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我们的粮食生产已经出现致命问题。同为粮食生产大国,印度能靠着粮食出口赚得盆满钵满,而自诩为“世界粮仓”的我们,不仅本国粮价长期萎靡不振,还要高价进口国外粮食,将饱受诟病的转基因粮收进囊中。难道说,那个曾享誉全球的“世界粮仓”,真到了靠进口粮食来维持国内丰产假象的穷途末路了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将俄罗斯发展成“北方粮仓”的举动就是最好的证明。在扑面而来的质疑面前,我们早已用行动证明了自己的态度:超高性价比,才是我们永恒的追求。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身为友好邻国的俄罗斯,究竟是如何变成我国的“北方粮仓”的。
2023年3月,两国联合发布了一份声明文件,并公开着重强调,称未来两国将积极创造便利条件,拓宽农业领域合作,互输农产品和经济粮食。可以说,这份联合文件的出台,向世界宣告了这对友好邻居在农业及粮食生产上的强强联合。
不过在掌声落尽之余,一些国家敏锐的发现了不对劲:中俄都是国际上数一数二的粮食生产国,自家粮产丰沃无需进口暂且不提,怎么直到建交75周年了才想起联手合作了呢?
虽然听上去有些不可思议,但问题的答案其实很简单。用一句话来简单概括就是,国人的饮食结构变化需要这份合作,降低对西方社会粮食依赖需要这份合作,俄罗斯实现资源转换,也需要这份合作。
这是什么意思呢?在解释战斗民族为什么会成为“北方粮仓”之前,我们先来回答第一个问题:中方为什么会舍近求远,选择进口国外粮食。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建立起“国际国内双循环”的东方大国,靠本国土地产量就足以供应全国人民的日常饮食需求。然而事实却是,自从2004年开始,我们就已经成为农产品净进口国,一些常见的农产品,如大豆、大米、小麦等,通通需要从国外进口。在一些特殊年份,食用油的进口价格甚至会与原油等同。如此高的对外依赖度,显然不利于我国树立“农业大国”的一贯形象。然而看完了下面这组数据,你或许就能明白“农业走衰”背后的深层逻辑——
1949年刚刚建国时,我国粮食消费量大概是11318亿吨,与生产量齐平;等到2022年时,粮食消费量合计为83340亿吨,而生产量却仅仅是68653亿吨,远远落后于消费量。如果不靠进口填补国内空虚,那么相差整整2万多亿吨的粮食数量,将会导致大批国民游离在温饱的及格线上。
至于为什么一个粮食生产大国会落得个无粮可供的尴尬局面,原因也很简单。
其一,人口爆发式增长。1949年建国后,因为政通人和,我国人口迎来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暴增期,几十年的时间里,人口总数增加了整整3.5亿人。如同坐上了高速火箭的井喷式人口,对粮食产量提出了极大的挑战。但相比于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人口增长,我国的粮食生产受制于土地资源的局限性,始终表现得不温不火,哪怕后来有科技手段介入支持,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土地播种面积也仅仅增长了7.6%。对比暴增了636%的粮食需求量,如此细微的播种涨幅,明显无法供应全部人口需求,这就是我国粮食部分依赖进口的根本原因。
其二,国人饮食结构变化。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行,建国的70多年来,我国国民的收入水平水涨船高,飞速发展的“Z”时代,提高了国人的工资收入,改善了国人的生活水平,同样也改变了大家餐桌上的食品陈列。相比于早些年偏重于大米、面粉等口粮的“维生式”需求,现如今的中国国民,对食品营养结构有了更高的追求,畜牧业的肉蛋奶,饲料粮的高需求,大幅度改变了我国食品的消费偏好。在越来越追求全面营养的情况下,2018年时,我国的人均可供热量就高达3206千卡/天,几乎等同于欧美一部分发达国家。再加上植物性食物的高消费能力,如今的我们,不得不依靠国外进口来满足国民的丰富食品需求。
这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带来的极大便利。然而在食品危机得到疏解后,新的危机又浮出水面:民以食为天,食品是一国立身根本。哪怕如今我们不再是几十年前闭关锁国的落后模样,但将是否供应粮食的决定权交由他国,永远都是高风险命题。特别是在重重因素作用下,巴西和美国成为了我们最大的国外粮食进口商。
