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上虞人有自己的《小巷人家》,老日子的温暖都在这里......

浅文聊生活 2024-11-19 17:50:48

小巷不长,院子不大,温暖的“年轮”,刻画向上的“年代”。

目前,《小巷人家》正在热播中,两家人在社会的变迁中互相牵挂,用平凡百姓骨子里的温暖底色,共同书写着这方烟火小巷的笑泪故事,勾起了很多人的回忆。

上虞古城,从不缺老日子的温暖故事。

除了小巷,上虞的台门在岁月的沉淀下更耐人寻味,最能反应时代特征和建筑特色。

上虞人自己的「小巷人家」,是那一处处记忆中的老台门,有着上虞的温暖记忆,沉淀着文化的脉络。

漫步上虞,走进台门,听听在这里发生过的温暖故事。

江南水乡,有道之墟。

在道墟,一座座鳞次栉比的台门是当地独有的文化印记。

时势变幻,沧海桑田。至今道墟仍遗存着许多古老的台门院落,高筑的院墙已经剥落陈旧,墙角的青石缝里布满青苔,斑驳的印记书写着历史的沧桑。

白墙黑瓦,飞檐翘角。漫步道墟,那一座座充满历史痕迹的台门或临繁华而安朴实,或傍清河兮沐古风,任时光荏苒,终遗世独立。推门而入,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仿佛穿越了时空。天井里,飘散着远古传说;曲径上,流淌着古风遗韵;花园里,散落着遗闻轶事……每一处都述说着不平凡。

在道墟众多的台门中,最具代表性的当数全记台门。这座位于新民主村老街直河西首的老台门,是清末民初道墟富商章源泉为奉养母亲所建,整体建筑严谨对称,高大宽敞,用材讲究,制作精细,带有浙西南建筑风格,为区级文保单位。

台门坐北朝南,前后四进,占地3000平方米,分前后两个院落,中间有高大水磨砖墙隔开。整座台门结构严谨,用材讲究,高大轩敞,内饰精美,细刻浮雕,是道墟台门史上最后的一座建筑。

走进丰惠的台门,就好像走进了那个历史悠久的古城。如果走进台门的更深处,你会发现,这儿其实处处是历史的褶皱。

钱氏大宅北枕四十里河,东南滨前后埭河和潮河。过“钱氏大宅”石牌坊走百米,是一片开阔的稻田,黑瓦白墙的一大片古建筑群就伫立其上,时光静染,古韵悠悠。走近看去,无论是高悬的“墨庄”牌匾,还是受风雨侵蚀、人为损坏后依然难掩精美的石雕石刻,都流露着“诗书济世、耕读传家”的传统韵味。

大宅院历史文化内涵丰富,有雍正时“惟孝惟恭”、“人济其穷”的珍齐太公,兴建上源闸的钱俊人,清嘉庆进士翰林院编修钱騋等名人贤士;有“仰长者风”、“启宇爽垲”、“职思其居”、“棣萼相辉”的台门文化;有“晒煞晚稻”的故事和“三丁肉”、“五丁肉”的规矩;还有“虎门销烟”的民族英雄林则徐亲笔题写“墨庄”的传说……这些珍贵的文化印记刻在老屋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一雕一刻、一人一物中,同时也被记录在留存的文史资料中……

位于丰惠镇城隍河岸的敕五堂建于清乾隆朝前期,占地4000多平方米,是一座庭院周正的江南台门大院,建筑面积1810平方米,房屋坐北朝南,共三进。

1896年9月9日,胡愈之诞生于西侧楼“后咫园”,胡愈之的少年岁月,就是在这座充满温馨和书香的院落中度过的。

修复后的敕五堂基本已经恢复了200多年前清初大宅院的面貌。整座建筑为四合院“走马楼”式建筑,方正严谨,整体布局对称而又法度;端庄大气而又朴实无华。

在丰惠镇南门城隍河西岸,有一座台门,坐东朝西,北首隔一块公用地与胡愈之故居敕五堂相邻,这就是后乐堂,即范寿康故居。

后乐堂正楼高大明亮,简单大气,披屋矮小实用,紧凑有序。整体建筑风格浑厚淳朴,白墙青瓦,淡雅古朴,属晚清江南院式民居。

老宅正厅高悬一匾,上书“后乐堂”,乃取自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名句。范寿康从小耳濡目染,“后乐精神”自然成了范老血液中的文化基因,从而影响了他的一生。

陈春澜这个名字,上虞人大抵都不陌生。他白手起家,发迹于上海。致富后,回乡修桥铺路,筑塘建闸,救助孤寡,资学兴教,将毕生积蓄倾囊回馈乡里。因为出银20万元创办春晖中学而被世人所铭记。

地处小越衡山之南的同兴里,便是陈春澜和其侄子出资建造的一处中西合璧晚清民国典型的江南代表性民居,寓意“兄弟同心,共同兴旺”。

整个东、北两面临河而建,周设垣墙,对外封闭,规模较大,具有一定的气势,造作讲究且时代特征、地域特色比较明显,在传统的框架下,装修的局部已吸纳西洋建筑的风格,细部处理技艺精湛,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值及建筑艺术价值。

黛瓦粉墙,青砖翘脊,雕梁画栋;庭院深深,自成一派,气势恢宏;岁月轮转,大宅静静。

幽静神秘是这座宅邸给人的第一感觉。转朱阁,低绮户,青瓦墙木雕梁,水潺潺,月明亮……百年岁月悠悠而逝此处仍是旧时模样。

房屋一叠连着一叠,枯枝溢出墙面,每一面墙有着属于它的故事,行之观之,赏心悦目。

巷弄深长,两面高墙隔出一条深巷,窄长的石板路,收藏了岁月的痕迹。

本文由绍兴文旅发布整理编辑

感谢所有摄影作者

来源:诗画曹娥江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请注明来源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