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老农听信专家,17万卖乾隆名画,后拍卖8700万,气得状告诈骗

博学的白云朵 2024-11-18 20:10:51

引言:

2010年深冬,河南郑州一个偏僻的农家小院内,朱云正在收拾祖传的一幅乾隆书画《嵩阳汉柏图》。这幅画陪伴了他们家族数代人,但因为生活拮据,朱云决定变卖这件传家宝。在一次电视台举办的鉴宝节目上,"权威专家"刘岩给出了让朱云意外的鉴定结果。随后的交易中,朱云以17万元的价格将画作卖给了北京收藏家程功。一年后,当朱云在电视新闻中看到这幅画以8700万天价成交的消息时,他几乎晕倒在电视机前。这究竟是一场精心设计的骗局,还是朱云自己的疏忽大意?这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收藏界秘密?

一、祖传宝物的来历

乾隆十五年仲夏,中原大地骄阳似火。乾隆皇帝为体察民情,展开了规模空前的一次巡狩活动。这次巡游的重点之一便是嵩山,这座中岳自古以来就与中华文明有着深厚的渊源。

当时的嵩山书院早已是名满天下的学府。乾隆皇帝来到书院后,被院内一株古柏所吸引。据传,这株古柏已有上千年历史,相传是汉武帝亲自册封的"柏树将军"。乾隆见此古柏枝繁叶茂,挺拔伟岸,不禁感慨万千。

当晚,乾隆在嵩山书院的临时行宫中,命人备好文房四宝,开始创作《嵩阳汉柏图》。据朱家族谱记载,朱云的高祖朱德明当时正在嵩山书院任职,负责照管御用文房。那个夜晚,他恭敬地站在一旁,为乾隆添墨研磨。

乾隆创作完毕后,对这幅画颇为满意。他一连创作了数幅《嵩阳汉柏图》,其中一幅便赐给了朱德明,以嘉奖他的尽责服务。这便是《嵩阳汉柏图》流传到朱家的开端。

画作上,乾隆用浓淡相宜的墨色勾勒出古柏的苍劲姿态。树干虬曲盘旋,枝叶繁茂,远处山峦叠嶂,近处山石嶙峋。整幅画气势磅礴,意境深远。最引人注目的是画作右上角的御笔题词,记述了汉武帝封柏树为将军的典故。

朱德明将这幅画视若珍宝,精心收藏。在动荡的年代里,朱家历经战乱,几度迁徙,但这幅画始终被完整地保存下来。每代人都将它珍藏在特制的楠木匣中,外面再以锦盒包裹,遇到潮湿天气还要拿出来晾晒。

画作在朱家代代相传,一直传到朱云手中已是第五代。期间也曾有不少收藏家上门求购,开出十分优厚的价格,但都被朱家先人婉言谢绝。在他们看来,这幅画不仅是一件艺术珍品,更承载着朱家的历史记忆。

朱家祖上虽然曾在嵩山书院任职,但到了朱云这一代,家道已经中落。朱云自小就听父亲讲述这幅画的来历,也深知其价值。每当他打开那个楠木匣子,小心翼翼地展开画卷时,仿佛都能感受到画中古柏的苍劲挺拔,以及乾隆皇帝题词时的龙威。

但生活的重担让朱云不得不考虑变卖这件传家之宝。2009年末的一天,当他看到电视上播出的鉴宝节目广告时,决定带着这幅画去让专家鉴定一下。这个决定,却让这幅流传了五代的珍贵画作,走上了一条意想不到的命运之路。

二、专家鉴定的转折

2009年的河南省电视台,《华豫之门》节目正处于收视率的巅峰时期。每周二晚上八点,这档鉴宝类节目都会吸引全省数百万观众守在电视机前。节目组经常邀请全国知名的文物鉴定专家坐镇,其中最受欢迎的便是书画鉴定专家刘岩。

刘岩在业内颇有名气,他曾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担任研究员,著有多部书画鉴定著作。每次节目中,他总是能用简单易懂的语言,为观众讲解书画真伪的关键。这种平易近人的风格,让他在河南观众中有着极高的人气。

2009年12月15日,《华豫之门》节目组在郑州市体育馆举办大型海选活动。当天一大早,场外就排起了长队,人们手里捧着各式各样的"传家宝",希望能得到专家的鉴定。

朱云和好友夏林赶到现场时已是上午九点。他们排在队伍中足足等了四个小时,才轮到朱云展示自己的《嵩阳汉柏图》。刘岩接过画作时,立即注意到了装裱用的楠木匣子。这种匣子是清代宫廷专用的收藏器具,品相如此完好的并不多见。

