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燕王哙既立,苏秦死于齐。苏秦之在燕也,与其相子之为婚,而苏代①与子之交。及苏秦死,而齐宣王复用苏代。燕哙三年,与楚、三晋攻秦,不胜而还。子之相燕,贵重主断。苏代为齐使于燕,燕王问之曰:“齐宣主何如?”对曰:“必不霸。”燕王曰:“何也?”对曰:“不信其臣。”苏代欲以激燕王以厚任子之也。于是燕王大信子之。子之因遗苏代百金,听其所使。鹿毛寿②谓燕王曰;“不如以国让子之。人谓尧贤者,以其让天下于许由,由必不受,有让天下之名,实不失天下。今王以国让相子之,子之必不敢受,是王与尧同行也。”燕王因举国属子之,子之大重。或曰:“禹授益而以启为吏,及老,而以启为不足任天下,传之益也。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今王言属国子之,而吏无非太子人者,是名属子之,而太子用事。”王因收印自三百石吏而效之子之。子之南面行王事而哙老不听政顾为臣国事皆决子之。子之三年,燕国大乱,百姓恫怨。将军市被、太子平谋,将攻子之。储子③谓齐宣王:“因而仆之,破燕必矣。”王因令人谓太子平曰;“寡人闻太子之义,将废私而立公,饬君臣之义,正父子之位。寡人之国小,不足先后。虽然,则唯太子所以令之。”太子因数党聚众。将军市被围公宫,攻子之,不克。将军市被及百姓乃反攻太子平,将军市被死以殉,国构难数月,死者数万众,燕人恫怨,百姓离意。孟轲谓齐宣王曰:“今伐燕,此文,武之时,不可失也。”王因令章子将五都之兵,以因北地之众以伐燕。士卒不战,城门不闭,燕王哙死。齐大胜燕,子之亡。二年,燕人立公子职,是为燕昭王。
(节选自《战国策·燕策》)
【注】①苏代:苏秦的族弟,也是当时的纵横家。②鹿毛寿,一说即潘寿,战国时期燕国隐王,生卒年不详。受燕相子之的指使,鼓动燕王哙让位于子之。③储子:战国时齐宣王的相国。
1.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黑色碳素笔将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子之A南面B行王事C而哙老D不听E政F顾为臣G国事H皆决I子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婚”指的是结为儿女亲家,与《鸿门宴》中“约为婚姻”的意思相同。
B.三晋指战国时的韩国、赵国、魏国,因从春秋时的晋国分化而来,史称“三家分晋”。
C.“以国让子之”的“让”意为让给,与《谏逐客书》中“太山不让土壤”的“让”不同。
D.“不足任天下”的“任”意为统治、主持,与《谏太宗十思疏》中“简能而任之”的“任”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代出使燕国时故意说齐宣王不信任自己的大臣因而不能称霸,是想以此来激发燕王哙重用子之。
B.苏代、鹿毛寿等人先后劝说燕王哙把国家权柄交给燕国的相国子之,其实都是子之精心策划的篡权计谋。
C.燕王哙沽名钓誉,听信他人蛊惑,把国家大权完全交给相国子之,最终导致众叛亲离,自己死于非命。
D.齐宣王在将军市被、太子平一同谋划攻打子之时,主动向燕太子平示好;在燕国内乱、民心涣散时又派军队攻打燕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子之因遗苏代百金,听其所使。
(2)储子谓齐宣王:“因而仆之,破燕必矣。”
5.《韩非子·说疑》:“子哙之苦身以忧民如此其甚也,虽古之所谓圣王明君者,其勤身而忧世不甚于此矣。然而子哙身死国亡,夺于子之,而天下笑之,此其何故也?不明乎所以任臣也。”韩非表达了哪些意思?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6~7题。
南中荣橘柚
柳宗元
橘柚怀贞质,受命此炎方①。
密林耀朱绿,晚岁有余芳。
殊风限清汉②,飞雪滞故乡。
攀条何所叹,北望熊与湘③。
【注】①整联典出屈原《橘颂》“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炎方,南方,此谓永州,为柳宗元贬谪之地。②殊风,指江南、江北风俗各异;汉,银河,借指淮河,传说橘至淮北则为枳。③熊,熊耳山,在今河南省;湘,湘山,在今湖南省。
