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度最低的5位开国上将,他们的故事同样精彩!

历史详说员 2024-09-25 18:29:18

在新中国的57位开国上将中,很多人的故事都为国人耳熟能详,他们的名字也可谓大名鼎鼎:许世友、张爱萍、韩先楚、洪学智、陈再道、刘亚楼、宋时轮……

大家之所以熟悉他们,无疑和他们卓越的战功以及独特的性格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本文要为大家介绍的,是5位战功并不突出,性格低调内敛,但功勋巨大的“无名上将”。

一、陈奇涵:资历极老的“军法上将”,曾追随孙中山、朱德参加革命

陈奇涵资历是非常老的。

他早年间参加过孙中山领导的北伐以及与商团叛乱的作战,之后考入黄埔军校,1925年在陈赓、许继慎的介绍下秘密入党。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陈奇涵曾协助朱德创建第3军军官教育团,并担任参谋长(朱德为团长)。

南昌起义后,陈奇涵回到赣南老家组织农民运动,为日后朱毛红军从井冈山转战到赣南、闽西提供了一块牢靠的落脚点,而后来的中央苏区正是围绕这两个落脚点建立起来的。此功甚伟,毛主席因此曾称赞陈奇涵为“赣南农民运动的一面代表帜旗”,了解赣南在革命中的历史地位的朋友,应该会知道这个评价有多高。

之后进入中央苏区,陈奇涵先后担任红4军参谋长、红3军参谋长、红一军团参谋长、江西军区参谋长,职务不可谓不显赫。之后红军长征来到陕北,陈奇涵又先后担任红十五军团副参谋长、参谋长的职务。

陈奇涵在红军时期的表现可圈可点,唯一遗憾的是,他在此期间,曾因为追随毛主席,被博古等人以所谓“贪污”的问题撤职。也就是说,他是以“随军参谋”的身份,而不是一线将领的身份走完长征的,长征之后才恢复职务,这对陈奇涵来说实在是个很大的遗憾。

抗战时期,红军改编为八路军,陈奇涵调入中央军委工作,担任中央军委4局局长,主管全军的训练教育工作。之后历任绥德警备区司令员(负责当地黄河河防)、军委参谋部部长、延安卫戍司令、抗大3分校校长等职。这些职务都不能说低,但相比一线的指挥官来说,确实不太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

抗战胜利后,陈奇涵进入东北,担任冀察热辽军区副司令员、吉林军区副司令员、辽宁军区司令员等职。辽沈战役期间,他曾组织地方部队积极配合主力部队行动。辽沈战役结束后,四野主力部队南下入关,陈奇涵一度担任东北军区参谋长,后很快调任江西军区司令员。

1954年,中央军委成立解放军军事法庭,毛主席亲自点名陈奇涵这员资历、威望、人品、才能都非常突出的老将出马,担任军事法庭庭长(后被任命为最高法院副院长,分管军事法庭系统),陈奇涵也因此成为了我军迄今为止唯一一位“军法上将”。

二、周桓:沈阳军区首任政委,长期负责具体工作

周桓出生于1910年,早年间就读于天津中山中学。1930年他在上海入党,之后被组织安排进入湘鄂赣根据地(彭德怀、滕代远、黄公略领导)工作。历任红五军政治部秘书、红三军团政治部秘书处处长、红三军团保卫局执行部部长、红一方面军总政治部地方工作部部长等职。

1934年9月后,他以红23师政治部主任的身份参加了长征。到达陕北后,他继续调回红一方面军总部,担任政治部秘书长兼敌工部部长、统战部部长。

全面抗战后不久,周桓担任八路军总司令部秘书长,之后又担任八路军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兼军法处处长。这些都是负责具体事物的职务,可见周桓在工作上的细腻、认真和勤恳。

抗战结束后,周桓同样去了东北,48年后担任东北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兼后勤部政治部主任。主要负责的是长春的地方工作,以及部队的政治、后勤工作。辽沈战役期间,他对促成郑洞国投降,争取长春起义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辽沈战役结束后,周桓升任东北军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参与主持过抗美援朝的后勤工作。1955年,他被任命为沈阳军区政委。当时全国共12个大军区,沈阳就是其中一个,大致相当于原先的东北军区。换句话说,周桓的前任是高岗,后任是赖传珠。

同年,周桓获得开国上将军衔,以及三枚一级勋章。

三、李涛:掌管最高军权印信,毛主席军事上的得力助手

李涛将军在红军时期,曾担任红7师政委,和师长陈伯钧上将以及兄弟部队一起,活捉了张辉瓒。之后升任红一方面军敌工部部长、红9军团政治部主任、红9军团政治保卫局局长等等职务。

抗战期间,李涛曾任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处长、驻武汉办事处处长,驻桂林办事处处长。1941年,他返回延安进入中央军委工作,担任中央情报部第三室主任、军委作战部副部长、部长。