刘岩戴上白手套,小心地展开画卷。他先是用放大镜仔细查看画作的用纸,接着又对画面的笔法、墨色进行端详。特别是在检查右上角乾隆的题词和印章时,他停留了很长时间。

整个鉴定过程持续了将近二十分钟。在场的工作人员都说,这是当天用时最长的一次鉴定。刘岩反复查看了画作的各个细节,甚至还让助手取来专业的测光仪器,对画作进行了光谱分析。

最后,刘岩做出了鉴定结论。他表示,这幅画的年代确实是清代中期,但真实性还有待考证。他建议朱云将画作送到北京的专业机构做进一步鉴定。同时,他也表示愿意介绍一位北京的收藏家来看画。

节目录制结束后,刘岩与朱云交换了联系方式。他提到自己认识一位叫程功的收藏家,对清代书画很有研究,建议朱云可以与对方见面交流。

三天后,程功专程从北京赶到郑州。在郑州一家高档酒店的包间里,程功仔细观看了《嵩阳汉柏图》。与刘岩不同的是,程功的鉴定更加直接。他指出画作存在一些技法上的问题,可能是清代后期的仿作,但因为年代久远,收藏价值仍然不低。

这次见面持续了整整一个下午。期间,程功多次强调市场上类似的画作价格并不高,并提出了具体的收购价格。对于一个普通农民来说,这个数字已经相当可观。但谁也没想到,这次看似普通的鉴定和交易,竟成了一个改变《嵩阳汉柏图》命运的重要转折点。

三、隐藏的收藏界内幕

2010年的中国艺术品市场正处于一个特殊的历史节点。这一年,全国各大拍卖行的成交额屡创新高,其中书画板块的交易额增长尤为显著。统计数据显示,仅故宫旧藏书画的拍卖总额就突破了50亿元。

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一些不为人知的收藏圈内幕逐渐浮出水面。北京、上海等地频繁出现"鉴宝专家"与收藏商勾结的案例。这些所谓的专家往往会在电视节目或鉴宝活动中,故意降低某些珍贵藏品的价值评估,然后通过中间人以低价收购。

以北京地区为例,2010年上半年就发生了多起类似事件。某著名鉴定专家在某电视台鉴宝节目中,将一幅明代《山水十二条屏》判定为"民国仿作"。两个月后,这套屏风在香港苏富比拍出了2.3亿港币的天价。

在这个利益链条中,每个环节都各司其职。首先是电视台的鉴宝类节目,它们需要专家来吸引观众,但对专家的资质审核往往并不严格。有些"专家"的身份证明就来自一些民间鉴定机构颁发的证书。

其次是专业鉴定机构。在当时的中国,具有文物鉴定资质的机构并不多,且大多集中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但市面上却存在大量的"民间鉴定机构",它们往往与收藏商有着密切的关系。

第三个环节是收藏商。他们通常会组建专门的"寻宝团队",派人定期收看各地的鉴宝节目,一旦发现有价值的藏品,就会立即派人与藏主接触。有些收藏商甚至会提前与节目中的专家达成协议,专门寻找特定类型的藏品。

在这个链条中,最关键的是信息差。普通藏主往往缺乏专业知识,也没有渠道了解真实的市场行情。他们只能依靠电视上的专家判断,或者听信收藏商的评估。这种信息不对等,就为一些人创造了巨大的获利空间。

以《嵩阳汉柏图》为例,类似的乾隆书画作品在2010年的市场上,最低成交价也在百万元以上。但在一些地方的鉴宝节目中,专家给出的估价往往只有市场价的十分之一,甚至更低。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鉴宝节目的商业运作模式。这些节目表面上是在为民众提供免费鉴定服务,实际上却成了某些收藏商的"猎物场"。每期节目播出后,都会有专门的团队负责跟进节目中出现的重要藏品。

在朱云带着《嵩阳汉柏图》参加鉴宝节目的那段时间,正是这种收藏界乱象最为严重的时期。一些老牌的收藏机构开始呼吁整顿市场秩序,但收效甚微。直到2011年底,国家文物局才开始着手规范文物鉴定市场,出台了一系列监管措施。

四、低价成交与天价拍卖

2010年1月15日,在郑州市一家公证处内,朱云与程功正式签订了《嵩阳汉柏图》的转让协议。成交价格为17万元人民币,这个数字比程功最初开出的12万元略高一些。整个交易过程看似平常,但其中的种种细节却值得玩味。

首先是交易地点的选择。程功坚持要在公证处进行交易,并全程录像存档。按照他的说法,这是为了保护双方权益。但实际上,这种做法在日后也为他提供了一个有力的法律依据,证明交易的"公平自愿"性质。

