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起如何评价唐末攻入长安的农民起义军首领黄巢,相信在不同人的口中都会得到十分两极分化的评价。
有的人十分害怕和讨厌黄巢,他们认为“黄巢大军出征不带粮食只带盐,大军开到哪个城市哪个城市就成为了黄巢的口中餐”黄巢简直是一个混世魔头。
但有的人却十分崇拜黄巢,他们认为在唐末政局昏暗、民不聊生的情况下他能振臂一呼号令百万百姓起义为自己谋出路,十分符合传统文化中的那种为国为民的大英雄形象。
为什么黄巢能在史书中的评价如此之坏,以至于大部分人都只能看到他所做的恶呢?这要从他当年揭竿起义,大军开到南方时为中国拔除了一个危害600年的毒瘤开始说起。
黄巢起义的缘由黄巢,出生于唐末,籍贯是山东菏泽曹县人。他出生在当地一个还算生活条件不错的盐商家庭,可以说从小到大是吃穿不愁的。
按理说当时虽然田税繁重、劳役众多,但其实和黄巢并没有什么关系:黄家又不种田,劳役也能交钱所免,他实在没有起义的动机。
黄巢为什么起义,答案在于安史之乱后由于河北的节度使纷纷不向长安缴税和运送粮食,导致唐朝的财政收入大减。
为了恢复财政的收入,当时的财务大臣第五琦颁布了行榷盐法:规定盐商开采出来和收集到的盐每斗只能以十两的价格卖给朝廷。
此法一颁布,当时唐朝从盐税中得到的财政收入甚至到了当时的总收入的一半,因为朝廷的食盐售价是100两每斗。
此法令出台后,虽然庙堂之中从此收入如同滚滚长江东逝水一般不停歇,但老百姓却逐渐根本买不起食盐。
为了表达他们的愤怒,往日熟悉的盐商邻居却变成了他们的仇人,他们把对于食盐暴涨的心头之恶发泄在那些盐商身上。
而盐商其实的收入其实和行榷盐法颁布之前基本上没有区别,这就是黄巢起义的主要原因。落魄的盐商再加上饥饿的邻居,振臂一呼,便集齐百万起义大军。
黄巢起义之初只是觉得朝堂大臣对于他们这些普通百姓欺压太重,纯粹是活不下去了才起兵反抗,并不是想冲入长安代替李唐。
可起义军离开曹县后,之间道路两旁可谓是流民累累,到处都是被苛捐杂税逼迫的背井离乡的农民。
“大王,到长安的路我熟,您就带领我们谋一个出路吧!”黄巢越往西走,就越来越多的声音。
一不做二不休,黄巢当时和另一个著名的起义军将领王仙芝一同联手,攻破洛阳和义军们一起观赏了当年只有李唐宗室才能观赏的菊花。
但只可惜当时的起义军大部分人都只是憎恨欺压他们的乡绅地主,而对远在长安的庙堂之上并没有太多的憎恨。
长安大明宫一封诏安令送来,大部分的起义军首领就选择了接受诏安回到家乡当起了地主,其中就有黄巢最关键的盟友王仙芝。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虽然起义的呼声再大但当时的唐朝还是有相对的镇压实力。再加上大量的义军已经接受了诏安,唐朝更是有足够的精力来对付黄巢。
面对大军压境和起义军内部的冲突,黄巢最终被杀的铩羽而归,只能离开中原,转战南方。
黄巢拔除的毒瘤在当时的华夏,中原是天下最富裕的地方。而南方当时还未完全开发,很多地方都是毒虫烟瘴之地,用人烟稀少来形容完全不为过。
再加上南方普遍几十年也经历不了一次战争,城池里的武备只能勉强的抵御一下山贼来犯,十分的好进攻。
可以说,黄巢表面上离开富裕的中原是坏事,其实从而让他变得如鱼得水。
说起黄巢拔除的毒瘤是什么,这就要从黄巢的大军开到广州城碰到的那些奇怪的人说起。
当年随着广州城门的陷落和守将的投降,出生在山东的黄巢第一次感受到了如此浓郁的岭南风情。
只见当地人不喜欢穿长袍宽袖,却爱穿短衣半截袖半截裤,可真让当时的黄巢看的目不转睛。
可随着大军在城中的深入,黄巢却看到了一些非常奇怪的人:他们普遍不带帽子而用头巾代替,身穿白色长袍却不嫌炎热,高鼻深目同华夏任何地方的长相都不相近。
“大王,这是胡商。”黄巢旁边的向导解释道。从他的口中可以得知,这些胡商来自遥远的红海和沙漠之中,虽然不是华夏儿女却将广州当做自己的家,从此竟然不离开。
他们为了让自己久居于此,甚至花大笔银子来买通当地来给自己造房圈地,甚至形成了他们的专属活动区域,平民百姓一进去就要被马鞭和拳头赶走。
安史之乱前这些人还表面遵守大唐习俗,不敢造次。
可当天子蒙难,大唐衰落后,这些色目人就变得嚣张跋扈起来。不仅霸占城外平民的庄稼地作为自己的马场,甚至还摇身一变当上了州长,直接控制当地的事务。
“大王,这群胡商甚至还说他们从小到大学到的书籍都写到这里是他们的应该有的地盘,要把我们这群异端全部赶走。幸好您来了,要不然这个城池要跟他们姓了!”
