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关于经典的解释汗牛充栋,五花八门。
历代学者不惜皓首穷经,初学者则是眼花缭乱。
那么,经典的解释到底有没有“标准答案”?有没有“无敌解”?
答案是:有;也没有。
为什么说有?
《道德经》说了啊——道可道。
即,道完全是能够说明白的,尽管是非常道。
为什么说没有?
《易经》也说了啊——见仁见智。
即“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
那么,有人因此可能会说了——
你看,连仁者和智者都可能会“吵”起来;
你看,连《易经》和《道德经》都可能会“吵”起来……
其实不然,接受对象层次不同而已。
人们更不能断章取义。
让我们来看《五灯会元》中的一个故事。
话说释迦牟尼上公开课,拈花示众。
然而,此处并未有“皆大欢喜”。
相反,却是“众皆寂然”。
唯有迦叶尊者“破颜微笑”。
什么情况?
说明“道可道”。
说明演示拈花有“标准答案”;
破颜微笑是明白了“标准答案”。
“众皆寂然”呢?
则是没有看明白,没有听明白。
至于那种“皆大欢喜”的情形呢?
则是总体上多多少少听明白了。
但其实是每个人因为程度不同,悟性不同,各有所得。
多是见仁见智而已。
类似的故事还有不少。
如五祖考慧能神秀等,慧能“菩提本无树”完胜;
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孔子点评“吾与点也”……
尽管任何道理都存在相对性,但以上故事说明——
经典的意义在于“会意”,在于得到至道。
而所有圣贤书讲的是什么呢?
讲的是至道;
所有圣贤书想让你明白什么呢?
明白“无敌解”。
那么,对于经典的解释到底有没有“标准答案”,就很清楚了。
简单说,要选择“有”。
至解无敌,要取法乎上。
因此,所有真正的经典教学,都必然严格要求——
首先要求正道正解,得到“无敌解”。
退而求其次,见仁见智。
至于再次,不足道哉,泯然众矣,“众皆寂然”耳。
生命本悟,快乐本心。天人本一,智慧本光。听光中文、光未央原创作品未经许可严禁转载使用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