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从6月份开始,南方的雨就一直下,头顶的天就像破了一个洞一样,怎么也堵不住。
6月中旬,广西桂林接连遭受暴雨的袭击,漓江桂林水位超警戒水位近3米,超过1998年漓江特大洪水的水位,如果不是周边四座水库起了重要作用,桂林的这场洪水不是30年难遇,而是百年难遇。
接着,安徽黄山受强降雨影响发生洪涝灾害,呈坎古镇遭洪水侵袭,浊黄的河水如野马一般在徽州民居河槽中奔腾,元代环秀桥上的亭子被冲毁,完全没了“上游洗菜下游浣洗”的从容。
到了6月底,武汉关水位不到10天上升了5米,三年来首次越过25米,城区部分地区出现内涝。
暴雨加泄洪,钱塘江的水也满了,巍峨的之江大桥桥面紧贴着水面,远远看上去桥面和水面只有一线天了。
钱塘江流域又再次遭遇了特大洪水,上一次还是2020年。
衢州水亭门城墙都倒塌了,流经富阳城的富春江涨水涨到了大堤,部分富阳已经泡水里了。
富春江上多个沙岛上的居民也开始转移,岛上的房屋很快就被漫涨上来的大水淹没,只露出了屋顶。
为了泄洪,新安江水库开闸放水,从单孔到五孔到七孔,再回归五孔。原因是下游已不堪重负。
一时间,清亮的千岛湖水倾斜而出,起初还被网友调侃“每一秒钟放走了几十万瓶的农夫山泉”,后来才开始后怕,这样放下去,下游的杭州城危在旦夕。
好在,懂行的网友在留言里科普:
放100个心,杭州的江堤都是按照风暴潮洪水合一设计的,海塘的标准。发生点内涝还有可能,市区发大洪水不可能的。
再加上面向大海的杭州湾像喇叭口展开,钱塘江上游的水流再多,到这里都会被巨型出水口卸去威力,这就是沿海城市得天独厚的优势所在。
可即便如此,西湖的水还是和湖岸平齐了,湖水涌入岸边的居民区,很多小区只能用高压水枪排水,杭州人很怕大水会再漫金山。
但这种可能性几乎为零。
2024作为厄尔尼诺刚刚退出的年份,却遭遇了极端天气,导致降水的极度不平衡,南涝北旱的情况异常突出。
两广的雨季好不容易过去,副热带高压带又开始北跳,从南方沿海跳转到长江流域,梅雨季节启幕。
但这次的梅雨可不是一般的梅雨,堪称“暴力”。
强劲的冷暖空气团,在湖南到浙江北部上空形成了一条笔直的,窄条的线性区域,成为暴雨雷电、强对流空气的温床。
02
特别是在湖南。
长沙局部地区,一小时雨量就超过了70毫米,达到特大暴雨级别,一小时就下了54个西湖的水,降下了全年5%的雨量。
直接导致对湖南起着重要泄洪作用的洞庭湖上了热搜。
7月5日下午,位于湖南岳阳市华容县境内的洞庭湖团洲垸堤防出现决口,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
要知道洞庭湖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也是长江进入中下游地区的第一个“大水池”。
从地图上看,湖南三面环山,北邻长江,而洞庭湖正好在湘北的“缺口处”,一边将群山间发源的湘江、资水、沅江、澧水悉数揽入怀中,一边又通过松滋、太平、藕池三口(加上1958年封堵的调弦,俗称“四口”)把流入整个湖南的水系分流到长江中,最后由岳阳的城陵矶一同汇入长江。
作为长江流域调蓄能力“最强的湖泊”,每逢汛期,洞庭湖“一吞一吐”的能力,直接关系长江中下游地区亿万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它不仅对于湖南,对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重要都不容忽视。
但这次,本地暴雨加上游洪水,一次又一次考验着洞庭湖的调蓄能力,没想到洞庭湖这次没能抵挡住这涛涛的大洪水,在不堪重负的情况下发生了决堤。
决堤处位于华容县团洲垸,所谓“垸”,就是指被堤坝包围的低洼地带。
当洞庭湖风平浪静的时候,这里水资源丰富,而且富含各种微量元素,居住于此的人们在这里种地打鱼,一副水乡泽国的景象。
但当汛期的时候,这里就危险异常,周围的堤坝如果能抵挡住洪水那还好,如果抵挡不住,有决堤的危险,那在这里生活的人就要抛下所有的一切,立刻撤离。
就像这次一样。
最开始团州垸洞庭湖一线堤防(桩号19+800)处发生管涌,所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如果处理不及时,耽误了最佳巩固堤口的机会,那管涌就会像蚂蚁一样,“啃食”大坝,让大坝一点点空心,直到直接垮掉。
03
好在这次当地的反应还是很及时的,第一时间就开始对决堤口展开了围堵工作。
但一开始围堵的方式却让很多网友诟病。
当时洞庭湖中间可以看到一个小小的漩涡,这是管涌的标志,站在堤坝上的工作人员也发现了,但因为当时漩涡比较小,也看不到明显的漏水,所以没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直到漩涡越来越大,管涌越来越严重,才在现场开始看到抢险救灾的车辆船只。
可没想到的是,紧急调来的两艘抽沙船,对准决堤口,就直接开始喷倒沙石。
看过用沙包构建防线阻挡洪水的,还第一次看到用沙石直接填埋缺口的。
在湍急的洪水中,这样的倾倒方式无疑不是“抱薪救火”吗?
