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东北军的实力,张学良若抵抗能打赢日军吗?答案在一组数据里

傲云历史谈 2024-05-28 05:19:28

让我们把时间拨回到1931年9月18日的那个晚上,当天发生了什么?

简单来说就是驻扎在东北军沈阳北大营附近日本关东军,突然向沈阳北大营发动了进攻,理由是“中国军队蓄意破坏柳条湖附近的南满铁路”。

东北军面对关东军的进攻,当然是奋力抵抗,而且战斗前后持续了数个钟头,虽然最后日军动用了独立守备队第二和第五大队这两支军队,利用兵力优势,成功占领了北大营。

但是东北军第七旅还是顺利撤退到了东山嘴附近,大家士气高昂,并没有因为一时的失败而气馁,而是准备收拾残兵并联合其他的援军,掀起反击,将日本人赶走。

可谁也没想到,后来的局势发展,跟东北军将士想的完全不同。

就在“九一八事变”的当天夜里,东北军将士接到了一份让他们目瞪口呆的命令,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公署的中将参谋长荣臻,向东北军发布了“少帅”张学良的命令,内容就一句话:东北军各部“不准抵抗,不准动,把枪放到库房里,挺着死,大家成仁,为国牺牲”。

大家都懵了:“少帅这是要干什么?别人打到家门口了,居然连抵抗都不抵抗。”

当然有的人认为,这个命令属于荣臻假传,张学良本人没发话,他们根本不信。

结果到了第二天,“小六子”在接受天津大公报记者采访的时候,亲自公开道:

“吾早下令我部士兵,对日兵挑衅,不得抵抗。故北大营我军,早令收缴军械,存于库房”。

如果张作霖还活着,估计面对张学良的行为,要先上去扇一大耳光,然后骂一句:

“妈了个巴子的,老子怎么生了你这个废物。”

就这样,面对日军进攻以及挑衅,张学良带着整个东北军,“不抵抗、不回应、不反击”。

整个东三省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全部沦陷,而到了这个时候,中华民国甚至没有跟日本人宣战。

以至于今天国际上和国内有一群别有用心的人,认为“九一八事变”不算日本侵略,他们的理由也很理直气壮:“你们都没宣战,怎么能算日本侵略你们呢?这只属于国际外交争端。”

面对这种狗屁言论,我们就不禁要问了:到底张学良为啥不抵抗?难道是因为东北军的实力太过于弱小,打不过日本人吗?

其实正常人会有这个想法,也在情理之中。

因为毕竟在我们的印象里,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开始,中国就一直处在“积贫积弱、被动挨打”的环境里,仿佛只要是个国家就能来欺负一下我们,毫无国格和尊严可谈。

但是,如果你了解东北军的军事装备和武器水平,恐怕会让你大跌眼镜。因为东北军的实力,不仅在国内的军阀中,不算弱小,即使拿到国际上来说,甚至都不能算弱。

以至于后来日本人清缴了东北军的武器后,都会发出感叹,如果东北军对自己奋力抵抗,那么东北能不能拿下来都是个问题。

东北军的武器水平

那么东北军都有哪些先进武器呢?这还要夸奖一下张作霖的远见了。

说起来,虽然在我们的印象里,张作霖本人是个大老粗,没啥文化。

但实际上能作为东北三省数十年的主导者,张作霖的个人远见和头脑,远不是一般人能比的。

早在1916年,他正式掌控辽宁一带的时候,他就意识到,如果想要把自己的地盘坐稳,手里有钱是第一位的,所以他就积极推动东北地区的开发,尤其是农产品贸易。

而东北大豆就成了张作霖主打的项目,东北土地肥沃,自然环境良好,大豆在全世界都有一定的销路和声望。

而张作霖又在大豆种植方面引进国内外的先进农业技术,加大改良育种,到了差不多1920年底的时候,东北大豆占据了当时世界大豆市场份额的80%,年输出500万吨以上,给张作霖带来了丰厚的回报。

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之下,张作霖意识到东北军的武器应该更新换代了,只有先进的武器才能打赢对手。

但张作霖还有更进一步的思维,那就是“买不如造”,只有自己有能力造武器,才能不被别人卡脖子。

于是在1922年的时候,东三省兵工厂正式投产。

在建设东三省兵工厂这件事情上,张作霖可谓是“不遗余力”,高薪聘请了三千多名日籍武器工程师,还花高价从德国人手里买来了先进的机床和车床。

不仅如此,张作霖还公开向全国招募在武器设计上的本土和留学人才,待遇丰厚,这一切的目的就只有一个,那就是让东北军的武器装备现代化起来。

俗话说得好:“有钱能使鬼推磨”。

在财大气粗的张作霖这一“银弹攻势”下,东三省兵工厂仅仅用了6年时间,就发展到了全国乃至东亚第一的水平。

不仅拥有多个枪支厂、火炮厂,甚至能够自主研制军用装甲车,每年可以生产普通步枪上千支、轻重机枪数百挺、各类火炮几百门、炮弹上万发。

这时候是1928年,张作霖没有想到自己会死在这年。

他更想不到,他寄予厚望的宝贝儿子,会把自己辛辛苦苦建设十几年的东北大地,以及数之不尽的先进武器装备,拱手让给日本人。

武器装备数量巨大

如果张学良带领东北军抵抗,能打赢日军吗?其实,从东北军撤退后留下的武器数据,就能看出一些端倪。

在发动“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人脑子倒是很灵活,他们很清楚,自己属于“客场作战”。