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怀着美好品质的橘柚接受命运的安排,生长在炎热的南方,适应了这里的水土。
B.橘柚在林中红绿相映,色彩斑斓,又经冬不衰,一年将尽之时还能散发出香味。
C.颈联将橘与雪进行对比,橘生淮南而难以北上,飞雪只能滞留北方而难以南下。
D.本诗与陆游《书愤》皆“北望”,陆诗是因诗人渴望收复中原,本诗则与之不同。
7.沈德潜评价柳宗元诗“得《骚》之余意”,请结合全诗对此予以简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论语》中孔子说,学《诗经》可以激发热情,可以提高观察力,可以团结群众,可以抒发不满,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还可以知道很多鸟兽草木的名字。
(2)高适《燕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士兵们浴血奋战,保家卫国、视死如归,并非是为了封赏。
(3)诗人揽镜自照,常常引发时日消逝、青春不再、老大无成等感慨,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CFG
句意:子之西向南称王,处理国事。而燕王哙因年老不能处理政事,反而做了臣子。国家大事一概由子之决断。“子之南面行王事”中“行王事”是谓语,句意完整,在其后断开,也可以根据“而”字短句,“而”表转折,与后面联系紧密,应在“而”前断开,即在C处断开。“而哙老不听政”主谓结构,后面断开,即在F处断开。“国事皆决子之”中“国事”作主语,在其前断开,即在G处断开。综上,在CFG处断开。
2.D
A.“约为婚姻”句意:双方约定成为儿女亲家。C.“太山不让土壤”的“让”是排除的意思,与“以国让子之”的“让”含义不同,判断正确。句意:把国家的权柄让给子之。/泰山不排除细小的土石。D.“简能而任之”的“任”是任用的意思,和“不足任天下”的“任”含义不同,判断错误。句意:不能够统治天下。/选拔有才能的任用。故选D。
3.B
“都是子之精心策划的篡权计谋”错,于文无据。由注释可知,鹿毛寿劝说燕王哙让位给子之的确是子之唆使的;但苏代是主动游说的,另外一个人对燕王哙说“名属子之,而太子用事”也不一定是受子之的指使。故选B。
4.(1)子之于是送给苏代百金,听从苏代的驱使。
(2)储子对齐宣王说:“趁此时机进攻燕国,一定能打败燕国。”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1)“遗”,赠送;“听”,听从;“使”,驱使。
(2)“因”,趁机;“仆”,这里是攻打的意思;“破”,打败。
5.韩非的这种论断表达了两点意思:①韩非认为燕王哙勤于政务,关心百姓,忧虑国事,堪比古代圣王明君。②韩非以燕王哙禅让王位给子之却“身死国亡”的历史教训为例,警示后世君主需要任人唯贤。
详解句意:子哙甘受劳苦来为民操心达到了这样的程度,即使古代所说的圣王明君,他们不辞辛劳而为国操心,也是不会比子哙在上的,但是子哙却身死国亡,君位被子之篡夺,自身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什么原因呢?就是因为不懂得如何任用臣子啊。由“子哙之苦身以忧民如此其甚也,虽古之所谓圣王明君者,其勤身而忧世不甚于此矣”可知韩非认为燕王哙勤于政务,关心百姓,忧虑国事,堪比古代圣王明君。由“然而子哙身死国亡,夺于子之,而天下笑之,此其何故也?不明乎所以任臣也”可知韩非以燕王哙禅让王位给子之却“身死国亡”的历史教训为例,警示后世君主需要任人唯贤。
参考译文:
