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防战略评估:若与中国开战,美军28天后将到头

波三的日记 2025-01-15 15:26:31

这不是某部电影的名字,而是美国军方对自己在可能与中国爆发冲突时所能坚持的极限判断。这个令人意外的结论,底美国国防战略委员会发布的一份114页报告。这份报告不留情面地指出,美国的军事力量已经过时,尤其在面对中国和俄罗斯时,其劣势显而易见。如果一场战争真的打响,美国可能在不到一个月内因为弹药耗尽而被迫退出战场。

对于这样一个“老牌军事强国”,为什么会陷入这样的境地?

美国的军事挑战并不局限于某一个方向。中国、俄罗斯,还有中东地区的武装力量,都让美国感受到压力。尤其是中国的崛起,成为了美国最棘手的难题。报告直接指出,中国的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已经远远超出其他国家。

但真正让人震惊的是,美国居然预测自己会在短短28天内输掉一场可能与中国爆发的冲突。这个结论显得很离谱,毕竟在人们的传统印象中,美军一直是“无敌”的存在。为什么短短一个月,就能让美国败北?原因很简单:弹药储备不足。

俄乌冲突期间,美国对乌克兰的大量军援已经暴露了这个问题。以155毫米榴弹炮弹为例,这种在现代战场上不可或缺的武器弹药,因为供给不足,美国甚至一度不得不向乌克兰提供备受争议的集束弹药来“救急”。更糟糕的是,即便美军加紧扩产,美国的月产能也只达到3.6万发,连乌克兰一半的需求都满足不了。可以说,这个问题让美军在任何一场高强度战争中都难以持久。

问题不仅仅是弹药储备不足,美国的军工生产能力也让人担忧。报告揭示,美国的工业基础长期遭到“去工业化”的侵蚀,军工体系已经难以支撑现代战争的需求。以造船业为例,美国每年军舰和民船的总下水吨位加起来不足100万吨,而中国同一时期的下水吨位高达4000万吨。换句话说,美国的军舰一旦损失,可能很难补充,而中国却能持续制造大量的新型舰艇。

这也难怪,美军自己都在报告中承认,他们的国防体系已经不再适应当下的挑战。

面对这样的困局,美国提出了两个解决方向。首先是提升军工生产能力,其次是推动与盟友之间的“军事一体化”。但这两条路都充满了困难。

提升军工生产能力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并不容易。美国的工业基础已经被“去工业化”削弱了几十年,很多生产线不是关闭了,就是外包到国外。现在要想重建这些能力,不仅需要巨额投资,还需要大量的时间和技术积累。例如,155毫米榴弹炮弹的产能从俄乌冲突爆发到2024年9月,才从每月2万发提升到3.6万发。这样的速度,显然跟不上现代战争的需求。

至于“军事一体化”,也就是拉着盟友一起上阵,乍一看是个聪明的办法。毕竟,美国的盟友数量众多,如果能把这些国家的军工生产能力和军事力量捆绑起来,对付中国或者俄罗斯似乎更有把握。但是,这一策略的实际效果却并不乐观。

首先,中国的军事实力摆在那里,连美国自己都不敢轻易动手,其他国家就更不可能贸然参战。毕竟谁都知道,和中国对抗意味着巨大的风险和代价。而更关键的是,中国在全球经济体系中的地位让很多国家不敢轻举妄动。

比如,法国作为高度依赖核能的国家,其铀矿供应就受制于中国的地理位置。尼日尔政变后,法国打算从外蒙古进口铀矿来填补缺口,而这些铀矿必须经过中国的领土才能运送到法国。类似的经济依赖关系还有很多,欧洲国家在能源、贸易等方面也离不开中国。这些现实问题让美国的盟友在中美博弈中显得犹豫不决。

不仅如此,即便美国的盟友愿意站队,也面临自身能力的限制。以乌克兰为例,每月消耗6~9万枚炮弹的乌军,靠美国和欧洲国家的支持才勉强撑住战场。而如果换成与中国的冲突,这样的支持规模恐怕还远远不够。更别提中国本身的军工生产能力已经大大超过了这些国家的总和。

实际上,这份报告不仅是一份对美国军事现状的诊断书,更是一种无奈的求助信号。报告中多次强调,美国需要做出改变,否则在未来的全球竞争中将彻底失去优势。但问题在于,改变从来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弹药的扩产、军舰的建造,这些都需要时间和资源。而美国当前的工业体系,远远不足以支撑这些需求。更重要的是,美国的全球霸主地位早已不再像冷战时期那样稳固。随着中国的崛起,美国不仅要面对军事上的竞争,还要在经济、外交等多个领域承受压力。

0 阅读: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