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天下三分,魏、蜀、吴三个国家最强大的无疑是雄踞中原一带的魏国,可以说三分天下有其二,让魏国拥有对蜀汉和东吴的绝对的兵力优势。但是在整个三国期间,不仅对东吴发动的战争少之又少,对他主要的对手蜀汉更是主要以防守为主,无论是诸葛亮主政时期还是姜维主政时期,在大多数情况下竟然是实力弱小的蜀汉主动发起攻击,双方的战略态势竟然与自身的国家实力相反,看上去是一件非常匪夷所思的事。
那么,这是为什么呢?其实,造成这种攻守异形的情况,主要的问题是出在了实力强大的魏国身上。魏国虽然看上去实力强大,实际上并不名副其实。因为,魏国自从建立之后,政权总体上处在一种比较摇摆的状态,让魏国难以安定下来集中力量去执行统一天下的大战略。例如,虽说名义上曹魏占据着整个北方地区,但是在曹丕刚刚继位的时候,青州、徐州一带只是名义上属于曹魏,实际上当地处于割据状态。所以,在曹操去世后在洛阳的青州、徐州兵就发生了骚乱,直接威胁到了曹魏的政权稳固。青州地区曾经是曹操起家的重要基本盘,曹操在的时候这些人听话,曹操不在了他们就开始打算单干。由于曹丕刚刚继位,地位还不稳固,只能以安抚为主,并且逐步采取措施剥夺当地军阀的兵权。一直到公元225年才彻底解决了青州徐州一带的割据问题。不过,天不假年,公元226年6月曹丕去世。这就坏了。好不容易稳定的局势,因为他的去世再一次摇摇欲坠。曹丕的长子继位,为明帝曹叡。此时,他虚岁只有23岁,刚刚过弱冠之年。
如果说曹丕继位之后,曹魏政权中有些人不服他,但是毕竟曹丕深得曹操的调教,并且经历了多年的历练。所以,还能够驾驭手下的这帮骄兵悍将,有一些人不服气毕竟只占其中一小部分。而且,东吴和蜀汉都不敢轻举妄动。可是,年轻的魏明帝登上皇位之后却经历了内忧外患。刚刚继位,东吴就出兵进犯江夏、襄阳等地。第2年正月,西平郡又发动叛乱。年底,新城太守孟达也发动了叛乱。与此同时,诸葛亮发动第一次北伐战争。
所以,曹叡不得不重用司马懿,为未来司马氏夺取曹魏政权埋下了伏笔。如果曹叡多当几年皇上也就罢了,有足够的时间培养出一个出色的继承人。可是12年之后曹叡去世,不得不托孤于司马懿。如果说司马懿在曹操手底下谨小慎微,对曹丕的知遇之恩让他忠心耿耿,曹叡出色的水平使他不敢轻举妄动,那么年幼的曹芳将会成为他手中另一个汉献帝。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兵变,开始大权独揽。但是,曹氏家族经营多年怎么可能束手就擒,一定会疯狂反扑。这个时候,曹氏家族和司马家族之争又成为曹魏政权的主流,除非有一方在这场争斗中失败,否则他们哪有足够的力量对外发动统一战争呢。所以,一直到公元260年,司马懿的儿子司马昭彻底打败曹氏家族,控制了整个曹魏政权,才有能力着手统一天下。于是,两年之后灭掉蜀汉,4年之后灭掉东吴。可见,曹魏政权之所以在大多数时间里面对东吴和蜀汉采取防守的战略,是因为内部一直没有完全整合,所以无法集中力量南下。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蜀汉和东吴多次发兵北伐。其实,蜀汉和东吴发兵北伐虽说原因很多,但是一个不能忽视的原因是,通过北伐加重曹魏政权内部的不稳定。只有这样,才能尽可能拖延曹魏南下灭蜀和灭吴的时间。当然,对于蜀汉来说还有另一层深刻的意义,那就是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
从刘备开始,蜀汉政权就有统一天下匡扶汉室的理想,这个理想在刘备和诸葛亮的努力下传承了下来,并且被姜维所接受。于是,只要有机会,蜀汉就会积极北上,希望曹魏重新统一天下,建立大汉王朝3.0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