燕王哙即位以后,齐国人杀掉了苏秦。苏秦在燕国的时候,和国相子之结成了儿女亲家,苏秦的弟弟苏代也和子之交往密切。等到苏秦死后,齐宣王又任用了苏代。燕王哙三年(前318年),燕国联合楚国及韩、赵、魏三国去攻打秦国,没有取胜就回国了。当时子之做燕国的国相,位尊权重,主决国家大事。苏代作为齐国的使臣出使到燕国,燕王问他说:“齐宣王这个人怎么样?”苏代回答说:“肯定不能称霸。”燕王问:“为什么呢?”回答说:“不信任他的大臣。”苏代是想用这些话刺激燕王,使他更加重用子之。于是燕王十分信任子之。子之于是赠给苏代一百镒黄金,听从苏代的驱使。鹿毛寿对燕王说:“您不如把国家让给国相子之。人们之所以称道尧为君贤圣,是因为他把天下让给了许由,许由没有接受,因此尧有了让天下的美名而实际上并没有失去天下。如果现在您把国家让给子之,子之一定不敢接受,这就表明您和尧有同样的高尚品德。”燕王于是把国家托付给了子之,子之的地位就更尊贵起来。力都交托给子之,子之的权势更大了。又有人对燕王说:“禹传位给伯益,让启做伯益的官吏,禹老的时候,他认为启不能统治天下,就把国家的大权传给了伯益。启和他的党羽杀死了伯益,夺取了天下,这样禹名义上把天下传给伯益,而实际上是让启自己夺取天下。现在大王说把国家交给子之,而那些官吏没有不是太子的人,这是名义上把国家交给了子之,而实际上是太子执政。”燕王于是收回三百石以上俸禄的官吏的大印,把这些大印交给子之。子之西向南称王,处理国事。而燕王哙因年老不能处理政事,反而做了臣子。国家大事一概由子之决断。子之执政三年,燕国大乱,百姓痛恨。将军市被、太子平一同谋划,准备攻打子之。储子对齐宣王说:“趁此时机进攻燕国,一定能打败燕国。”齐宣王于是派人对太子平说:“寡人听说太子在商议大事,准备废除私权确立公理,整顿君臣大义,端正父子之位。寡人的国家太小,不能为您先后奔走。虽然如此,还是愿意听从太子的命令。”太子平于是急招党羽,聚集徒众。将军市被围攻王宫,攻打子之,没有攻下。将军市被又和百姓一道反过来攻打太子平,后来将军市被(和太子平)被杀。燕国国内的动乱持续了几个月,死去的人达几万人之多,燕国人都痛恨这场内乱,百姓人心离散。孟轲对齐宣王说:“现在进攻燕国,这正如同周文王、周武王讨伐殷纣一样,不可错失良机。”齐宣王于是派章子率领齐国军队,依靠齐国北部的百姓进攻燕国。燕国士兵不愿打仗,连城门都不关,燕王哙被杀死。齐国打败燕国,子之也死了。(齐国侵占燕国)两年后,燕国人拥立公子职,这就是燕昭王。
6.C
“将橘与雪进行对比”错误,诗人借橘与雪表达道理类似,构不成对比。橘应生在南方,而雪滞于北方,诗人借此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
7.①诗人由北方故乡被贬至南蛮之地,思归不能,志向难伸,满怀哀怨,与《离骚》表达的贬谪之怨相近。②诗人虽然被贬,但依然心怀贞质,“受命不迁”,与《离骚》中屈原对节操的坚守相近。③本诗借橘抒怀,托物言志,与《离骚》经常借香草抒发高洁的情怀相近。
【诗歌解析】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橘柚受命江南,不可北移,可作者受命之地本在北方。诗的后面四句,由橘柚的“受命不迁”引发自己被迫南来的感慨。柳宗元出生并长期生活在长安,那里本是自己的出生之地,是自己踏上人生道路,实现济世抱负的用武之地。他被贬谪至“风俗绝不相同”的南蛮之地,志向难伸。《离骚》中屈原,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趁屈原为楚怀王拟订宪令之时,在怀王面前诬陷屈原,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后来流放汉北,放逐江南等。诗人虽然被贬,他也像橘柚一样,具有受命不迁的品性。表示自己与屈原一样赞赏并保持橘树那种“受命不迁”的坚定品格,抒发了被贬永州的感慨。《离骚》中,屈原因为忧愤国家的前途命运,用“赴死的决绝”坚守理念,甚至“虽九死其犹未悔”。诗的前面四句对橘柚进行热情赞颂。前两句说橘柚始终保持着坚贞不屈的节操和坚韧不拔的精神。三四句从上面两句对橘柚内质的赞美转到对外形的描绘。他也像橘柚一样,具有受命不迁的品性。借橘抒怀,托物言志。《离骚》中如以采摘香草喻加强自身修养,佩带香草喻保持修洁等。运用了不少香花、香草的名称来象征性地表现政治的、思想意识方面的比较抽象的概念,不仅使作品含蓄,长于韵味,而且从直觉上增加了作品的色彩美。自屈原以来,“香草美人”就已经成为了高洁人格的象征。
8.(1)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2)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3)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