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红军被追捕,老妇将他藏起来后,转身就对敌人说:他藏在我这里

绮南爱历史 2024-08-19 01:58:41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请点点右上方的“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还能及时阅读最新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为200块大洋的奖励,她告诉敌人,王树声藏在她家里,可为何最终王树声却死而复生,其亲儿子却被敌人残忍杀害。

位于大别山中段南麓的麻城,向来有着“红军摇篮”之称,不仅诞生过三支红军部队,更有49位开国将军从这里走出。

革命老城,总是少不了上演或感动又或遗憾的故事。

上世纪20年代末,麻城西张店老街,有个名叫周家姆的女人。如果不是发生诸多故事,她可能只是个“普通”妇女。

但偏偏,她撞上了黄麻起义,碰上了王树声。

在她身上发生过什么?同样出生麻城的开国大将王树声,又在家乡遭遇了哪些故事?

红军“干娘”——舍子救红军

1927年11月13日,黄安城外农民自卫军拔枪而起,由此打响了鄂豫皖地区,武装反抗国民党右派的第一枪。

然而但凡战斗,总免不了流血牺牲。

周家姆的丈夫王良喜,便是黄麻起义中献出了生命的烈士之一。

而彼时的王树声,虽然年轻,却已然是麻城党部中的骨干。

为了向劳苦大众宣传“天下为公,耕者有其田”的革命理念,他和很多年轻革命战士,经常奔波在乘马岗和西张店之间。

也由此和为革命提供地下落脚点的周家姆,结下一份特殊的“母子”情缘。

1928年的一天傍晚,王树声意外暴露了行踪,遭到敌人追捕,被一路逼进了西张店。

关键时刻,他只能先摸进了老街。

然后被发现了他的周家姆,藏在了自己家里。

谁知敌人没抓到人,竟恼羞成怒,在老街展开了大肆搜捕。

还把周围居住的男女老少集中起来,威胁说不把人交出来,就架机枪扫射,硬的说罢,又施加软的,只要交出他,奖赏200大洋。

重赏之下,周家姆“急切”地站了出来,告诉敌人:人藏在我这里。

当带着人走到自己家门口时,她借口王树声有双枪,让人在门口躲着,说自己进去把他带出来。

然而等她一进屋,却立刻叫来了自己的大儿子王正道,让他换上王树声的衣服,假装要冲出去逃跑,被敌人当作逮了个正着。

本以为敌人发现抓错了人,就可能会放了王正道。

却不想第二天,就听到了敌人残忍处决了“王树声”的消息。

面对满心愧疚的王树声,周家姆没有怪罪,反而将自己得到的200块大洋强塞给他当路费,让他去追赶革命队伍。

还让二儿子,跟随王树声一起去参加革命,此后她另外两个儿子也陆续加入了革命队伍。

临走之前,王树声跪伏在地,满含深情地喊了一声“干娘”。

可谁知,三个儿子竟一个也没能再回到她身边,都为革命牺牲了。

时至今日,周家姆“舍子救红军,满门成忠烈”的故事,依然在麻城、在大别山,广为传唱。

“刀劈舅爹”

麻城这座红色革命之乡,有人为救我党同志,用自己儿子的命为其换取生路,有人为了人民利益,大义灭亲,刀劈舅爹,而这两件事的主人公都是王树声将军。

被周家姆救下的那一年,王树声23岁,那是他正式参加革命的第三年,却显然已经经历了许多。

尤其是他“刀劈舅爹”的义举,在大别山流传深远。

1926年刚刚加入共产党的王树声,在家乡乘马岗成立了麻城的第一个乡农民协会。

为了号召农民加入协会,他率先把自家土地都拿出来,焚毁地契租约,宣布不再招租收息,把土地交给农民。

以此号召贫苦农民团结起来,同劣绅土豪勇敢斗争。

当时乘马岗大河铺罗家河村有一个打土豪,名叫丁枕鱼。他仗着自己田多地多、有钱有势,就为非作歹欺压百姓。

当地民众苦其久矣,却因为大半乡民租种的都是他家的地,无人敢反抗。

直到王树声成立了农民协会,带着“黑脚杆子们”闹起了“减租减息”的革命。

可丁枕鱼显然没把农民协会放在眼里,不仅带着人砸农协、斯标语,还组织起了一个红枪会,多次破坏农民运动。

而他之所以敢大张旗鼓地这么做,盖因他还有一个身份——王树声的嫡亲舅爷。

因为他和王树声的关系,大家伙一直有所顾忌,却致使他变本加厉。

王树声得知后,火冒三丈。当即一拍桌子,说:

“走,今天就找丁枕鱼算账去!”

