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竟对小行星“动武”,地球命运悬一线?

嘉慧浏览趣事 2024-11-17 21:00:48

在那遥远而神秘的宇宙深处,有一场关乎地球命运的 “秘密行动” 正在悄然展开。你能想象吗?人类竟然做出了一个大胆至极的决定,这个决定一旦成功,或许能拯救地球于潜在的灭顶之灾;但若是失败,其后果也不堪设想。那到底是什么样的行动呢?2020年9月人类开启了一项前所未有的实验,而这个实验,将人类与小行星之间的关系推向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人类首次主动撞击小行星实验

在2020年9月,人类开启了一项极具开创性的保护地球实验——主动撞击小行星,旨在探究是否能够通过此举改变小行星的轨道,进而消除地球未来遭受碰撞的潜在威胁。这便是举世瞩目的双小行星重定向测试,它标志着人类在应对小行星威胁方面迈出了主动出击的关键一步。

主动撞击小行星

此次实验所针对的小行星是一个双星系统,在2022年9月被选定为撞击目标。其中,较大的那颗名为迪迪莫斯(Didymos),而被作为撞击目标的小星则是迪莫弗斯(Dimorphos)。迪莫弗斯的外形酷似一个小巧的土豆,其直径最长处约为177米,质量预估可达550万吨。

迪迪莫斯\迪莫弗斯

执行撞击任务的航天器重量约500公斤,它按照迪莫弗斯的运行轨道,以每秒大概6.6公里的高速迎面撞向目标。这一撞击瞬间释放出了极为巨大的能量,预估可达到11千兆焦耳,相当于3吨TNT炸药爆炸所释放的能量。撞击之时,场面可谓惊心动魄,地面以及哈勃望远镜、韦伯望远镜等都捕捉到了那耀眼的闪光灯,仿佛宇宙中上演了一场璀璨而激烈的烟火秀。此次撞击取得了超乎预期的成果。迪莫弗斯的轨道周期在撞击后大幅缩短,缩短时长约为32分钟,这一数据远远超出了此前预测的仅仅73秒,无疑为人类在小行星防御领域的探索带来了极大的鼓舞。

哈勃望远镜、韦伯望远镜捕捉闪光灯

撞击后待解的诸多谜题

尽管撞击实验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关于撞击后小行星的诸多情况,我们依旧知之甚少。例如小行星的形状是否发生了改变、撞击坑的大小如何、其表面状况怎样,以及小行星真实的物理组成成分等等,这些关键信息对于我们后续实施更为完善的防御计划而言,显得尤为重要。

因为这些因素会对撞击时能量的吸收以及能量转化的计算产生重大影响。比如,迪莫弗斯究竟是由碎块逐渐积累而成的小行星,还是整体成型的呢?其表面是否存在大量的孔隙呢?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将左右我们对小行星撞击过程及后续影响的精准理解。正是基于这些待解的谜题,后续的探测任务显得迫在眉睫,我们急需更为详尽的数据来填补这些认知空白,以便为未来可能面临的小行星威胁制定出更加科学有效的防御策略。

迪莫弗斯是否存在大量的孔隙

赫拉号探测器的使命与行程

为了深入探测撞击后小行星的各种情况,在2024年10月7日,一艘名为赫拉(Hera)号的探测器成功发射升空,肩负起了揭开这些奥秘的重要使命。赫拉号探测器配备了一系列先进的仪器,诸如行星相机、光谱仪、红外热成像仪以及激光测距仪等,这些仪器将助力它全方位地对小行星进行探测。此次任务中赫拉号还携带了两个立方体,当它抵达小行星后,这两个立方体会被释放,从而着陆于小行星的表面采集数据,从多个角度对小行星进行深入剖析。

赫拉号探测器配备一系列先进的仪器

赫拉号的行程安排也颇具看点。它在2024年10月发射后,并不会迅速抵达目标小行星。到了2025年3月,它将借助火星的引力进行一次加速,在此期间,它还会对火星的卫星火卫二展开一段时间的探测。预计赫拉号最终到达目标小行星迪莫弗斯的时间是在2026年12月,此时距离上次的撞击时间已经过去了整整4年。这也就意味着,赫拉号不仅能够探测到撞击后小行星本身的变化,还能对这4年期间碰撞后喷出物质的形态变化进行观测。

赫拉号总的探测时间为期6个月,最快在2026年的年底,我们便有望全面了解到那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撞击究竟使得迪莫弗斯发生了多大的变化。通过赫拉号此次任务,人类在探索小行星奥秘、提升地球防御小行星能力的道路上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文本来源 @窥探宇宙的视频内容】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