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偶然作六首》,摩诘先生本在山,偶然为客落人间。

靖儿爱诗词 2024-09-23 17:47:17

《淇上即事田园》•王维

屏居淇水上,东野旷无山。

日隐桑柘外,河明闾井间。

牧童望村去,猎犬随人还。

静者亦何事,荆扉乘昼关。

开元十四年(726)春夏之间,王维离济州司仓参军任。727年,在淇上做官(淇水在河南北部,源出林县东南)。由于官职低微,政治失意,诗人滋生了归隐山林的思想。不久,他就弃官在淇上隐居。其中《偶然作六首》(其三)、《淇上即事田园》等诗,描写了他在淇上先官后隐的生活。

《其一》

楚国有狂夫,茫然无心想。

散发不冠带,行歌南陌上。

孔丘与之言,仁义莫能奖。

未尝肯问天,何事须击壤。

复笑采薇人,胡为乃长往。

【赏析】这首诗歌塑造了一位“狂夫”的形象,诗歌三、四两句先从外貌上刻画这位狂夫放荡不羁:不扎头发、不整衣冠。随后六句从精神上刻画这位狂夫:不听孔子劝人出世的勉励,也不追随那些隐逸至死的人,还不效仿先人向苍天、大地叩问的做法。无论从外表上还是精神上,这位狂夫都极其张狂。然而在这种张狂的背后,却透露着一种茫然。孔子、屈原、先代老人、伯夷、叔齐的理念与行为,都没能解开狂夫心中的茫然,都不能让狂夫加以效仿。狂夫心中的症结,他自己也说不明白。这位狂夫从行迹言语上考察,是放荡不羁的,但其内心深处的症结,正在于诗歌起句的“茫然无心想”。

【评】少年得志的王维,还没到而立之年,人生突然慢下来了。此时,他或许更好地理解了阮籍、陶渊明的感受。华美的少年时代离他而去,他迎来了清雅疏旷的中年。此时,他写下的古体诗,已不仅仅是形式上的探索,更成了他与古之君子精神契合的印证。

《其二》

田舍有老翁,垂白衡门里。

有时农事闲,斗酒呼邻里。

喧聒茅檐下,或坐或复起。

短褐不为薄,园葵固足美。

动则长子孙,不曾向城市。

五帝与三王,古来称天子。

干戈将揖让,毕竟何者是。

得意苟为乐,野田安足鄙。

且当放怀去,行行没馀齿。

【赏析】此诗前半部分描写一位田舍老翁随意自在的田园生活:“有时农事闲,斗酒呼邻里。喧聒茅檐下,或坐或复起”,反复描写一种随性而为的简单、单纯的生活;“短褐不为薄,园葵固足美”写出这位老翁随遇而安,无欲无求;“不曾向城市”一语,将诗歌由描写田园老翁的生活,转向老翁对村外世事的理解,也阐述了老翁为什么甘于田园生活。三皇五帝地位至尊,对于他们的历史记载也多是正面的,通过战争获得皇权或者通过禅让获得皇权到底哪个是正义的呢?就有详细历史过程叙述的禅让事件而言,禅让帝位的背后也往往伴随着战争和权力斗争。这位老翁对于政治是非颇多疑惑,也没有多少兴趣参与到斗争中去,而是选择在乡下度日。诗人最后两句道出了自己的意愿:他希望自己能够保持刚强正直的人格,而不是在权力斗争中随波逐流,至于政治生活中的得失,应该“放怀”,看开一点。

