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报告】成人肺部缩小膜壳绦虫感染1例

呼吸科空间说 2024-08-09 13:35:04

作者:刘警婕 田康 孙旺远 施斌

第一作者单位:南京鼓楼医院集团宿迁医院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宿迁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通信作者:施斌,南京鼓楼医院集团宿迁医院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宿迁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引用本文: 刘警婕, 田康, 孙旺远, 等. 成人肺部缩小膜壳绦虫感染1例 [J] .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24, 47(6) : 547-549. DOI: 10.3760/cma.j.cn112147-20240108-00012.

摘要

缩小膜壳绦虫,是鼠类常见的寄生虫,偶然寄生于人体。在全世界有广泛的病例报告。缩小膜壳绦虫通常通过消化道寄生于人体。本文报道1例同时寄生在人体呼吸道及消化道的缩小膜壳绦虫感染,通过对该病例的诊断及治疗的详细介绍,以提高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认知水平。

正文

患者男,49岁,因“反复咳嗽、咳痰、气喘10个月余,加重10 d”于2022年5月31日入住我院呼吸科。2021年7月无明显诱因下出现阵发性咳嗽、咳痰,晨起后较重,多为白黏痰,有时咳大量黄脓痰,伴活动后轻度气喘。2022年5月患者气喘加重,伴皮肤瘙痒,无恶心呕吐、呕血黑便、腹痛腹胀腹泻、尿频尿急尿痛、头疼头晕、畏寒发热等不适。于当地医院查血IgE为455 U/ml,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阴性,胸部CT示双肺纹理增粗,双肺多发结节。当地医院诊断“支气管哮喘”给予“沙美特罗替卡松吸入粉雾剂 50 μg,2次/d”吸入,气喘稍缓解。2022年5月21日患者咳嗽、气喘加重,痰中带有似胶冻面条样白色物质(图1),长约3~5 cm不等,当地查血常规:嗜酸性粒细胞计数0.37×109/L,百分比9.1%,胸部CT提示右中肺及左下肺炎症,给予抗感染治疗(具体不详),无明显好转。既往有“黄疸型肝炎、脂肪肝、过敏性鼻炎”病史。个人史:无疫区接触史。

图1 患者发病时咳出胶冻状面条样物质

图2 2022年5月31日胸部CT可见右肺中叶内侧段斑片索条影

图3 2022年6月2日气管镜下可见明显黏膜水肿,管腔狭窄,内见脓性分泌物

图4 粪便人工镜检找见缩小膜壳绦虫虫卵

图5 治疗后2周(2022年6月28日)复查CT示肺部阴影消失

图6 治疗后复查气管镜可见各级管腔通畅,未见狭窄及脓性分泌物入院体检:体温36.6 ℃,脉率84次/min,呼吸频率18次/min,血压134/91 mmHg(1 mmHg=0.133 kPa)。意识清楚,精神状态良好,全身无皮疹,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口唇无发绀,双肺呼吸音粗糙,未闻及干、湿啰音。心脏及腹部未见异常,双下肢无水肿。入院初步诊断:肺部阴影性质待查;支气管扩张伴感染?变态反应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入院后血常规示嗜酸性粒细胞计数 0.88×109/L、占比11%,余无异常;超敏C反应蛋白为0.56 mg/L;降钙素原<0.05 μg/L;NT-pro脑钠肽为5.3 ng/L;肝肾功能、电解质、D-二聚体、凝血均正常;肿瘤全套: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3.456 μg/L,余正常;尿、粪常规无明显异常;痰检:草绿色链球菌(+)、抗酸染色阳性杆菌(-)。胸部CT示:右肺中叶内侧段斑片索条影(图2)。多普勒超声:轻度脂肪肝,双肾及输尿管无明显异常。气管镜检查:右肺上叶后段管腔见脓性分泌物,管腔通畅,黏膜光滑;右肺中叶内侧段亚支、右肺中叶外侧管腔黏膜水肿,管腔狭窄,内见脓性分泌物,无新生物生长(图3)。右肺中叶外侧段刷检:未见抗酸杆菌及恶性肿瘤细胞。BALF细胞学检测可见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多。常规检查未见有价值的病原体,未见寄生虫成虫及虫卵。BALF送检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etagenomics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mNGS)提示缩小膜壳绦虫DNA拷贝数3。由于缩小膜壳绦虫常寄生在人体消化道,反复复查患者粪便标本,最终粪便人工镜检找见缩小膜壳绦虫虫卵(图4)。虫卵镜下呈卵圆形,淡黄色,长径70~80 μm,卵壳稍厚,胚膜两极无增厚或凸起,且无极丝,卵内可见一清晰的六钩蚴,三对小钩呈扇形。修正诊断:缩小膜壳绦虫病(肺、消化道)。2022年6月7日始给予阿苯达唑(0.4 g,2次/d,共7 d),同时给予沙美特罗替卡松吸入粉雾剂治疗。治疗结束后患者症状明显好转。治疗后7、14、21 d共3次复查粪便均未见缩小膜壳绦虫虫卵。治疗后7、14、21 d共3次复查血常规,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分别为7.6%、6.6%、6.5%;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分别为0.73×109/L、0.53×109/L、0.63×109/L。治疗结束后2周(2022年6月28日)复查胸部CT示:肺部阴影消失(图5)。2023年1月复查血IgE为236.9 U/ml。复查气管镜:各级管腔通畅,未见狭窄及脓性分泌物(图6)。BALF常规检查未见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多及其他异常,送检NGS阴性。复查胸部CT未见明显异常。复查粪便阴性。

