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个东汉末年的历史上,导致人口最多的原因是什么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既不是战争,也不是地震、蝗灾、干旱之类的天灾,而是瘟疫。
对于汉末的这场瘟疫,到底夺取了多少人的生命,这个问题,史学界存在极大的争议。有人认为是两千万,也有人认为是四千五百万。最保守的估计,也是超过了千万人。
那位被后世称作杀神的白起,一辈子通过战争屠杀的人口,总计大概在百万左右。这在整个古代历史上,都是相当恐怖的。但是放到这场汉末瘟疫面前,那就完全不够看了!
而且,白起杀人,那是按参战人数杀的。瘟疫杀人,却是按总人口数的百分比。总人口数越夸张,瘟疫杀人的数量就越恐怖!
而这场让当时中原大地,至少减员超过一半的瘟疫,史书上则是称之为‘伤寒’。
这段历史,我们还得从伤寒本身说起。
按照现代医学的解释,伤寒是一种由‘伤寒杆菌’引起的高热传染病。这种病的症状,前期就是发热、头疼、乏力;中后期则是会出现肠道出血,以及重症肺炎。
这个病症,在今天其实已经没有那么可怕了。一是因为在现代生活的我们,周围的卫生条件都比较好。我们的饮用水,一般都是经过高温消毒之后的水。而且,现代的生活条件,让我们可以经常洗手、洗澡,让我们不易被这种细菌感染。
最重要的是,现代发明了抗生素。相关的抗生素,对于相关致病细菌,有极大的抑制能力。所以,就算偶然感染,靠着自身恢复能力和抗生素,我们大多也不会出什么问题。当然,目前在世界上一些落后的国家,或者一些卫生条件比较差的地方,人们还是会感染这种疾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计算,目前全世界每年大概有1000万到2000万左右的人口,会感染这种病。不过最后,因为抗生素和医疗水平的缘故,大概有12万至16万人丧生。
这个人数,其实依然相当恐怖。但相对来说,致死率已经没有那么高了。而且,在一些医疗条件和卫生条件比较好的国家,这种疾病,已经对我们没多大威胁了。
但在东汉时期,那就完全不同了!
首先,东汉时期,可没有抗生素这种东西。如果世界上真的有人穿越,然后这个人穿越的时候,带着抗生素穿越回了古代,那这个人绝对是妥妥的神医。而且在绝大多数时代,都有能改变历史的能力。
其次,东汉末年的战乱环境,也让大家的生活环境,变得极为不卫生。光是只喝开水这个条件,当时就没多少人有资格能享受。
除此之外,东汉末年的伤寒,似乎也和我们今天定义的‘伤寒’不太一样。
从史书记载来看,东汉时期的伤寒,患者往往会高热致喘,气绝而死;有些患者则是会有血斑瘀块。这些症状,和我们今天了解的伤寒,其实是不太一样的。
所以,后世有人猜测,东汉时期的伤寒,可能是指一大堆‘外感病’的统称。除了今天我们了解的伤寒之外,还包括了痢疾、肺炎、祸乱等许多病症。还有人怀疑,东汉时期的这场大瘟疫,很多人当时患上的,很有可能是鼠疫。
反正不管如何,这场瘟疫,在当时的医疗条件下,几乎是无解的。只要患上,几乎必死无疑。
再加上战争的原因,当时人口流动规模又极大。这就导致这场瘟疫,迅速蔓延至全国。
然后,一个很恐怖的结果就出现了。
据史书记载,汉末瘟疫第一次大规模爆发,应该是在公元171年。这一年,汉灵帝刚刚成年,正式举行了加元服仪式。此后光是汉灵帝在位时期,短短14年里,就发生了五次大型瘟疫!
