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话讲,
“七月半鸭,八月半芋”
秋风起,正是吃鸭子的好时节。
农历七月中旬
是鸭子最为肥美、
营养最为丰厚之时。
许多地方都有入秋吃鸭子
讨个好彩头的习俗,
今天,咱们就来聊聊鸭子。
食鸭季
鸭肉味甘,性凉,肥而不腻,历来被视为夏秋之际的养生佳品。
北魏《齐民要术·养鹅鸭》中总结:“供厨者,子鹅百日以外,子鸭六七十日,佳。”两个多月大的嫩鸭,做菜最好吃。可见,中国人不仅食鸭历史久远,更有着细致入微的研究。
如今,食鸭文化已深深根植于华夏大地,跨越南北,贯穿东西,每一片土地都孕育出了独具风味的鸭肴佳作。
从南国的香辣浓郁到北国的咸鲜醇厚,从东岸的鲜甜丰腴到西部的温润酥软,每一种鸭子料理都是对当地风土人情的精彩诠释。这不仅是一场场的味蕾的盛宴,更是中国烹饪艺术多样性与创造性的集中展现。
哪一种“鸭”
是您记忆深处的味道呢?
除了小农列举的这些鸭子,
在我国博大精深的
“食鸭版图”上,
还有许许多多的鸭肴菜式和口味,
比如广西南宁柠檬鸭、潮汕沙茶鸭、川渝重庆鸭、广东陈皮鸭、
以及各地各有特色的板鸭、酱鸭等等,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和消费习惯的变化,
鸭肉在餐桌上的地位也越来越高。
以肉鸭为主的水禽产业也成为了
猪、鸡产业之后的第三大肉类产业。
据统计数据显示,
近年来我国肉鸭出栏量保持在40亿只左右。
但您知道吗?在20世纪90年代,
我国瘦肉型肉鸭品种市场,
曾被英国的“樱桃谷鸭”垄断着。
而更离谱的是,
这些漂洋过海来的“樱桃谷鸭”
正是由我国“北京鸭”培育而成的。
过去几十年,我国的肉鸭养殖企业在产业链条中不仅没有话语权,而且还要支付高昂的引种费来支撑自身举步维艰的发展。我国的特有的肉鸭品种“漂洋过海”,一步步变成了外国的摇钱树。
为保障种源自主可控和肉鸭供给,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的侯水生临危受命,从研究动物营养跨专业转向肉鸭育种,白天在鸭场做试验,晚上泡在办公室学理论,立志收复市场失地。
如今,在水禽育种与营养科技创新团队的专家们在侯水生院士的带领下,已成功扭转了种源被卡脖子困境,成功选育出一批更适合中国消费者口味需求的肉鸭品种。
喜欢吃“鸭鸭”的宝宝们有口福了,
院士团队选育出的肉鸭品种,
让人吃得开心,
吃得安心!
这个秋天,大家尽情地吃鸭鸭吧!
部分资料参考:
人民日报、农民日报、新华网、新京报、谁最中国、中国国家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