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后在职大专女干部拟提拔,引发的思考

英锐看文化 2024-11-11 14:21:08
一、事件聚焦

(一)公示引关注

11 月 4 日,江西吉安市万安县委组织部发布干部任前公示,其中三名 “95 后” 女干部邱玉莹、邱招连、刘冬平拟提名乡镇人大副职人选。她们均为在职大专学历,目前在基层便民服务中心任职。这一公示迅速引发广泛关注。在当今社会,学历往往被视为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一般来说,公务员考试的报考标准通常要求年龄在 18 周岁以上、35 周岁以下,学历为大学专科及以上文化程度。而这三名女干部最大的出生于 1997 年,最小的出生于 1999 年,且均为在职大专学历,这与大众普遍认知的干部选拔标准有所不同,自然引起了人们的格外关注。

(二)争议声四起

公众对这三名女干部的年龄小、工作年限及学历提出了质疑。有人认为,在本科生满天飞、硕士博士都难找工作的时代,二十岁左右的在职大专学历者却能被提名为乡镇人大副职,这似乎有些不合常理。这种质疑也引发了对干部选拔公平性的讨论。干部选拔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尤其是涉及编制、提拔等事项,程序上的公正如何保障更是备受瞩目。在这个人人都有摄像头的网络时代,任何一次干部选拔都可能被置于放大镜下审视。此次三名 “95 后” 女干部的提名,让人们更加关注干部选拔的标准和程序是否透明、公正、合理。对于年龄和学历与社会整体观感存在明显反差的情况,公众自然希望能有更多的解释说明,以消除疑虑,确保干部选拔的公信力。

二、官方回应

(一)选拔背景阐述

为了落实关心关爱基层要求、激励基层干部担当作为,2024 年 8 月,吉安市统一组织开展了从乡镇(场、街道)事业编制人员、村(社区)党组织书记、选调生、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员中选拔乡镇(街道)机关领导干部工作。此次选拔旨在为基层注入新的活力,鼓励更多优秀人才扎根基层,为乡村振兴和基层治理贡献力量。

(二)符合选拔条件

邱玉莹、邱招连、刘冬平三名女干部为万安县面向农村户籍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的乡镇事业编制人员。她们第一学历为全日制中专,工作后通过继续教育获得在职大专学历。目前,她们在乡镇工作已超过五年,完全符合此次选拔条件。此次选拔经过了严格的程序,包括笔试、面试、考察等环节。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执行,确保选拔的公平、公正、公开。经县委常委会研究,这三名同志被确定为拟任人选。

定向培养是一种针对特定地区和特定人群的培养方式,旨在为基层培养实用型人才。这三名女干部在中专毕业后,就分配到乡镇工作,在基层的工作中,她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也通过继续教育提升了自己的学历水平。她们在工作中展现出了吃苦耐劳、勇于担当、善于解决问题的品质,这些品质也是她们能够在众多候选人中脱颖而出的重要原因。

在干部选拔过程中,学历并不是唯一的衡量标准。基层工作更需要那些能够深入群众、了解基层实际情况、善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干部。这三名女干部在乡镇工作的五年中,积极参与各项工作,为当地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她们的工作成绩得到了当地群众和领导的认可,这也是她们能够被提名乡镇人大副职人选的重要依据。

三、深度剖析

(一)定向培养合理性

在当下考编竞争激烈的环境中,“三定向” 模式的合理性确实容易引发质疑。一方面,在大众的认知中,考编通常是面向更广泛的人群,且对学历要求较高。而 “三定向” 模式主要针对农村户籍定向招生、培养和就业,面向中专生群体,这与传统的考编模式形成了较大反差。从数据来看,近年来,考编的竞争愈发激烈,一些热门岗位的报考比例甚至高达几百比一。在这样的背景下,“三定向” 模式的存在,让人不禁思考其合理性。然而,“三定向” 模式也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它主要用于培养特定领域的人才,特别针对农村和边远地区的需求。这些地区往往面临人才短缺的问题,通过 “三定向” 模式,可以为当地培养一批熟悉本土情况、愿意扎根基层的人才。例如,在一些偏远的农村地区,教育、医疗等领域的专业人才极度匮乏,“三定向” 培养的师范生、医学生等可以为当地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但公众对此模式的知情度不足也是一个现实问题。很多人对 “三定向” 模式并不了解,这就容易导致猜测和质疑。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对 “三定向” 模式的宣传和解释,提高公众的知情度,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一模式的目的和意义。

(二)程序公正与公开

虽然选拔程序符合要求,但公众对具体细节如考试得分、个人工作成就等公开度有着更高的期待。在涉及编制、提拔等事项中,程序的公正一直是备受关注的焦点。从此次事件可以看出,尽管相关工作人员表示选拔过程经过了笔试、面试、考察等一系列严格程序,但由于缺乏具体的细节公开,公众的疑虑并未完全消除。例如,如果能够公开考试的得分情况,公众可以更直观地了解候选人的表现,从而判断选拔的公正性。个人工作成就的公开也同样重要。这三名女干部在乡镇工作超过五年,她们在工作中具体做出了哪些成绩?是否真正具备担任乡镇人大副职的能力?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公开个人工作成就来解答。只有做到更加细化的公开,才能大大减少社会的质疑声。同时,公开透明也是干部选拔的应有之义。公示的目的就是为了接受社会的监督,只有让公众充分了解选拔的全过程和具体细节,才能赢得公信、消弭争议。

四、思考与展望

(一)以公开换公信

干部选拔工作关乎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关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在符合程序的基础上,应进一步加大公开力度,以更多的公开信息赢得公信,消除争议。正如这次三名 “95 后” 女干部的提名事件,虽然当地回应称选拔程序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执行,但公众仍希望看到更多具体的细节。例如,可以公开选拔过程中的评委组成、评分标准、考察内容等,让公众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选拔的公正性和科学性。同时,对于干部的个人信息和工作表现也可以适当公开,如工作业绩、获得的荣誉、群众评价等,让公众能够更好地判断干部的能力和素质。据统计,在一些地方实行干部选拔公开制度后,公众对干部选拔工作的满意度明显提高,质疑声也大大减少。

(二)干部年轻化与人才选拔标准的平衡

干部年轻化是当前的一个趋势,年轻干部具有创新思维、活力充沛等优势,但在选拔年轻干部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人才选拔的其他标准。年龄不应该成为唯一的衡量因素,而应该综合考虑能力、经验、品德等多方面因素。一方面,年轻干部需要更多的机会和平台来锻炼和成长,通过实践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另一方面,对于经验丰富的干部也应该给予充分的重视和发挥空间,他们的经验和智慧对于解决复杂问题、推动工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在一些重大项目的决策和实施过程中,经验丰富的干部可以凭借自己的阅历和判断力为项目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同时,在干部选拔过程中,还应该注重品德的考察,选拔出德才兼备的干部,为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总之,干部选拔工作需要在符合程序的基础上,不断加大公开力度,以赢得公信、消除争议。同时,要注重干部年轻化与人才选拔标准的平衡,选拔出真正优秀的干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0 阅读: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