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年,卓琳含泪写信:小平最后交代了4点

旧闻档案 2024-01-13 12:05:25

如果没有邓小平同志,就没有我们今天新的生活。毛主席说:无论是政治,还是军事,论文论武,邓小平都是一把好手。邓小平为我国的现代化事业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回顾他波澜壮阔的一生,他的崇高品德、博大胸怀以及卓越的胆识,至今仍然值得我们学习。

战火中的相遇

1939年,邓小平与卓琳在延安相遇。

当时,邓小平是八路军一二九师的政委,卓琳则是一个年轻的学生,刚刚调到公安部工作。刚开始的时候,卓琳对邓小平不甚了解,只知道他是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还是抗日前线的领导人之一。但是,对于邓小平的工作到底是什么,他是怎样的一个人,卓琳并不了解。

邓小平多次参加公安部会议,在机缘巧合之下,他认识了卓琳。这位年轻、干劲十足的小姑娘深深吸引了他。于是邓小平找到一位卓琳的朋友,请求她能撮合两人之间的关系。

朋友把邓小平的心意转告给了卓琳,但卓琳刚到延安,想要投身于革命工作中,加上对邓小平缺乏了解,担心两人说不到一块。于是,便委婉地拒绝了。

邓小平并没有灰心,他对朋友说自己能否找卓琳谈谈,朋友答应了。两人在工作之余便聊了几次。通过对话,卓琳感觉到邓小平是一个和善、有坚定的革命信仰的人,便对他产生了好感。

邓小平找了个机会,向卓琳求婚。当时卓琳已经23岁了,在那个年代对于结婚年龄来说,已经不算小了。在咨询了朋友的建议后,卓琳答应了求婚。

1939年9月份,在延安一个普通窑洞前,举行了一个小小的聚餐。许多党中央的领导人,都来为两位新人见证,献上自己的祝福。当时,条件十分简陋。邓小平请炊事员做了小米饭,就当作是婚宴了。新人没有婚纱,也没有礼服,穿的是粗布制成的八路军军装,两人还照了张相。这段幸福美满的姻缘就这样开始了。

婚后不到三天,由于前线形势紧张,邓小平需要立即赶回去,卓琳也同丈夫一起离开了延安,转到山西八路军总部任职。从这时起,无论是黄土高坡,还是西南高原,从山西到湖北,卓琳都一直陪伴着丈夫。

无微不至的照顾

解放后,邓小平同刘伯承元帅一起,率部挺进大西南,同时担任西南局书记,主抓军政和剿匪工作。

1952年,西南各省的匪患大致肃清,中央将邓小平调回北京,任当时的政务院副总理,卓琳也带着孩子们一起回来。

在这里,邓小平的工作更忙了。他每天都要工作到很晚,常常不能回家,更无法照顾孩子们。据女儿邓榕回忆,虽然全家都在北京,但她和弟妹常常好几个月见不到邓小平。在这种情况下,卓琳不仅要肩负着照顾邓小平生活的重任,还要负担起三个子女的教育责任。

好在卓琳曾经是北大物理系学生,对读书颇有自己的心得。在她的影响下,三个孩子也先后考上了妈妈的母校,从事物理研究工作。

邓小平不喜欢亲人借他的影响力担任政府职位,他对卓琳提出了两个要求,一是不要去外面工作,二是不要出风头。卓琳深知丈夫的想法,便拒绝了一些团体单位的邀请,把心思都放在邓小平的工作和生活上。

她有见识,也有知识,于是便担任邓小平的私人秘书,为他整理文件,负责传达、归档工作。邓小平是出了名的工作狂,卓琳则陪着他加了无数个夜晚的班。

1959年到1961年,我国粮食短缺,进入了三年困难时期。许多党中央的领导干部纷纷带头减少粮食配给,邓小平也不例外。为了让丈夫吃好一点,卓琳想尽了办法。她在家里做了两个灶,一个大灶,一个小灶专门多煮点饭给邓小平吃,她主动带着孩子们吃大灶。大灶的饭少,邓榕等孩子常饿的肚子直叫。