其次是付款方式。程功没有选择银行转账,而是现场支付了现金。这种支付方式在当时的大额艺术品交易中并不常见,因为现金交易往往难以追查资金来源。但对于缺乏相关经验的朱云来说,看到真实的现金反而增加了信任感。

交易完成的第二天,程功就带着《嵩阳汉柏图》返回北京。在此后的半年时间里,这幅画的行踪变得扑朔迷离。据北京文物鉴定圈的知情人透露,画作先后经过了多次专业修复和重新装裱。期间,还请来了多位书画鉴定专家进行反复考证。

2010年10月,一个重要的突破出现了。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一位退休研究员在查阅清宫档案时,发现了与《嵩阳汉柏图》有关的重要记载。档案显示,乾隆十五年时确实在嵩山书院创作了这幅画,而且详细记录了赐予朱德明的过程。这份档案的出现,为画作的真实性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消息传出后,《嵩阳汉柏图》立即引起了收藏界的轰动。多家拍卖行开始接触程功,希望能够代理这幅画作的拍卖。最终,程功选择了保利拍卖行,并计划在2011年春季拍卖会上推出。

拍卖行在拍品介绍中,着重强调了三个关键点:首先是画作的御笔题词完整清晰;其次是楠木匣等配套器具保存完好;最重要的是有清宫档案为证。这些要素的叠加,使得《嵩阳汉柏图》的市场价值大幅提升。

2011年3月的北京保利春拍现场异常火爆。当《嵩阳汉柏图》出现在拍卖台上时,竞价很快突破了1000万元。参与竞价的既有国内知名收藏家,也有来自香港、台湾的藏家。经过近一个小时的激烈竞价,最终以8700万元的天价成交。

这个价格创下了当年中国书画拍卖的最高纪录之一。买家是一位低调的台湾收藏家,他通过电话竞拍方式参与。据拍卖行工作人员透露,这位买家早在拍卖前就对画作进行过详细考证,对其价值有充分的把握。

而此时的朱云,正在郑州的家中收看这场拍卖会的电视直播。当主持人宣布最终成交价时,整个拍卖现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这个价格,是朱云当初售价的500多倍。

五、漫长的司法诉讼

2011年4月12日,朱云正式向郑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诉讼请求包括:撤销与程功的买卖合同,要求返还《嵩阳汉柏图》,并赔偿相应损失。这起案件很快引起了全国媒体的关注,成为当年文物收藏领域最受瞩目的司法案件之一。

案件的首次开庭审理在2011年6月8日。庭审现场,朱云方面的律师提出了三个主要论点:第一,程功在交易过程中隐瞒了画作的真实价值,存在重大误导;第二,电视节目中的专家鉴定结论与实际严重不符,涉嫌欺诈;第三,交易价格与市场价值严重不符,已经构成显失公平。

程功的辩护律师则提出了相反意见。他们强调:首先,交易是在公证处进行的,程功支付了高于最初商定的价格;其次,当时并没有确切的市场价格参考,画作的价值是在交易后才得到确认;最后,整个交易过程完全符合"自愿买卖"原则。

案件审理过程中,法院传唤了多位关键证人。其中包括电视节目中的鉴定专家刘岩,以及参与后期鉴定的故宫专家。但刘岩以身体原因多次未能出庭,这也成为案件审理迟迟无法推进的原因之一。

2012年3月,郑州中院作出一审判决,驳回了朱云的诉讼请求。法院认为,虽然交易价格与最终拍卖价格差距巨大,但并不足以认定交易显失公平。判决书特别强调,艺术品的价值具有不确定性,后期价格的上涨不能作为认定交易无效的依据。

朱云随即提起上诉。2012年8月,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开始二审。这次庭审中,新的证据被提交。朱云的律师找到了一份程功与某收藏机构的合作协议,证明程功在收购《嵩阳汉柏图》之前就已经知道画作的真实价值。

2013年1月,省高院作出终审判决,维持原判。法院认为,新提交的证据不足以证明程功在交易时存在欺诈行为。同时,交易发生在公证机构,程序合法完备,双方意思表示真实。

案件终审后,朱云又向最高人民法院申请再审。2013年5月,最高院指令河南省高院再审。这次再审持续了将近一年时间,期间调取了大量的补充证据,包括清宫档案、专家鉴定报告等。

2014年6月,再审判决终于出炉。法院认定原交易不构成显失公平或欺诈,但考虑到案件的特殊性,责令程功额外支付朱云200万元补偿金。这个结果虽然没有完全满足朱云的诉求,但也为类似案件的处理提供了参考。

至此,这起持续三年多的诉讼终于画上了句号。《嵩阳汉柏图》仍然保留在台湾收藏家手中,而这起案件也被收录进多所法学院的教学案例,成为艺术品交易领域的经典案例。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