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我对开心麻花的电影多持负面看法,然而这部《抓娃娃》却让我有了别样的感触。
这部影片堪称开心麻花对观众的一次反击,对看得笑出声的观众的讽刺,也是其近些年少有的试图有所表达的作品。常规喜剧的内核是悲剧,而《抓娃娃》的内核堪称恐怖片,是真正的“全员恶人”。沈腾和马丽联手,带观众体验“中国式家长”对孩子的残酷剥削。
影片原名叫《接班人计划》,直接点明了主题。故事看似类似印度电影《起跑线》,实则更像中国版《楚门的世界》。这对夫妻并非装穷骗资源,而是通过“疼痛教育”欺骗孩子,用公式化教育塑造理想中的孩子。
这部电影的恐怖之处,一方面在于孩子马继业的悲剧。他从小被全方位监控,毫无隐私,遭受有意制造的贫穷和“童年阴影”,父母却称之为“疼痛教育”。另一方面,它揭示了教育资源不平衡下穷人的无奈。马继业家境富裕,哥哥被放养却能国外留学、衣食无忧,而他却肩负“接班人计划”,遭受恶魔式对待。
更恐怖的是,马继业无法像楚门那样反抗。他遭遇的是“我是为你好”的温柔绞杀。对于工作人员和教育专家,他只是一个“计划”,所有付出都是为他“更好”,而所谓“更好”就是“有钱”。
沈腾这个角色的变态在电影最后暴露无遗。他不认为毁了孩子一生,甚至准备再练一个“号”。大儿子的母亲全程不见,或许正因她未“见钱眼开”,大儿子才逃过一劫。而马丽坦然接受,下一个孩子可能面临更恐怖的监控。
可怜的马继业已病入膏肓,物质富足却因童年阴影见水瓶就捡。电影结尾,沈腾一句“今晚你要回家吃饭啊!”,结束了这场 18 年的恐怖实验,准备开启新计划。
从喜剧角度,我实在笑不出来。通篇制造不幸引发的观众“剥削狂欢”,多少有些变态。但从写实角度,它的确令人害怕,就像我从小就知道日记会被家长看,不敢写真心话。
这部电影我给 6 分。若其讽刺能让部分观众警醒,尚有现实价值。但作为商业作品,讽刺过于隐晦。让人担心的是,很多人看完觉得马继业可笑、不珍惜,甚至羡慕他有个有钱父亲。开心麻花在这部电影中,似乎“杀死”了马继业,让观众笑,却不知这笑的背后是无尽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