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调独弹时代新声西安易俗社成立111周年传承发展座谈会举办

秦陕文娱 2024-04-15 00:24:56

为庆祝西安易俗社成立111年,感受百余年来易俗社走过的风雨历程,8月8日,古调独弹 时代新声 西安易俗社成立111周年传承发展座谈会举办。

座谈会现场,新城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郜义,陕西省秦腔保护传承中心主任李鑫,西安演艺集团党委委员、总经理宋晓琳,陕西省文联办公室副主任姚丽芬,西安市委宣传部文艺处副处长王阿林,陕西省戏剧家协会创评部主任南璐,新城区文化和旅游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赵晓程,西安市文史研究馆研究员、戏剧评论家阎敏学,西安易俗社党支部书记、社长惠敏莉,西安易俗社原社长冀福记、原副社长张詠华、孙莉群以及易俗社先贤家属代表等领导嘉宾,专家学者,社会人士出席。

座谈会开始,西安演艺集团党委委员、总经理宋晓琳致辞,“111年来,西安易俗社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记录着秦腔戏曲的传承发展,承载着数千年三秦父老的喜怒哀乐与奋斗历史,更用经典的戏词影响和教育着一代又一代朴素的西北人民。111年来,倾注了几代三秦人心血与情感的易俗社始终秉持易俗精神,用不懈的奋斗与实践成就了秦腔的辉煌历史。”

随后,新城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郜义致辞,他表示“易俗社在新城,是新城区的一个财富,也是新城区最大的IP,文化的IP,易俗社,秦腔就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符号,它历经了千年发展,能延续至今,代表着它强大的生命力。特别是它根植于中国的沃土之上,有很强大的发展活力。”

之后,西安易俗社党支部书记、社长惠敏莉发言,“近两年我们易俗社邀请了苏育生老师,甄亮老师,韩健老师整理易俗社编辑的十余部中国戏曲典藏百年易俗社,也邀请各位老一辈艺术家在传承发展方面为艺术工作者们奠定基础,出版发行了20余部获奖优秀剧目以及经典剧目。深挖细碾百年易俗社优秀历史底蕴是我们永不停歇的脚步,希望在今后的工作当中,我们依然奔着传承传德传艺,让易俗社百年文化在中华神州大地依然保持它的唯一性和不可复制性。”

在百年历史当中,易俗社每年为陕西观众开展惠民演出不下百场,易俗社通过秦腔进社区,进校园,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当然这不只是在省内。易俗社还经常去甘肃,去宁夏演出,文艺大篷车遍及全国,特别是西北五省,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竖起了一面旗帜。

现场,大家在肯定易俗社作出的贡献同时,也为易俗社的未来献言献策,大家一致认为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有新秦腔。首先,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把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有机紧密的联合在一起,联结在一起,站位要高,要站在整个中国戏曲的层面。其次,守正创新,借鉴外来的,丰富本土的。这个东西在易俗社是最有说服力,一个是正宗,正道,在创新的同时我们不能忘了它的根脉和正宗所在。就像陕西人吃面一样,不管是扯面还是汤面要保证是面,这就是它的正,正宗。

当然,在这中间,传承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座谈会现场,不少专家学者都表示,要认识到传承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没有传承就没有发展,从百余年易俗社历史上来看,始终是把传承放在首位,而在传承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发展创造才能形成今年百年易俗社的辉煌,易俗社的传承应该体现在对剧目的挖掘整理复排上。不要让剧目躺在资料室和博物馆,在老师们有精力和身体有能力的情况下抓紧复排出来是当下迫在眉睫的任务,立足新时代对传统复排要进行整理,去其糟粕,留其精华,以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唱响,唱出古老戏曲的时代新声。

最后,衷心希望百年易俗社在今后可以更好的服务于群众,服务于人民,服务于国家的发展。希望易俗人继续发扬易俗精神,让“古调独弹 时代新声”在祖国的角角落落进步一发扬光大。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