且不说国际立场不同带来的分歧与贸易战,这两个国家输送过来的粮食大多为转基因作物,安全性尚未可知,粮食定价又相对偏高,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这样的交易都太像一个纯正的卖方市场,至于我们自身的基本权益,则全靠双方的贸易责任与交往底线加持。所以在一个又一个现实问题面前,如何尽快为自己选择一个更加合适的“粮仓”,就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难题。
而也正是在此时,俄罗斯向我们抛来了橄榄枝。作为敦睦邦交的友好邻国,俄罗斯一直是我们十分信任的合作伙伴。而同为“粮食大国”的种粮能力,使俄罗斯成为了位居世界第五的粮食出口国。然而让人意外的是,2023年,中方向俄方进口粮食仅有233万吨,全部进口量甚至不如我们对美进口的一个零头。
照理来说,有粮食又有交情,我们理应先选择与战斗民族合作才对,为什么直到现在才决定强强联合了呢?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第二个问题。我们都知道,作为一个战斗民族,俄罗斯的产品向来以货真价实闻名。哪怕全世界都为掺水造假赋予合理性,战斗民族始终保有最原始的纯粹。再加上俄罗斯粮食产量稳中有升,最起码在近几年中,他们的粮食报价都是最低的。举个简单的例子,2023年,我国从澳大利亚进口的小麦大致单价在1.26-1.35美元范围内,而战斗民族向我们供应的小麦单价仅为0.88美元,在后者全部供应非转基因作物的情况下,近乎两倍的差价,完全可以让俄罗斯的粮食成为各国争抢的香饽饽。可让人意外的是,高居卖方市场的战斗民族,最初并不愿意走粮食出口这条暴富路。
回看近年来俄罗斯的发展路线,我们就能找到问题的答案。
首先,俄罗斯工业家底优渥,脱胎于前苏联的优质基因,让他们早早觉醒了军备武装的对外经济路线,而本国优渥的石油、矿产等自然资源供给,也成为他们变成“工业出口国”的最佳助力。虽说粮食出口有利可图,但相比一本万利的军工业还是略逊一筹。所以在谨慎考虑后,俄方选择将本国过剩的粮食当作宝贵的“外交资源”。也正是在这种“硬通货思维”下,受到俄罗斯帮扶的中东、北非开始向其靠拢,战斗民族的粮食发挥了不疏于“乒乓外交”的深厚功力。
其次,俄罗斯陆路交通不便。我们都知道,俄罗斯的粮食大部分都在其西部地区聚集,想要将粮食飘洋过海运送到我们这里,走陆路要更为快捷。但因为他们国内铁路交通欠发达,运输能力有限,所以在运石油还是运粮食的选择面前,战斗民族果断的选择了前者。这也无可厚非,毕竟在国家利益面前,优先搏大才是各国话事人的一致选择。
虽然这一过程中,双方都作出了一定的利益舍弃,但只要机器能正常运行,一切bug都可以大事化小。按照这个逻辑来看,中俄是最不希望有意外出现的。然而事情的发展就是如此奇妙,在如同拉锯战的俄乌冲突爆发后,战斗民族与西方世界的关系有了些不容忽视的变化。
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西方世界开始对俄罗斯的军事出口路线大加干涉,这就导致了俄方的对外出口利益链受阻。在无法按照原定计划收回军事资金的情况下,战斗民族不得不主动建设陆上粮食走廊,试图通过这一方式为本国的军事耗能回血,顺道疏解持续堆积,产能过剩的粮食生产量。
而在买方的选择上,距离近且需求量多的我们,自然就成为了俄方的首选。因此在贸易战开始后,俄罗斯就有意打通了中俄的交易渠道,不仅花费45亿卢布打造了一个专门的铁路厂站,还扩大了大豆的生产规模,与我们签订了高达2.5万亿的粮食订单。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这都是一件双方互利的好事。借由这份合作关系,中方可以摆脱西方社会的粮食压制,用低价购买到更加优质的粮食作物,而俄方也可以借此完成自己的资金链建设,在对本国粮食物尽其用的同时,有力气继续坚持前线战斗。
也正是因此,不少专家表示,与我们合作关系越来越紧密的战斗民族,正在代替黑龙江乃至东北,成为我国的“北方粮仓”。这显然并不是句玩笑话。因为按照如今的计划,俄方每年将为我国种粮超580万吨。在“去美元化”的贸易中,只要俩邻居持续向好,等待着我们的,就是场合作双赢的历史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