就连小学生都知道,沙袋能堵水,石头能堵水,唯独沙石不能堵水。
反正我们不是专业人士,也却是看不懂当地相关部门是怎么想的,反正就这样错过了最佳时期。
眼看大坝决堤口已有10米左右了,相关部门的人看到这样堵根本就不行,又不知从哪里调来了10多辆大货车,直接冲下去堵决堤口。
特别是车身上红色横幅上的四个大字“以车代仓” ,直接把气氛感拉满,有一种炸碉堡的悲壮。
这不知道这干的是什么事,这代的是什么仓?
连我妈一个60多岁的老人都知道,这车还不如钢板好用。
结果大家也看到了,填堵一时没能起效,当天夜里,决堤口的宽度就延伸至了约100米,大量洞庭湖水涌进团洲垸。
从网传的当地水域卫星影像对比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此次洪水淹没的面积。
很快,当地就调集了县乡村干部700多人,一户一户排查,连夜紧急转移垸内居民至安全区内,或是到县城里的学校进行集中安置。
据媒体报道,截至7月5日23点,已安全转移安置群众5755人,未出现人员伤亡,当时决堤口的宽度已超过了150米。
那真是一个无眠夜。
一边是5000多群众的转移工作,一边是抢险队伍的紧急围堵,加固间堤:
共填装沙石3200袋,加筑堤坝6公里,铺设防水布10.3km。
终于,在水流相对平稳的时候,7月6日15时左右,华容县团洲垸洞庭湖一线堤防溃口处正式开始合龙作业。
据相关专家介绍,堵口作业正在进行,预计工程周期4天左右,预计在7月9日12时前完成封堵。
国家也调派了更多的救援队伍前去支援,尽最大的努力做好围堵和救援工作。
要知道这堤坝一旦决堤,下游很多地方就会变成一片汪洋。
可谁又能想到,这次洞庭湖决堤,看上去是一次天灾,但天灾的背后却是数百年来人为的结果。
要知道洞庭湖可曾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的洞庭湖,一度拥有无边无际的水面,古人那句“八百里洞庭”可不是盖的。
04
作为长江沿岸最为闪耀的三颗明珠之首,洞庭湖的入湖水量曾是鄱阳湖的3倍、太湖的10倍。
可如今的洞庭湖却早就没了当年烟波浩面的身姿,不但蓄水量大为减少,连湖泊本身也同咸海一样萎缩成了三大部分。
从这张图上可以清楚的看到,分为东西南三个洞庭湖。
可谁又能想到,在历史的长河中,这座浩渺大湖却经历了一个“从小变大再变小”的过程:
早在三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洞庭湖地区河网密布,一派平原景观,直到汉晋还是个不起眼的“小湖”;
南朝以后,随着荆江三角洲扩展、古云梦泽萎缩,洞庭湖地区水域扩大,到了清代是现在的两倍不止。
从当时人“八百里洞庭”的描述中,足见洞庭湖当年的辉煌,可最近数百年来,洞庭湖却遭遇了两大难题,使得湖面逐渐缩减,蓄水能力变弱,威风大不如前。
一是从长江上游带来的泥沙。
随着长江流域的不断开发,水土流失越来越严重,上游的泥沙就顺着长江水源源不断地流到了洞庭湖中,使得洞庭湖泥沙淤积严重,湖底不断抬高,直至部分露出水面。
但这也只是很小一个方面。
最重要的原因是沿湖居民日复一日的围湖造田活动。
从古书的相关记载中可以看到,早在明初的时候,由于元末频繁的战乱,洞庭湖周围遗留下了很多无主的荒地,大量的移民就在这断时间开始涌入洞庭湖周边地区定居。
那时就有了“垸”的说法,移民们为了得到更多的耕地,便开始堵塞港汊后,待其淤土稍高,开荒造田,导致洞庭湖周边地区的垸田数量越来越多。
垸田设有水闸,汛期闭闸抗洪,旱期则开门引水。
慢慢的在这里开荒的移民发现,湖田营养物质较多,土地肥力较高,每亩地的粮食出产量比一般的田地都要高,随之带来的是当地粮食出产量直接跃升到可全国前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来这里和湖抢地,筑围垦田,这里也渐渐成了湖南稻米的主要产区。
直到1949年前后,祖国的经济还相对落后,人民的温饱也急需得到解决,湖区周边居民对洞庭湖的围湖造田仍在继续,甚至还出现了 “向湖泊进军、向水面要粮”的口号。
对于解决温饱问题,也的确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但这也是建国之后,最后一次出现垦殖浪潮了。
因为洞庭湖的作用相当重要,经过这么多年的围湖造田,洞庭湖的面积已经开始不断萎缩,魏晋南北朝时期洞庭湖的面积,约有6000平方千米。
到了清代咸同年间,洞庭湖北方的藕池、松滋相继溃口,使得荆江正式形成松滋、太平、藕池、调弦四口南流洞庭湖的格局,洞庭湖的面积曾一度变大。
但这也只是短暂的回光返照,随着垸田的不断增加,到了1978年时,洞庭湖面积已缩减到2691平方公里。
还不到魏晋南北朝的一半,更别说咸同年间的“800里”了,面积也屈居于鄱阳湖之下了。
所以当洞庭湖日益变小后,对洪水的调蓄作用也相应降低。
这次也不是洞庭湖第一次决堤,最近一次是在1998年,造成大量财产损失。
再次印证了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那句话:
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的教训,就是人类没有从历史中吸取任何教训。
这以后国家也是痛定思痛,提出了”三十二字方针“,对洞庭湖进行治理,第一主要任务就是解决退田还湖工作。
可惜,开垦容易还湖难,洞庭湖的治理还任重道远,而长江的水患却刻不容缓。
这次人类的贪念,又被历史好好教训了一次。
原创不易,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你的点赞、转发与留言,是猫叔最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