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偶遇一重庆书生,张口便出上联:千里为重,重水重山重庆府

小灰说历史啊 2024-12-22 19:28:50

朱元璋是个什么样的人?有人说他是草根逆袭的典范,有人说他是明太祖开国功臣的“终结者”。但你要是问他自己,他可能会说:“我是一个爱对对联的皇帝。”没错,朱元璋对对联的喜好,可以说超出了普通人的想象。

而这份执着,不仅是他生活中的一大趣事,还成了他挖掘人才的重要手段。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朱元璋和一位重庆书生的故事,看看这位开国皇帝如何用对联改变了一个人的命运。

在大明初年,朱元璋虽然贵为天子,却并没有一刻松懈。他经常微服私访,既是体察民情,也是为了寻找那些可能被埋没的能人志士。

这一天,他穿着普通人的衣服,走进了一家小酒馆。酒馆不大,但生意却异常火爆,连一张空桌都找不到。

朱元璋心里颇为满意,他觉得这说明百姓的日子过得还不错,至少能有闲钱喝上两杯。

就在他四下打量的时候,一个年轻书生推门而入,可能是太急,书生不小心撞到了朱元璋。

书生连忙道歉,朱元璋摆摆手,倒是对他产生了兴趣。这个年轻人衣着朴素,却眉宇间透着一股书卷气。

朱元璋随口问:“听口音,你不是本地人吧?是四川来的?”书生点点头,回答说自己是重庆人,现在是国子监的学生,来京城是为了求学。

这一番话让朱元璋更感兴趣了。

他认定这书生有点门道,决定考考他的才学。没想到,酒馆的伙计这时跑过来说:“实在不好意思,真没空座了,要不您二位凑合着,在土地爷像下面摆个桌子吧?”书生倒是洒脱,笑着说:“没事,在土地爷下还能沾沾仙气。”朱元璋也随之点头,于是两人一同坐下。

刚坐定,朱元璋故作随意地开口:“既然你是国子监的学生,那我有个对联,不知道你能不能对上。”书生一听来了兴趣,立刻拱手说愿意一试。朱元璋笑了笑,缓缓说道:“千里为重,重水重山重庆府。”这上联看似简单,实则暗藏玄机,“重”字一语双关,既指千里之外的重庆,又点明了重庆的地形特点。

寻常人听了,可能还得琢磨半天,但书生却毫不犹豫地答道:“一人是大,大邦大国大明君。”

朱元璋听完这下联,心里别提多高兴了。这句“马屁”拍得不露痕迹,既点明了朱元璋的“明君”身份,又与上联完美对仗。

他心里暗自惊叹:这小伙子不仅才思敏捷,还懂得察言观色,确实是个人才。不过,朱元璋没有表现出太多情绪,而是继续试探道:“果然不错,那我再为难你一下。

用‘翣几小木’这几个字写一首诗,怎么样?”

书生一听,哈哈一笑,略一思索便对答如流:“寸木元从斧削成,每于低处立功名。他时若得台端用,要向人间治不平。”这首诗不仅工整,还透着一股志气,表达了书生立志为民请命、匡扶正义的愿望。

朱元璋听后更加欣赏,他觉得这书生不仅有才,还有一颗为民谋福的赤诚之心。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朱元璋起身告辞,顺手把账结了。

而那书生直到目送朱元璋离开,都不知道这位“老哥”其实就是当今皇帝。不过,他的才学和志向却深深印在了朱元璋的心里。

第二天,朱元璋一早就下了一道旨意:“召国子监生姚文英进宫。”姚文英接到圣旨时,心里还纳闷,这皇帝怎么突然点名召见自己?等他进了宫,看到端坐在龙椅上的皇帝时,顿时愣住了。这不就是昨天那个和自己对联、写诗的“酒馆老哥”吗?他心里又惊又喜,连忙跪下行礼。

朱元璋哈哈大笑:“昨天你不是说想为百姓治不平吗?好,那我今天就给你这个机会。去当按察使吧,好好为朕办事!”

就这样,姚文英凭借一副对联和一首诗,得到了朱元璋的赏识,从一名普通的国子监学生,跨入了仕途的门槛。

而朱元璋,也通过这次偶遇,选拔了一名心系百姓的好官。

这个故事虽被记载在《明朝小史》这样的野史中,但其中的逻辑却让人信服。

朱元璋为何对对联情有独钟?其实,这与他的出身和经历有很大关系。作为一个出身贫寒、几乎是文盲的皇帝,他的文化水平完全靠后天学习得来。

打天下的过程中,他一边领兵作战,一边刻苦读书,最终能写诗、作对联,还能批阅奏折。这样的学习能力,在历代皇帝中并不多见。

也正因为如此,朱元璋特别讨厌那些浮夸的文风。他曾因大臣茹太素写奏折过于繁琐,一怒之下将其斥责为“巧文乱真”。

对他文字应该简洁、有力、直击要害,而对联正好符合他的审美。这种文化形式不仅通俗易懂,还能在短时间内展现一个人的才思和学问,于是成了他考察人才的重要手段。

更有趣的是,朱元璋的这份对联爱好还深深影响了他的儿子朱棣。靖难之役爆发前,朱棣曾与姚广孝对出了一副“靖难对联”,用“天寒地冻,水无一点不成冰”来暗示自己的决心,而姚广孝则以“国乱民愁,王不出头谁做主”回应,直接点破了起兵的理由。

这副对联虽简单,却掷地有声,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历史的走向。

有人说,朱元璋这一生,是一场从草根到帝王的逆袭。

但在这场逆袭中,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他用对联选拔人才,不拘一格,既体现了他的智慧,也展现了他对民生的关注。

或许正是这份执着,才让他在乱世中开创了一个全新的时代。而这位偶然间被选中的书生姚文英,也成为了这段传奇的一部分。

0 阅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