【评】这是一首有意学习陶渊明的田园诗。与陶渊明一样,写田园诗的王维,继承了汉魏的风骨。

《其三》

日夕见太行,沉吟未能去。

问君何以然,世网婴我故。

小妹日成长,兄弟未有娶。

家贫禄既薄,储蓄非有素。

几回欲奋飞,踟蹰复相顾。

孙登长啸台,松竹有遗处。

相去讵几许,故人在中路。

爱染日已薄,禅寂日已固。

忽乎吾将行,宁俟岁云暮。

【赏析】诗中“日夕见太行,沉吟未能去”描绘了诗人日夜见到太行山,却沉思犹豫未能离去的情景。“问君何以然,世网婴我故”自问原因,是因为世事的罗网束缚着自己。接下来“小妹日成长,兄弟未有娶。家贫禄既薄,储蓄非有素”几句,具体说明了他的困境:妹妹日渐长大,兄弟们还没有娶妻,家庭贫困且俸禄微薄,没有什么积蓄。“几回欲奋飞,踟蹰复相顾”则表现出他多次想要奋翅高飞,却又犹豫不决、反复回望的矛盾心态。

王维这首诗反映了他在现实生活中的无奈和矛盾。一方面,他渴望摆脱世俗的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另一方面,家庭的责任和生活的压力又使他无法轻易割舍。这种复杂的情感在诗中得到了细腻而真实的展现。

王维早期受到母亲信佛思想的熏陶,其诗作中常蕴含着一定的禅意。在这首诗中,也能隐约感受到他在困境中对内心宁静和解脱的一种渴望。

王维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而又空灵蕴藉,善于通过对自然景观和生活细节的描写,传达出深刻的人生哲理和情感体验。这首诗虽然没有直接表达禅理,但在描述现实困境的同时,也透露出一种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评】出身于文化世族的王维,在诗中努力模仿陶渊明的寒素话语。学陶渊明,仍带出些阮籍的气味。

《其四》

陶潜任天真,其性颇耽酒。

自从弃官来,家贫不能有。

九月九日时,菊花空满手。

中心窃自思,傥有人送否。

白衣携壶觞,果来遗老叟。

且喜得斟酌,安问升与斗。

奋衣野田中,今日嗟无负。

兀傲迷东西,蓑笠不能守。

倾倒强行行,酣歌归五柳。

生事不曾问,肯愧家中妇。

【赏析】东晋隐士陶潜(字渊明)性情高洁傲岸,喜欢饮酒,曾创作《饮酒二十首》以述怀。诗中的陶潜已是弃官后的中年人,家境贫寒,九月九日重阳节,没有好酒。正逢友人馈赠佳酿,一高兴也不知道喝了多少,喝得东倒西歪。诗歌描写饮酒的场景写得潇洒:“且喜得斟酌,安问升与斗”“兀傲迷东西,蓑笠不能守”,但潇洒中又透露着一丝苦闷,隐士又不愿意深谈这种苦闷,只是说因为家计艰难有些愧对妻子。诗中沉溺于酣歌饮酒的老叟是自来如此吗?陶潜少年时已精通六经,“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与诗人王维一样,都是学识渊博的才子。陶渊明辞去县令小官之后多年,仍然不时有达官贵人前来拜访,有行为比较方正的,比如诗中提到的“白衣携壶觞”之江州刺吏王弘,陶渊明欣然饮其酒;有当朝权贵檀道济想拉拢结交陶渊明,陶渊明坚决不收他送的酒肉,陶渊明坚定地隐居于田园,而没有施展自己的才华,主要是因为当时正值东晋末年的乱世,朝堂风云诡谲,正直的人想要自保都很艰难。王维吟咏陶渊明,对陶渊明之际遇心有戚戚。子曰“邦有道则仕,无道则隐”。像陶渊明、王维这样有才学的人选择隐居或者考虑隐居,是非常值得当政者反思的。但可惜的是,无道之君,往往看不见问题,更不会反思自身的无道。

【评】疏朗的语调,脱离了阮籍式的深沉,显得更现实。上承陶渊明,下启苏轼。王维的近体诗更受后人重视,事实上,他对古体诗的发展也做出了很大贡献。

《其五》

赵女弹箜篌,复能邯郸舞。

夫婿轻薄儿,斗鸡事齐主。

黄金买歌笑,用钱不复数。

许史相经过,高门盈四牡。

客舍有儒生,昂藏出邹鲁。

读书三十年,腰间无尺组。

被服圣人教,一生自穷苦。

【赏析】这首诗主要通过对比两种不同的人物形象,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儒生命运的同情。

