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皇帝都姓朱,老百姓要杀猪怎么办?朱元璋改一称呼,完美解决

市井老李 2024-09-24 10:23:40

在阅读此文前,麻烦各位看官点击一下“关注”,感谢大家的支持。

文丨佚名

前言

作为礼仪之邦,在我们中华上下5000年的历史中产生了许多的文明与习俗,这些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中国人对礼仪的尊崇和对长辈的尊重,避讳就是最常见、最主要的一项。

在封建王朝中,帝王认为,避讳是宣扬皇权至高无上的一个好手段,因此把它上升到了国家的程度,有些朝代对避讳的重视程度已经到了一种可怕的境界。

所谓国讳,就是要求王官百姓在日常生活交流中,不可以直呼带有帝王名字的词汇,与帝王名字音似的也需要规避。

自封建王朝建立起,这项政令维持千年,但是到了明朝,出现了一个尴尬的事情。

明朝皇帝朱元璋的姓氏与猪相撞,可作为百姓最主要的肉食来源,如果因为朱元璋,大家以后都不能吃肉,这会大大影响到百姓的正常生活。

又不能冒犯帝王名讳,也不能让百姓没有肉吃,这可如何是好?幸好朱元璋灵机一动,想了一个好办法,成功解决了这个难题。

改一字解决难题

在明朝之前,也有因避讳而犯难的君主,但远没有朱元璋的这个尴尬。

毕竟“朱”这个拼音在日常生活中实在太过常见,百姓喂猪、养猪、杀猪,除了部分少数民族,绝大部分人的生活离不开猪。

走在大街上,饭店里最常见的肉食也是猪肉,作为最易饲养、出肉量最多的动物,早已在不知不觉中成为我国的主要食材。

明朝刚建立时,战乱还未彻底平歇,此时此刻,笼络百姓民心是最重要的事情。

这个时候,如果下令全国不可养猪吃猪,很容易造成民心动荡,不利于统治,可是帝王的姓氏至高无上,又怎能被百姓天天提在嘴边?

更何况杀猪、猪肉这种词汇实在是太过露骨,不似其他词汇那般正常,放任不管实在是有损皇家颜面。

朱元璋绞尽脑汁一时想不到办法,只能先放任不管,但是生活总要继续,朱元璋虽然没有下令,可百官还是不敢擅自读这个音节。

底下官员揣测圣意,偷偷下令在他所管辖的地区一律不许养猪、吃猪肉,用此来讨好朱元璋。

一时间,众多人都开始模仿他的行为。

猪这个在中国饲养了近千年的生物已经被成功圈养,百姓们不养猪以后,它一度到了濒临灭绝的程度,厨房也不敢做带猪肉的菜品,朱元璋一连好几天都吃的鸡肉。

众人就一起守着这个不能说的秘密生活着,生怕触犯禁忌,日子过得心惊胆颤,害怕哪天不小心冒犯到了帝王,这种情况一直到朱元璋有次微服私访才结束。

那日朱元璋前往市集体察民情,沿着街道一路走到了一个百姓家,这一路上朱元璋观察到,大多数百姓都面黄肌瘦,一副吃不饱饭的样子。

菜摊上的肉类也寥寥无几,不是鸡就是鸭,尤其因为少了猪肉,摊贩们把鸡鸭肉的价格抬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更别提本来就贵的牛羊肉,现在简直就是天价。