邓小平知道后,坚决不肯单独吃了。卓琳说:“你现在为了党和人民工作,不多吃点身体能扛得住吗?”邓小平仍不同意。卓琳就让女儿邓楠陪着老爸吃。邓小平吃了几次后坚持要跟家人一起吃大灶。

卓琳没办法,只得多炒了一个菜,对孩子们说这是给你们爸爸留的,他工作繁重,要多补点身体,你们别吃。邓小平知道妻子的好意,但他不舍得孩子们因自己而饿肚子,就常常把菜分给孩子们。一来二去,卓琳拗不过丈夫,便不再炒小菜了。

可以说邓小平是党和政府的领导核心之一,但在家里,卓琳是唯一的“中心”,连邓小平也要听她的。

据邓榕和邓楠的回忆,卓琳在家里喜欢叫邓小平“老兄”,而子女则叫他“老爷子”。有次夫妻俩人一起上楼,卓琳血压比较高,上楼有点困难。这时候她就会对丈夫说:“老兄拉我一把。”邓小平就会笑着拉着她的手上楼。

两人在一起相濡以沫,几十年了始终感情如一,从来没有吵过架。

动乱中的陪伴

1966年,邓小平被四人帮打倒,所有职务都被暂停了。不仅失去了自由,还停发了所有的工资,断了邓小平一家的收入来源。

许多人趁机来踩他一脚,更有一些人,终日堵在邓小平的家门口,高声辱骂。

卓琳始终如一地支持着自己的丈夫,1969年,邓小平被赶到江西的一家拖拉机维修厂进行“劳动改造”,同时头上还被安上了“二号走资派”的帽子。卓琳义无反顾地跟着丈夫南下,陪伴他度过人生最艰难地时光。

在江西,为革命奋斗几十年、65岁的邓小平重新干起了留法兼职的老本行:钳工。邓小平被迫终日站着工作,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而卓琳则被分配为拆线工,负责拆线圈,但是可以坐着。卓琳知道邓小平腰伤不轻,怕他站久了受不了,就向组长申请椅子。组长不许,卓琳就把自己的椅子给了邓小平。

厂里只给邓小平发很少的补贴,家里烟是肯定买不起了,邓小平不得不戒烟。戒烟倒还好,工厂发下来的口粮也不够吃,这着实让人难受。卓琳“被迫”学了一手种菜,好在她在太行山时对农业耕作这方面也常干,在江西找工友学一下,很快种起来一块菜地。

卓琳找老百姓要了些种子,种马铃薯、茄子之类容易活的作物,还种了邓小平爱吃的辣椒。这块菜地很快成了邓小平的心头好,经常在闲暇时间拉着妻子在菜地里干活。两人一起挖地、拔草,邓小平负责搬水,卓琳则施肥、浇水等。农作物长熟了之后,可算改善了不少家里的伙食,卓琳又送了些给工友,感谢他们的帮助。

渐渐的,两人的生活好了一些。但这时邓小平的烟瘾却犯了,身体非常难受。卓琳于是决定家里不换新衣服,不买肉吃,用省下来的钱买些烟酒,时不时地给邓小平解下瘾。

邓小平被“下放改造”后,并没有很多人以为的郁闷、愤怒等心理。相反,他的心态非常好。他每天去工厂上班,一进门就会热情地招呼大家:“同志们好”,下班的时候也必定会说一声:“同志们明天见。”

当时中苏之间关于珍宝岛归属问题起了冲突,边境形势非常紧张。有人担忧地问他:“中国和苏联会打起来吗?”邓小平微笑着说:“应该打不起来。”在江西的三年,他从不像一些被下放的干部一样闹脾气,他每天认认真真地干活。

不久,长子邓朴方也来到了父亲身边,一家三口在江西“小团圆”。在妻和子的陪伴下,邓小平心态平和地渡过了这三年“改造”。

乌云散去后 阳光到来

周总理去世后,四人帮愈加狂妄起来,批邓之风愈演愈烈,四人帮视邓小平为眼中钉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后快。1976年4月5日,天安门事件发生了。四人帮在舆论中造势,污蔑邓小平为天安门事件的总后台。

