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侈的不是名牌包,而是下一代——探讨现代生育观

愚公不移山 2024-12-18 23:52:17

生育冷淡,才是当下最大的危机。

我们被告知,孩子是未来的希望,自己却同样在寻找“希望”。

催生的不止是父母,还有各路专家,以及......

“怎么能让女大学生毕业以后就生孩子,一个一个地生。老老实实的,服服帖帖的就这么生孩子,早生、多生…”这样的漂亮言论,让人以为摘自哪段相声表演呢?

被催生的也不止是年轻人,几乎是所有能为“生孩子”作出贡献的人。

80后踏踏实实,却尴尴尬尬。向前看,60岁退休无望;向后转,不惑之年,还能被催生三胎?也是有点悲催!

90后刚被催完婚,紧接着就被催生,父母着急上火,年轻人却“我自岿然不动”。自己都还没养好,怎么去养孩子?

第一批00后,已经24岁了,还是为人类社会添砖加瓦的潜力群体,可无奈他们油盐不进(此处无贬义)、人间清醒,还是反客为主的高手,不被怼得“血压”飙升,就阿弥陀佛了。

曾经被视为天经地义的传宗接代,如今却让人望而却步。

不生孩子,正逐渐成为一种危机,也并非危言耸听。

有的人会说,当下是一个既滥情又孤独的时代,各种某某类型的平台,约着玩,火热一片;聊着爱,冷水一盆。

有的人又会说,大家集体戒色,只是某些信息泛滥,某些产品越来越火爆。我们处在一个“低欲望时代”,也处于一个热情奔放的时代。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选择,有各自的自由,但对于“生孩子”这件事,大家的观点大多一致。

再说一系列的现象,生育率直线下降、结婚率触底、离婚率攀升、单身率爆表,这些猛升猛降的“过山车”,看得人屏息凝神、精神紧张。

但他们都有个共同点,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生孩子”。形成这种隐形危机的原因,更是错综复杂。

就拿经济问题来说,从孕期的检查、营养,到出生后的奶粉、尿布,再到教育、医疗、兴趣班,每一项都是不小的开支。生育,不再是简单的“添双筷子”,而是一场需要深思熟虑的经济战役。“养一个孩子,等于养一个碎钞机”,听起来是一个玩笑,却只能让人哭着笑。

同时,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了用金钱来衡量一切,甚至连新生命也未能幸免于这种“市场化”的趋势。“当我们把孩子的未来绑在房价和补习班上时,我们实际上是在用资本为他们的童年定价。”

生育成本的攀升,人为对生命的定价,让“生孩子”不再是单纯的你情我愿。

“生孩子”难的背后,或许还有社会支持系统的因素以及职场性别不平等的阴影。

你也许听过这样的一句话——选择成为母亲,对于一些女性来说,无异于选择了职业生涯中的一次“软性失业”。关于这一点,就不多加展开,简明扼要的说,就是:来自家庭与社会的两难境地。不生,那什么时候生;生了,那什么时候“升(职)”?这道选择题,怎么答都让人为难。

而对于追求个人生活品质以及出于自我价值的考量的人来说,生孩子可能会限制他们的自由和发展。

一个人天高地阔,世界那么大,想去看看,就能选择合适的时机去看看。专注学术研究、沉浸各种兴趣爱好......他们更渴望在拓展生命的宽度与长度上策马扬鞭,而不是被育儿琐事束缚。

当然,也有秉持“孩子,是爱的延续”这样观念的人,因远离家乡、缺少传统大家庭支持,或者因为自己的一些人生经历,还没有做好准备,其实也就是所谓的“我生活的不够好,不想孩子来世间受苦”、“不想孩子从一出生,就被卷入无情的竞争漩涡”。理智的权衡,也让他们多了畏惧。

由此,关于“生孩子”这件大事,作一下简单的总结:

经济压力肯定是主要原因,高物价和高教育成本,让“生得起,养不起”成为一种现实的无奈。这些长期的金钱付出,远非育儿补贴等等补贴就能补得上的。一杯水解了一时的渴,那后面渴了,怎么办?还是只能靠着自己硬着头皮扛,也就是所谓痛并快乐着。

此外,巨大的心理负担、情感乃至对生命态度的根本性改变,个人主义与家庭观念的冲突,也加剧了这一现象。

最后,我想再多说两句:

生孩子,不是一场竞赛,而是一次生命的奇迹。

生和不生,都将赌上自己的余生,站在自己的角度,选择自己的人生。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