诗的前半部分描绘了赵女及其夫婿的奢华生活。赵女能弹箜篌,善跳邯郸舞,其夫婿是个轻薄之徒,靠斗鸡取悦齐王,挥金如土,买歌买笑。这种奢靡放纵的生活与后面儒生的贫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后半部分刻画了儒生的形象。这位来自邹鲁之地的儒生,勤奋读书三十年,却腰下无官印绶带。他遵循圣人的教诲,却一生穷苦。

王维通过这种强烈的对比,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世风的败坏。一方面是不学无术、轻薄放纵之人尽享荣华富贵;另一方面是饱读诗书、遵循正道之人却贫困潦倒。

整首诗语言质朴,情感深沉,反映了王维对社会现象的敏锐观察和对儒生不幸命运的深切同情,同时也流露出他对当时社会价值取向的质疑和批判。

【评】学习《古诗十九首》和左思咏史诗,批判都市的浮华,而其站在儒家、士族一边的立场更为明显。

《其六》

老来懒赋诗,惟有老相随。

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

不能舍余习,偶被世人知。

名字本皆是,此心还不知。

【赏析】这首诗可以视为王维对自己一生的回顾与总结。

王维在诗中对自身的才华,往往以“无才”“无长策”来评估,很少见有其自诩时。而此处之“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二句,看来也不是自诩,玩其诗意,则是一种自责自惭的意思。

此诗所要表现的是,诗人的一种大彻大悟、无悲无喜的淡泊之心。诗一上来就写“老”态与“懒”意,写其对人世愈发地淡漠,懒到了什么都不想做也什么都不想要的地步,不仅诗懒得写了,书画也懒得作了(只是“余习”未舍耳),懒得什么浮名也全不要了,彻底放下。诗中“惟有”二字,从字面看有“无可奈何”“别无选择”的意思,其实,这是诗人没有选择的选择,也强调了这种“惟有”的选择。

王维的书画还真不是一般般的水平,其绘画创水墨渲澹法,笔墨清新,格调高雅,意境深远,被后人尊为南宗画派之祖。王维在诗中似乎也意识到了这一点,而有“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之句。即诗人自认为,他前生前世就是诗人就是画家。而“不能舍余习”,则似乎让诗人深感有违经义之嫌。“名字本皆是,此心还不知”,即是说既然已以“维摩诘”为名了,真不该还这么做的,虽然不是刻意为之,虽然不是执意追求。故而,“宿世”二句不是炫耀,而是开脱,为自己因“余习”不舍而有偶作书画之本能流露,以至于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而获得了些许浮名,为此而深感不安,而不为自己所自许。

【评】此诗以极其平淡的语调,表现出诗人对人生、对生活、对生命的理解与感悟,虽然诗人对衰老能够坦然面对,对名利也能够淡然处之,但是,其中还是能够读出一种隐隐的无奈,深存其间的是一种出世入世的内心矛盾。

总之,王维的这组诗风格多样,有的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对世事的淡泊,有的透露出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慨,有的描绘了不同人物的生活状态和遭遇。例如,“田舍有老翁”一首,描述了田舍老翁的悠闲生活,体现出他对田园之乐的享受和对世俗的超脱;“陶潜任天真”一首,则写出了陶渊明的率真和贫困中的自在;“老来懒赋诗”一首,王维自称是前世的诗人、今生的画师,表现了他对自己诗画才能的认知以及对人生的领悟。

伟大灵魂的炼成,除了原有生命质地所决定,还需要付出许多后天的代价,通常不外乎两条途径:一是个人的勇敢投入,二是与厄运不期而遇。而王维则是回避的,这是个人才华与资质所不能补救的,同时又是一个相互关联的结果。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