只有第一时间占领对方的军火和武器补给,才能在接下来的战争中取得优势地位。

于是日本人第一时间攻占了兵工厂,而在整个兵工厂里,他们缴获了近十万只步枪和六万支手枪,以及近三千挺机枪,按照当时日本人的军事架构,这些武器足可以装备二十个旅团。

而火炮则有近800门普通炮和三千门迫击炮,能够完整装备5个野战炮兵团。

甚至日本人还缴获了二十多辆德国制的坦克,由此可见张作霖生前在武器装备上下的功夫,当然也能感受到张学良是多么无能。

光是这些,显然无法涵盖整个东北军的底蕴,要知道当时的东北军可不止有陆军,甚至还有自己的海军和空军。

而在张学良发出了“不抵抗”的手令后,东北海军的21艘大小舰艇,还有5个航空队的300多架飞机,同样被日军缴获,最后成为了侵略中国人民的工具。

而后来的东三省兵工厂也被日本人扶植下的“伪满洲国”全盘接受,改名为“奉天造兵所”。在后来的侵华战争中,成为了日军重要的武器工厂,源源不断地为侵华日军输送各种武器装备。

这可以说是莫大的讽刺了,张作霖若是泉下有知,知道自己的儿子不仅没为自己报仇,反倒是对日本人畏敌如虎,也不只作何感想。

不过说到这里,我们恐怕会产生更深的疑惑:既然东北军实力不差,为什么张学良还不敢对日本人“亮剑”?要知道后来的“东北抗联”以绝对劣势的兵力和装备,还在白山黑水间跟日本周旋了十余年,总不能说抗联的条件比东北军还差吧?

所谓的不抵抗因素

其实张学良不抵抗这个事,主要还是因为这么几个因素。

第一,我们有上帝视角,会觉得日本人跟东北军的军事对比没这么悬殊,但是张学良并不这么看。

要知道张作霖之所以能够起家,一大部分其实靠的就是日本人的援助,日本人曾经就想依靠扶植张作霖,实现在东北的傀儡统治。

所以说东北军到底有多少本钱,日本人的情报网络也都里里外外地渗透遍了。

张学良自己很清楚这点,所以他很担心一旦打起来,东北军没有胜算,而如果不抵抗,说不定日本人还能看在他比较“老实听话”的状态下,跟他握手言和,给他留一点属于自己的地盘。

而这就属于纯粹的“机会主义”和“侥幸心理”了。

第二,当时的中国,虽然名义上是归于一统,但实际上中华民国内部的派系斗争非常剧烈。蒋介石的身份,与其是说国家元首,不如说更像是“盟主”,跟“周天子”差不多,他能控制的也只有自己的嫡系黄埔系。

西北有冯玉祥,山西有阎锡山,南方还有桂系的李宗仁、白崇禧,以及四川的刘湘、杨森,张学良在其中,只能算代表了东北系。

那么他就不得不为自己考虑,既然派系斗争这么剧烈,这又是个乱世,谁有枪谁说了算。如果说面对日本人的进攻,自己拼光了实力,未来怎么面对其他军阀,又怎么面对蒋介石呢?

要知道老蒋这个人可不是善茬,虽然说张学良算是跟老蒋拜了把子,成了“盟兄弟”,可老蒋一旦要是发起狠来,那也是六亲不认。

张学良手里就这么点兵,他也不可能全部耗上,所以面对日本人,他也有保存实力的自私想法。

第三,根据近几年来的解密文件来看,“不抵抗政策”,虽然是张学良做出的决定,但是老蒋随后对这个决定也是全面支持,并且还主动安抚张学良,要求张学良一定要贯彻下去。

比如在1931年的9月22日,老蒋在南京的国民党员大会上就公开说:“此刻必须上下一致,先以公理对强权,以和平对野蛮,忍痛含愤,暂取逆来顺受态度,以待国际公理之判断”。

而在第二天,蒋介石接见张学良的特使时也说:“倭人狡横,速了非易,不如委诸国联仲裁,尚或有根本收回之望”。

就这个态度,明显能看出来老蒋还是故态复萌,本着“攘外必先安内”、“剿共第一,抗日第二”的态度,先打算对我党下手,然后再抗日。

甚至可能默认日本占领东北,能努力的话就靠国际舆论,不能努力就放任自流,对老蒋来说,我党永远是最优先的敌人。

所以在这种现状下,张学良对自己的地盘不上心,老蒋作为国家元首,也不在乎,“九一八事变”的结果,早就已经注定了。

但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华民国的高层或许不关心老百姓的性命和国土沦亡的耻辱。

但基层的人民和华夏儿女,却不会放任国土被侵占,百姓被蹂躏。从“九一八事变”,一批又一批的抗日志士前往东北投入到抗战的浪潮中,一首又一首的抗日歌谣开始在民间传唱。

日本人低估了中国人民的决心,也低估了这个民族的潜力和斗志,从“九一八事变”开始,这场抗击日本侵略,轰轰烈烈的救亡图存运动,就这么在全国展开了。

而这场运动,也终究会燃烧尽所有侵略者,实现民族独立自主的夙愿。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