7日,这也是他人生中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被“打到”。

卓琳担心邓小平的身体状况,主动陪着邓小平来到软禁地点,也就是东郊民巷17号院。在这里,卓琳和邓小平不得不相依为命。两人一起打扫卫生、洗衣服和做饭。院子里没有书籍,也没有任何消遣的东西。邓小平就拿着大剪刀修剪花花草草,干得非常认真,卓琳打趣道:“老兄园丁功夫大涨。”

后来卓琳生病了,被送到医院,只剩下邓小平一人。邓小平孤独一人,异常思念妻子,常常向警卫询问卓琳快回来了吗,警卫无法给出回答,邓小平就搬了块凳子,坐在门口附近等着。

1977年,也就是四人帮被粉碎九个月后,邓小平再次复出。担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兼中央军委副主席。此时,离他在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改革开放,还有一年半的时间。

伟人逝去

1996年12月,邓小平像往常一样醒来。通常吃过早饭后,他会在妻子的陪同下散一会步,然后回到书房内看书。他喜欢看《史记》和《聊斋志异》,对一些娱乐牌类如桥牌等也颇有了解。

但是这天他却感觉到浑身非常难受,喉咙剧烈地咳嗽,声音很快引来了卓琳地注意。卓琳急忙赶到床边,和她一起赶来的还有医生。在医生的建议下,邓小平很快被送到附近的解放军总院。

从这天开始,邓小平再没回过家。他的病情越来越严重,全身酸痛欲裂,身上的暗伤此时一齐发作,将他折磨得苦不堪言。他以强硬地毅力忍了下来,一声不吭。

卓琳日夜不停地陪在邓小平身边。当她问丈夫还有话想说的,邓小平淡淡的说道:“就这样吧,该说的已经说了。”

正月十三,新年刚刚过完,一代伟人舍人民而去。

卓琳带着一家人默默地陪着邓小平走完了最后的道路。

她向时任总书记江泽民同志写信,转托邓小平的遗嘱:不搞遗体告别仪式,不设灵堂,解剖遗体,捐献眼角膜,把骨灰撒入大海里....

3月2日,卓琳乘飞机来到长江上海出海口,她含泪将邓小平骨灰撒在海上。这么多年,邓小平既是她的丈夫,也是她的老兄,更是她的战友。如今,没想到却先走一步,从此天人永隔。

完成遗愿

1982年,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携战胜阿根廷之威来到北京,会见党和国家的领导人邓小平。

邓小平在会上阐述自己的立场,他说:“主权问题是不可以谈判的,最迟1997年中国必须收回香港。”

1984年,中英达成协议,正式确定了香港回归的日期。没想到在回归前夕,伟人先一步去世,没有等到国旗在香港升起的那一天。

1997年6月,回归前夕,卓琳致信党中央,希望能够参加回归仪式。“香港回归是小平毕生的愿望,我想替他看一看。”很快中央批准了卓琳的请求,并派专机护送她前往香港。

7月1日0时,随着米字旗的落下,五星红旗缓缓升起。这一刻,无数中国人落泪了。卓琳也热烈盈眶,“要是小平能亲眼看到该多好啊!”

卓琳和丈夫一样,对生死之事十分淡然。当子女问道她时,她说:我的骨灰撒在小河沟里就行了。她还签下了眼角膜捐赠协议。

2008年四川发生特大地震,卓琳牵挂灾区百姓,拿出了大半的毕生积蓄,捐给了红十字会。

2009年,卓琳因病抢救无效去世,在另一个世界同丈夫相聚。

《诗经》云: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卓琳同志和邓小平同志走过了相濡以沫的一生。由同志而至夫妻,夫妻仍怀共同志向,他们的伉俪情深,值得让我们钦佩,更值得让我们学习。

而在卓琳的陪伴下,邓小平为我国繁荣富强而作出的不懈奋斗,永远让人民铭记。

0 阅读: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