讨论

缩小膜壳绦虫,又称长膜壳绦虫,是鼠类常见的寄生虫,通常鼠类和其他的啮齿动物是缩小膜壳绦虫的终宿主及自然界的储存宿主[1]。该虫在全世界广泛分布,偶然寄生于人体,引起缩小膜壳绦虫病[2]。自1805年Rudolphi首次报道人体感染的报告,国外已报告200多例。国内自1929年Faust报道北京首例患者,至今约200例。中间宿主包括蚤类、甲虫、蟑螂等20余种昆虫,成虫寄生于终宿主小肠中,脱落的孕节和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虫卵被中间宿主吞食后,在其肠中孵出六钩蚴,然后穿过肠壁至血腔内经7~10 d发育成似囊尾蚴的昆虫后,似囊尾蚴在肠腔内经12~13 d发育为成虫。人体感染主要因误食了含有似囊尾蚴的昆虫而引起[3, 4]。缩小膜壳绦虫感染在世界范围内发生在贫穷落后国家和地区的病例要远高于发达国家和地区。而感染发生在幼儿中的概率要高于成人。这可能是因为贫穷社会经济群体的卫生习惯差异所致。此外,尚不能排除地区烹饪特色导致摄入昆虫染病。而幼儿相对于成人更多是因为无知摄入昆虫而感染[5, 6]。因为缩小膜壳绦虫常通过消化道感染,在粪便中找到其虫卵是必要的诊断依据。多数感染没有典型症状,但少部分患者会有腹痛、瘙痒等症状及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等异常实验室检查结果[7]。本例患者为中年男性,慢性病程,以咳嗽咳痰、喘息为主要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为肺部阴影,极易误诊为肺部病原菌感染。该患者入院前后常规检查未见致病病原体,常规抗感染治疗效果不佳。通过BALF送检NGS检测明确诊断,确诊后多次复查粪便寻找到缩小膜壳绦虫虫卵。由此可以确定,该壮年男性同时在呼吸道及消化道出现缩小膜壳绦虫感染。缩小膜壳绦虫感染常发生在贫困地区、幼儿多见[8, 9, 10]。该病例个体特征均非典型的寄生虫感染征象。该患者可能是因误食昆虫导致消化道感染缩小膜壳绦虫,但因为本身无明显症状、体征,未及时就诊。后通过呛咳等原因导致缩小膜壳绦虫由消化道进入呼吸道导致肺部感染,从而出现咳嗽、喘息等一系列症状。该患者最后因反复的呼吸道症状而就诊,常规检查未能明确诊断,最后通过BALF送检NGS确诊。吡喹酮和阿苯达唑是缩小膜壳绦虫常用的治疗药物[11, 12]。该患者感染缩小膜壳绦虫可能并不是偶发的,其家庭成员也有一定概率感染,但因为没有典型症状,家属拒绝来院体检。将这种心态放大到整个社会,可能寄生虫感染的真实发病率要远高于就诊统计结果。参考文献(略)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