随即便带着人,“打”上了丁枕鱼的老巢,将其五花大绑,拉到县农协关押了起来。

谁知,1927年蒋介石“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事件后,丁枕鱼的儿子丁岳屏竟勾结反动民团烧杀抢掠席卷了乘马岗,并一路兵临麻城城下。

十万火急之下,王树声临危受命,翻山越岭到武汉搬来了救兵,才解了麻城一时之困。

随后麻城农协召开万人公审大会,郑重判处丁枕鱼等人死刑。

行刑时,王树声率先提着大刀,冲着刑台上呼号求救的丁枕鱼径直而去,一刀劈下了他的脑袋。

目睹此情此景的群众,无不拍手称快,有此一心为民之战士,何愁中国无未来,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加入我党。

打回大别山

她献子救红军,丈夫以及其余三个儿子都为国牺牲,多年以后,被救之人找到她,承诺:从今以后我就是你的儿子。

时至今日,大别山,早已成为一种红色精神象征。

在这片充满红色记忆的土地上,从1921到1949,革命火种始终不灭,创造了“二十八年红旗不倒”的奇迹。

对于王树声来说,这里也是他生于斯长于斯,始终无法放下的地方。

王树声出生在一个小地主家庭,生活条件不算差。

虽然幼年时接连丧父、丧母,跟着奶奶长大,在经济上却没有受过多少磋磨。

然而在从小耳濡目染大别山百姓的艰辛劳作后,他却一心走上了革命道路。

17岁时他来到武昌,进入高小补修学校,由此结识了董必武、陈潭秋等共产党人。

次年,他考入家乡麻城高等小学,在老师也是他堂兄的王幼安的影响下,成为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者。

此后短短几年,他一路从团长、师长、军长,再到28岁成为红四方面军副总指挥。

大别山见证了他一路的成长。

然而1932年6月,反动武装展开疯狂反扑。至10月,红军第四次反“围剿”失败,红四方面军被迫转移,离开了大别山。

当时的王树声难以想象,他这一去就是整整十几年的光景。

直到1947年6月,毛主席和中共中央军委从战略方向着眼,命刘邓大军千里直行,向大别山国民党战略腹地挺进。

得知这个消息时,王树声正卧病在床。却还是第一时间给中央写信请战:“我是大别山的儿子,我要再打回大别山!”

此时的王树声,已是鄂豫军区司令员。

利用对大别山地形的熟悉,王树声一路率军高歌猛进,配合主力部队与敌周旋。

并在淮海战役时,抓住时机主动出击,迅速恢复大别山根据地,为解放军继续南下建立了桥头堡。

挺进大别山,揭开了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也让王树声这个“离家”十几年的游子,终于亲自“拿”回了家乡。

1951年,在时隔23年光景以后,终于能抽出一丝时间的他,回到了麻城,找到了干娘。

喜悦之下也不得不面对另一个难题,他掏出几张烈士证,告诉周家姆,其三个儿子都牺牲了,并承诺以后他就是其儿子,他为她养老送终。

或许是知道战争的残酷,也或许在20余年的时间里等不来一封回信,周家姆早就想过这种情况,对此她无悲无喜,仿佛泪水已经流尽了。

1959年6月,这位伟大的母亲,在王树声的精心照顾下,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浩浩长江水,巍巍大别山。这片不足400公里的土地上,处处埋白骨,岭岭是丰碑。

缅怀历史,奋力向前,谱写新时代篇章。

参考文献:

在麻城追忆“红军干娘” 人民网-《人民日报》,2019年08月05日

王树声:打回大别山去! 学习时报, 2021年01月15日

开国大将王树声:三支半枪闹革命 九死一生向苏区 中工网,2021-05-27

大别山:“二十八年红旗不倒” 学习时报,2021年05月28日

0 阅读: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