呈现站立状态,头微微上仰表现出凤鸣的姿态。
但在纹饰的工艺与精美程度上,已经远远逊色于中期大成的凤鸟纹饰。
在立体造型方面,有2003年眉县杨家村窖藏出土的西周宣王时期的逨盉。
整体为扁圆状,一只立体凤鸟造型作为盖顶,四周辅以虎纹、龙纹装饰。整体造型圆润精致,华贵大方,是难得一见的西周晚期凤鸟造型精品。
从另一个方面的历史角度想,凤鸟纹的没落,也是西周晚期诸侯林立,天子式微现象的真实写照。
诸侯国表面上被“凤鸣岐山”的周天子统治,实际上已经逐渐摒弃了代表周天子的“凤纹”。
礼崩乐坏的时代下,代表着各自部族图腾的各式纹饰也逐渐成为潮流,凤鸟纹的影响力大不如前。
在《夏商周青铜器研究》一书中,我们可以看到西周中后期的青铜器上,复杂繁缛的凤鸟纹几乎绝迹,取而代之的是龙纹和重环纹。
即使出现的凤鸟纹,也多以造型简单的辅助纹出现,失去了以往主纹饰的地位。
结语凤鸟纹的崇拜,起源于农耕时代的人们对自然中鸟类的观察与崇拜。
古人以土地为生,对于在播种季节前来提醒耕种,收获季节离开的鸟类,有着一种油然而起的亲切感。
在商周青铜时代的影响下,凤鸟纹的兴盛与衰落,正是王朝的变迁历史。
但依然是那句话,纹饰是时代社会的照影,不会因为王朝的灭亡而消失,只会用另一种方式在不断继承下来。
在《尚书》中记载:
“箫韶九成,凤皇来仪。”
凤凰被人们视为祥瑞的象征,与龙同为中国传统图腾之一。
在很多的文学作品中,凤凰也出现了不同的形象,寓意也有所不同。
比如凤凰常寓意美好的爱情,司马相如一首《凤求凰》打动了后世多少有情人;或是那句“有凤来仪,非梧不栖”,成为了多少风骨之士的信仰。
后世很多帝王也多以发现凤凰为天下盛世太平的标志,并将皇帝为龙,皇后为凤,皇后的印玺为凤印,凤纹一举被拉上顶尖纹饰的行列,成为了官方认证社会中最尊贵的纹饰之一。
而在民间,人们也常以凤鸟或凤鸟纹的器物,来表达自己的高洁志向与美好的愿景,遵守凤鸟传来的使命。
这样的美好寓意在当时的人们心中根深蒂固,直到如今也是如此。
参考资料:
《诗经》
《尚书》
《夏商周青铜器研究》
《国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