朱元璋走到了一家农户门前,家里只见一对老夫妻,一问才知道,他们的儿子充兵上战场还没回来。

老人家不知朱元璋的真实身份,问什么就说什么,自称家里有一亩薄田,养了一头猪勉强度日,不至于吃不饱饭。

可是自从官员下令不可以吃猪肉后,衙役直接把他家的猪拽到大街上杀了,拖到了荒郊野岭。

自那以后,老人家就再也没沾一点荤腥。

没了家里的猪肉,外面的肉卖的又一天比一天贵,他们只能靠田里种的菜,但这点菜根本不够吃的,更别提补充营养了。

在官员看来,朱元璋生性残暴,稍有不慎就会被砍头以儆效尤,但这只是朱元璋为了维护统治的一种方式。

作为从底层爬上来的人,朱元璋对普通百姓还是很包容关切的。

朱元璋看到老夫妻俩骨瘦如柴的身材,看到大街小巷吃不到肉的百姓,内心很是动容。

他决定不能再继续这样下去了,他必须要想个办法,既能维护帝王尊严,又可以让百姓吃得上猪肉。

思来想去,朱元璋决定给猪肉改个名字,叫做豕。

一来豕这个字,在古代就有猪肉的意思,它作为商朝时期的文字,是一个特别形象的甲骨文。

仔细看这个字,把它横过来,前面的四个撇就是猪的四条腿,最上面那个横就是猪的脑袋,而右边的两个笔画就很像猪的尾巴。

二来豕这个字与猪的读音完全不相同,这个字读shi,百姓们可以放心地读这个字,吃猪肉。

政令一颁布,百姓们一片欢庆鼓舞,猪肉终于光明正大的摆上了桌。

但因为这个字太过深奥,许多百姓都不知道它的读音,便用肥肥、万里哼代替这个名字。

这场闹剧终于落下了帷幕,朱元璋找到了两全的方法,但这个方案在明武帝朱厚照时期被否决。

朱厚照不仅姓朱,他还属猪,他曾经做过一个梦,梦里他正睡着觉,梁上突然掉下来一个类似猪头的东西,实在是太不吉利。

再加上当时还有藩王叛乱,朱厚照认为这是冥冥之中的暗示,十分后怕,便下令全国禁猪,不许杀猪,吃猪肉,有违反者一律砍头。

自此在明朝,“猪”又成了禁词,百姓们又一次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

生活处处是避讳

因为避讳产生的荒唐事不止这一件,在明朝以前,历代皇帝也有过相似的问题,但比起朱元璋的避讳算不得什么,有些名字更改过后反而更加雅致。

像秦始皇,名嬴政,“政”的音也与许多名字相撞,最常见的莫过于”正月”,为表示帝王威严,秦始皇将正月改为“端月”,意义没有发生变化,改的名字通俗易懂,利于百姓接受。

纵观历史,我们会发现东汉时没有秀才,这并不是因为东汉不注重科考,而是因为光武帝叫刘秀,秀才与其相撞,只得将“秀才”改作“茂才”;户部也是因为一开始犯了太宗李世民的名讳,由民部改来的。

这些名字通俗易懂,并没有因为改名而产生额外的动荡。

除了国讳,在父与子之间、平民与伟人之间同样存在着避讳,这体现着对长者的尊重,是中华礼仪的体现。

作为圣人孔子,众人一般是不敢直接称呼他的本名“孔丘”的。

因为孔子的成就实在太大了,大家对他的尊崇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于是一代代后人都自发的将孔丘读为孔某,并会在丘字上着重画个红圈,以示对孔子的尊重。

除此之外,子孙也不能直接称呼长辈的名字。

比如林黛玉就在读书时刻意设计,她的母亲本名贾敏,如果读书读到“敏”字都会用其他音节代替,写字时也会减少一两个笔画来表达对母亲的尊敬。

这个习俗就与西方不一样。

在西方,为了纪念长辈,他们通常会在孩子的后缀上加上长辈的名字,比如《哈利波特》中哈利的孩子那一长串名字中,就包含了邓布利多和斯内普的名字。

上面的案例还比较正常,还有一些太过于严苛的要求,甚至会毁了别人的一生。

唐代诗鬼李贺,才华卓绝,是难得的浪漫主义诗人,大家都认为此人文采斐然,一定前途无量,但李贺的大好前途却因为避讳毁了。

有看不惯李贺才华的人心怀恶意,到处宣扬李贺的父亲名字李晋肃与“进”同音,为表孝道,李贺不能参加科举,否则就是犯了避讳,不尊重长辈。

这种钻空子的人引来了旁人的大肆批评,当时韩愈很是看好李贺这个鬼才,没想到李贺的前途却因为这些人的斤斤计较毁了,气的韩愈直接破口大骂,抨击这些人为了达成目的不择手段。

结语

避讳作为表达尊敬的一种方式,最开始它的初心确实是好的,但也因为它的存在,徒生了很多麻烦。

当它的弊端已经大于好处时,这种囤于形式的尊敬就很难长久,在新中国成立以后,这个习俗就慢慢消失了。

如今我们更习惯用实际行动来表达对长者、贤者的尊敬,避讳也渐渐成为了历史。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明朝皇帝都姓朱,老百姓要杀猪咋办?朱元璋只改一个字,完美解决

明朝皇帝都姓朱,老百姓想杀猪咋办?朱元璋只改一字,完美解决

0 阅读: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