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在生活中碰到容易受惊、遇事胆怯、健忘,同时肠胃也不太好,容易泛恶心、腹胀满、大便不调的情况。
在中医看来,这是胆出问题了,被体内的痰湿堵住了,影响肝胆的疏泄,进而影响脾胃的升降功能。本文针对这个问题为大家介绍一个疏肝利胆和胃的好方。
温胆汤出自《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是中医十大名方之一,其主要功效是理气化痰、和胃利胆,主要治疗胆郁痰扰证,比如心慌心烦、失眠多梦、头晕目眩、睡中惊醒、食欲不佳、口中黏腻、咳嗽痰多并且身体肥胖等,舌胖大、舌苔腻。
药物组成:法半夏 、 竹茹 、 枳实 、 陈皮 、 炙甘草 、 茯苓 。在使用温胆汤时,可以根据每个人不同的症状进行加减:比如心烦内热重的可加入黄连、山栀、淡豆豉;体内有痰湿、呕吐严重的可加上旋复花、枇杷叶;夜不能寐、容易醒的可以加上宁心安神药如琥珀、远志、龙骨牡蛎等;
温胆汤,顾名思义就是通过温养的方法来调理胆腑,驱除寒邪和痰湿,恢复胆的正常的疏泄功能,也就是消除痰湿,调和胆气。胆喜温润,不宜过热或过寒。
只有维持适宜的温度,少阳之气才能顺畅地升发,从而有效地协助脾胃进行消化吸收。那么胆与痰湿有何关联呢?简单讲就是,痰湿作为一种病理因素,能干扰胆的正常运作。
痰湿并非仅指咳嗽时的痰,而是由肺、脾、肾功能失调导致的水液代谢异常产物,表现为痰和湿两种状态,其中痰可分为两种,一是体内水液凝聚而成的黏稠病理产物,可见可触的称为“有形之痰”。
二是那些无形但可通过症状分析确定的称为“无形之痰”。湿则表现为肢体沉重、酸困、大便溏黏、舌苔厚等症状,没有明确的形态。
中医认为,胆被视为一个需要保持清净的器官,它负责决断功能。一旦痰湿等邪气侵扰胆腑,胆的清净状态和决断能力就会受损。
这会导致患者出现心理和情志上的变化,如胆小怕事、决策困难、焦虑不安以及失眠心烦等。
此外,胆属木,与肝相表里,肝胆之气因痰湿邪气受阻,无法正常疏泄,进而影响脾土的功能。脾不升清,胃不降浊,患者可能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
这些统统可以归为“胆郁痰扰证”,对应的治疗上则要理气化痰、和胃利胆。
如果将痰湿想象成敌人,其特点就是黏腻重浊,像鼻涕虫一样盘踞在我们体内,将我们重重包围。
所以温胆汤里需要那种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的战士来打前锋,冲破痰湿的包围,打开肺、脾、胃、胆四条通道。这便是枳实,其辛苦微寒,是理气药,具有破气消积、化痰消痞的作用。
接下来的主力就是半夏和陈皮了,半夏辛温,可以燥湿化痰、和胃止呕,它顺着枳实杀出的路,将中焦的痰湿化掉。
化不掉的就由陈皮这味理气药将痰清出去,因为陈皮辛苦温,可以理气行滞、燥湿化痰,此二者就是燥湿化痰的主力军。
枳实、半夏、陈皮均可降气,如此一来盘踞于中焦的湿痰得以散开,接下来还要给这些化开的痰找个出路,所以又加进来了茯苓,茯苓的作用主要是健脾渗湿,一则将湿从小便排出,就如同打扫战场的后勤部队;
二则健脾,以杜生痰之源;三则脾主生清气,和半夏、枳实这些以降为主的药配合,有升有降,气机很快就能恢复通畅,也就是起到了所谓疏肝利胆和胃的作用。
前方所用的药基本解决了痰湿的问题,但陈皮、枳实、半夏都是性偏燥烈的药,要知道胆喜温,但不宜过热过火,所以为了防止上火,方中还加入了竹茹这味药,竹茹甘而微寒,清热化痰、除烦止呕,一来可以化痰,二又可以反佐其他药,一温一凉,相反相成,对于痰热互结中焦之病症,既清既温。
最后就是生姜和大枣,这两者是调和脾胃的老搭档了,且生姜可制半夏毒性。甘草为使药,调和诸药。二者为调和中焦痰湿药,一散一守,可使胃气得和,痰气渐消。
全方用了化痰与理气的方法,温和而不燥烈;同时清胆与和胃相结合,清凉而不寒凉。整个方剂既能疏通气机,又能清除体内积聚的痰湿,并兼顾补益脾胃,确保脾胃功能正常。看似普通的药物,联合便能发挥出强大的治疗效果。
对于痰湿体质的人来说,日常的饮食和起居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饮食上,应选择清淡的食物,因为痰湿体质的人往往食欲旺盛,偏好油腻、甜食和高脂肪的食物,这些食物容易在体内堆积,形成痰湿。长期如此可能导致腹部肥胖、皮肤油腻、精神不振和头部沉重。
因此,建议多吃一些有助于宣肺、健脾、益肾、化湿、通利三焦的食物。同时,应减少肥腻、滋补、寒凉食物的摄入,控制饮酒,避免饮食过饱、过甜,进食速度不宜过快。
在生活环境方面,痰湿体质的人对湿气较为敏感,应保持居住和工作环境的通风和光照,避免潮湿和阴冷。在潮湿的季节,要做好防潮措施,保持身体和衣物的干燥,防止受寒和淋雨。
此外,适量的运动也非常重要。脾主管肌肉,运动可以激发脾胃的阳气,有助于化痰祛湿。痰湿体质的人通常较为肥胖,因此应坚持长期的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避免过于安逸。适宜选择中小强度、持续时间的运动,逐渐增加运动量,以促进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