在听完向导的介绍后,黄巢知道了他们虽然之前居住在沙漠里很小的绿洲上,但可谓是野心勃勃,据说当年和大汉比肩的罗马都被他们征服占领,可不能小视!
“如果这些人继续在这里生活下去,恐怕几百年后我们华夏儿女还能在这有一块落脚之地吗?”黄巢沉思道。
于是黄巢下了军令:杀包括大食、犹太、波斯等胡商二十余万,并将岭南他们种植的桑树和蝉虫全部销毁,断绝这些外来者的贸易资产。
未能逃脱命运的黄巢话说当年黄巢拿下岭南后确实想过在这里当上一个逍遥自在的大王,长安、曹县那些地方就随他去吧。
可是人生并不由他所愿,在当时黄巢的大动作已经引起了长安所有王侯大臣的关注,已经有千百万大军正在讨伐黄巢的路上。
而当时的岭南却突然爆发了猛烈的瘟疫,大量的百姓和牲畜不免于难。黄巢的义军虽然都体格强健,但也有点支撑不住。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既然你李唐王室把我黄巢逼上绝路,那我黄巢就到长安看看到底是谁命更硬!
长安,作为李唐经营200余年的老巢,并不可能被黄巢轻易的所攻破。
根据《旧唐书》记载,黄巢的义军行进到陈州的时候,当时远有敌军进攻,又无后退之路,被围困了整整一年。当时陈州还闹了饥荒,黄巢的大军没有任何可以吃的东西。
《旧唐书》很抽象的提出来了一个说法:黄巢为了筹集所需的粮食,竟然把当地的民众扔到一个特制的大磨盘里,再用起重机举起巨型锤子,用重力把他们变成军粮。
黄巢兵败身亡的几百年里,当时士绅阶层对于黄巢的主流看法就是“魔头、为了目的不择手段、暴力。”可真实的黄巢是这样的吗?
先说用起重机把平均100多斤的物体锤成肉泥在1000多年前有多么的难以做到,再说《旧唐书》中并没有记载黄巢在“制作”前有过什么处理手段。
没有经过例如清理等处理手段,做成的东西有人能吃得下吗?所以最近几十年里越来越多的评论者开始放弃这个说法,只研究黄巢的其他行为。
为什么《旧唐书》宁愿丧失自己的权威性和真实性也要用一个相当不真实的说法来凸显出黄巢邪恶残暴的一面?
首先《旧唐书》成书于后晋时期,当时的国王石敬瑭命令宰相赵莹所负责编修,本来就带有门阀阶层的视角来编纂。
唐末曾有诗人这样评价黄巢: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当时的门阀贵族都认为黄巢这种乡野农夫泥腿子竟然敢打到他们的王府,没收他们的财产,实在太过于可恨。
所以后晋的门阀和贵族在编写《旧唐书》的时候,夸张了黄巢的残暴和荒淫,就为了让后世的人们对于那些敢于挑战门阀权力的起义军产生极强的厌恶和憎恨之情。
其次黄巢攻入长安,竟然敢把当时的李唐王室全部赶到成都自立大齐政权,这对于那些编写书籍的门阀来说是何等的反贼和叛乱,他们当然打心里仇恨黄巢了。
黄巢最终还是没有成功建立起一个新的时代,最后在狼虎谷被太原博野军所杀,他的所有势力很快也烟灰飞灭。
他虽然有心带领百姓们赶走欺压他们的那些恶人,可在那些贵族门阀的联合绞杀面前他们这群平民根本难以对抗。最终身死国灭,真是时也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