中央军委作战部是毛主席在军事上的得力助手,负责参与重要战役的组织计划、文电起草、资料搜集、战况汇报等重要工作。周总理曾说过:“我们这个指挥部是世界上最小的指挥部,我们一不发人,二不发枪,三不发粮,天天发电报,就把敌人打败了。”而这些重要电报的收发,大抵都要经过李涛这个作战部长之手。

毛主席对李涛的工作是非常认可的,建国之后,李涛继续担任军委作战部部长,并负责保管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的印信。

比如《粟裕传》记载,1950年,粟裕到北京汇报工作,由时任军委作战部部长的李涛陪同吃饭。席间,李涛对粟裕说:当年你建议三个纵队暂不过江是对的,如果不是这样,派几万人到敌后去,要站不住脚。所以中央同意了。可见在解放战争期间,李涛参与了我军许多重大战略的制定,是深度的幕后参与者。

由于长期在最高军事决策部门工作,李涛对我军和敌军的情况了如指掌,这种能力曾得到杨尚昆同志的高度认可。杨尚昆曾说:“李涛这个同志是个非常厉害的人,他对于敌人的每个军、每个师甚至前身是什么,以后经历过什么改编,现在还有多少人,他都记得非常清楚,也真的是一个好参谋。”

四、朱良才:毛主席首任秘书,最早“裸辞”的开国上将

朱良才1900年出生于湖南的一个书香门第,25岁时他放弃教师的工作,参加毛主席领导的湖南农民运动。之后他参加湘南起义,随朱老总上了井冈山,并和谭政大将同时成为朱老总、毛主席(红4军)的第一任秘书。

红一方面军时期,朱良才曾任师政委、军政委、师政治部主任等职务。懋功会师后,他调任四方面军31军政治部主任,后随四方面军主力西渡黄河,担任红30军政治部副主任。西路军失败后,他只身一人靠着乞讨返回延安。

抗战时期,朱良才进入聂荣臻领导的晋察冀军区工作,先后担任晋察冀军区3分区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晋察冀军区政治部副主任、主任,是聂荣臻元帅在晋察冀工作时的得力助手。著名的“狼牙山五壮士”、“民兵英雄李勇”等先进典型,就是在朱良才等同志的发现和宣传后闻名全国的。

新中国成立后,晋察冀军区改称华北军区,朱良才担任华北军区副政委兼政治部政委。1955年2月,华北军区更名为北京军区,朱良才接替薄一波,担任北京军区政委。同年,他被授予开国上将军衔,而授衔的那天,正好是他55岁生日。

朱良才在红军时期曾因为作战负伤,右臂留有终生残疾,建国之后,他的身体状况日渐堪忧,难以负担。1958年,朱良才主要要求退出领导岗位,离职休养。直到4年之后,他才重新被推选为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

朱良才是在毛主席、朱老总领导下成长起来的优秀将领,他对两位领袖有着很深的感情。他曾创作过《朱德的扁担》,该文章曾被选入我国小学课本,是好几代中国人都非常熟悉的经典。

五、傅秋涛:皖南事变立奇功,淮海战役的幕后功臣

傅秋涛是本文列举的5位开国上将中,唯一一位没有参加过长征的将军,也是唯一一位出身新四军的将军。

红军主力长征后,傅秋涛留在湘鄂赣坚持游击,在和上级失去联系,遭遇敌人重兵围剿的情况下,重新组建了红16师。该部后来被改编为新四军第一支队第一团,傅秋涛担任新四军第一支队副司令员兼第一团团长(第一支队司令员为陈毅元帅)。

我们知道在中原突围中,皮定均将军因为率领所部1旅孤军奋战、冲出重围,而被毛主席牢记。后来授衔的时候,毛主席亲自把皮定均从少将晋升为中将。傅秋涛将军也有着类似的传奇经历,那是在皖南事变中,他率领新四军第一纵队2000多人成建制突围而出,为新四军保留了一支重要的骨干力量。

后来新四军重组,傅秋涛担任新四军7师副师长、代师长(师长张鼎丞,未到任)。

解放战争时期,傅秋涛率部进入山东,担任鲁中南军区司令员、鲁中南纵队司令员兼政委。1948年9月,傅秋涛被任命为华东野战军支前委员会主任、支前司令部司令员,在此期间,他具体负责了淮海战役的支前工作。

陈毅元帅有名言:“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用小推车推出来的。”而傅秋涛正是这项后勤工作的领导者。

新中国成立后,傅秋涛担任山东分局第一副书记、山东军区副司令员兼副政委、山东省第一副主席,之后调入中央,担任军委人武部副部长、部长,并在1955年获得开国上将军衔。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0 阅读: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