也就是在连续几次瘟疫之后,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爆发了。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东汉崩溃的根本原因,在于土地兼并和社会固化。但其崩溃的直接原因,很大一部分却正是在于这些瘟疫。
另外,汉灵帝登基之前,东汉的人口巅峰总量,大概是5600万人。可是等到西晋统一天下的时候,全国却只剩下了不到1600万人。虽然在这期间,战争和饥荒,确实导致了大量人口消失。但降低这么多,依然还是很夸张。这其中有多少原因在瘟疫,实在无法统计。
而且,在这场瘟疫面前,所谓的身份和地位,都不值一提。上至达官显贵,下至普通百姓,甚至是名医自己的家族,在面对瘟疫的时候,一律都是平等的。
比如说,著名的建安七子,其中有五个人,都是死于这场大瘟疫。再比如那位名医张仲景,他们家原本有两百多人。结果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全家有三分之二,都死在了瘟疫当中。
而除了大量降低人口数量之外,这场瘟疫对历史的影响,也是非常恐怖的。
比如说在文化方面,东汉末年之前,汉朝人特别喜欢作赋,而且文字多以华丽为主。但是在经过了这场几十年的大瘟疫之后,当时的主流文化界,直接集体转向。所以后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逐渐变得颓丧,风格也从原本的华丽风格,逐渐变成了‘生死无常论’。
另外,瘟疫的出现,更是让大家对所谓的神怪之学,更加敬畏。这也直接导致,接下来的两三百年里,各种宗教空前繁荣,迅速成长了起来。
在战争方面,这场瘟疫的影响就更大了。比如说历史那场著名的赤壁之战,曹操之所以会输,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当时曹操麾下的军队内部,爆发了大规模的瘟疫。
如果没有这场瘟疫,就算周瑜点燃了那把大火,最后恐怕依然无法挡住曹操的南下。
而在如此恐怖的瘟疫面前,古人也没忘了抗争。于是在这几十年的时间里,古代中医技术开始飞速发展。著名的建安三神医,正式登场了。
所谓的建安三神医,指的是张仲景、华佗和董奉。
三位神医当中,张仲景对伤寒的研究,无疑是最为深入的。后来,张仲景还写了《伤寒杂病论》,专门来记载如何治疗伤寒。
不过,张仲景写出来的原本医术,后来已经失散了。到了晋代之后,另一位名医王叔和,又对一些残篇搜集整理,这才形成了后来我们看到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
在张仲景之前,历史上其实还从来没有过这种介绍临床医疗的书籍,可以系统性的分析各种疾病的治疗方法。而这本《伤寒杂病论》,更是直接奠定了后世‘中医治疗学’的基础。
所以,后来张仲景才被大家奉为‘医圣’,地位远高于历史上的其他名医。直到今天,《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这两本书,依然还是我们中医院校的基础课程。
当然,如果说张仲景是理论最强,对后世医学的影响最大。那么另一位名医华佗,可能就是故事最多的名医了。
和张仲景相比,华佗更精通于外科,也就是手术和针灸方面的内容。另外,华佗还特别擅长养伤。
不过显然,华佗的医术,似乎对治疗瘟疫和伤寒,不是特别侧重。
至于和华佗有关的两个故事,大家就都很熟悉了。一个是华佗帮关二爷刮骨疗伤,这个故事听起来确实很厉害,但在正史上应该是不存在的。因为在正史上,早在关二爷中箭数年之前,华佗就去世了。
另一个故事,则是华佗帮曹操治疗头疼病,想要为曹操做开颅手术。这个故事,很可能也是假的。因为正史上的版本是,当时曹操确实因为头疼,要请华佗为自己治疗。但华佗却说,这种病很难短期内治好。而且,就算长期治疗的话,也很难进行根治。
在这之后,可能是华佗觉得,曹操会为难自己,所以就直接请假回家了。而回家之后,面对曹操的催促,华佗又多次推却,坚持不愿回去。于是最后,曹操就按照当时的法律,将华佗抓捕入狱,将其拷打致死。
至于第三位名医董奉,和前面两位相比,名气则是要稍小一些。
不过,这也和董奉的活动范围有关。张仲景和华佗,都是在中原行医,所以和同时代的那些大人物之间,关系比较密切,故事自然也比较多。而董奉则是在常年在江西和福建行医,当时这里人口较少,也很少有历史主线剧情发生,所以故事自然就少一些。
但这样的董奉,却依然多年行医不倦。而且,每次董奉治好了病人之后,从不要钱。他只需要那些被他治好的病人,在他隐居的地方,栽种杏树。重病痊愈的患者,要栽种五棵杏树;轻症痊愈的患者,栽种一棵杏树。
于是后来,董奉居住的地方,就有了一片杏树林。
这就是‘杏林’这个词的来历。因为董奉的故事,后世便用杏林这个词,来指代医学界。
总之,东汉末年的那场瘟疫,确实是直接从根本上,改变了历史的走向。但同时,在这场瘟疫当中,也有很多古代的先贤,不怕病魔,敢于和瘟疫斗争,所以就出现了‘建安三神医’这样的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