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一生犯的错,如果没有这8个错误,他早已统一三国

文文谈历史 2023-03-02 01:30:02

公元220年正月,洛阳城内气氛肃杀哀伤。

一位病入膏肓的老人,正躺在床榻上,有条不紊地安排着后事:

“天下还没有安定,我死之后,葬礼一切从简,不要放金玉珍宝,所有将领官吏各司其职,不得擅自离开。”

这个老人就是曹魏帝国的开拓者,曹操。

【弥留之际的曹操】

弥留之际,曹操仍然惦记着丧事简办,尽可能减少对国家、臣民的影响,多蓄积国力好让后人早日安定天下。

然而,曹操至死也想不到,他一手缔造的曹魏帝国仅仅存续了46载,便被司马家篡夺了政权,不仅没有完成统一大业,自己也成为千年反派。

这种结局,其实和曹操本人有很大关系,他一生中犯了8个错误,恰恰是这8个错误,为他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1、误杀吕伯奢,给自己留下千古骂名

公元189年,汉灵帝殡天,西凉董卓把持了朝政,还擅行废立之事。

见董卓倒行逆施,曹操赶紧找了个机会,偷偷逃出洛阳。

董卓一开始很信曹操,却发现他居然背叛自己跑了,一怒之下向周边州郡发了通缉令,还开出了高额悬赏。

离开洛阳后,曹操一路东行,路过父亲故友吕伯奢家时,吕伯奢很高兴地留宿他,甚至出去打酒,准备设宴款待。

然而吕伯奢久去未归,恰好此时,曹操又听到屋外传来金石之声,误以为吕家的人要加害他。

于是,曹操提剑而起,一连杀了七八个人,最后才发现人家只是想杀猪招待自己。

这才明白误杀了人,没办法,他只好连夜逃跑,结果出门没多久,刚好遇上返程的吕伯奢,曹操怕事情暴露,干脆趁吕伯奢不注意也把他杀了。

【曹操借宿吕伯奢家】

正常人犯下大错,本应该悔恨不已,但没想到曹操却说:“宁我负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曹操说的这句话,是他心里的真实想法,但是这句话却给他带来了大麻烦。

如果他什么都不说,后人还能为他辩解,毕竟逃亡路上一时紧张、多疑,误杀了人也算事出有因。

但这句话一说出口,完了,在世人眼里,他就是一个精致利己、不择手段,毫无道德负担的人。

仅因为一句话,曹操把自己钉在了耻辱柱上,此后千百年,他都是恶名昭著的反派。

【宁我负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2、擅杀边让,与士人离心埋下亡国隐患

如果说误杀吕伯奢,在当时的影响还不是特别大,那么接下来的一件事,就给曹魏政权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

公元192年,曹操入主兖州,有了自己的第一块地盘,还组编了数万精锐部队,正是人生得意的时候。

可没想到,在兖州却有一个人处处给曹操不痛快,这个人名叫边让。

边让学识广博,声望隆重,是兖州士族名门的代表,跟孔融、蔡邕这些大儒是同级别人物。

作为名门士族,边让分外看不起曹操这种寒门出身、祖上又是宦官的军头,因此在公开场合,多次嘲讽和挖苦曹操。

曹操火气大冒,找了个罪名就把边让杀了,还把他一家老小三百多口人全部杀害。

这个举动顿时让兖州士族恐慌不已,就连曹操的发小张邈也对他非常不满。

当时曹操正在攻打徐州,所过之处杀戮甚重,这让兖州士人对他更加离心离德。于是趁着曹军主力不在,州中兵力空虚之际,兖州士族集体反叛,把吕布迎接进了兖州。

【兖州反叛的主要人物——陈宫】

正在前线的曹操听闻老巢被抄,赶紧班师回援。最危急的时候,只剩东阿、范县、甄城三个县没有沦陷,当时又恰逢蝗灾,粮食不足,曹操差点全军覆没。所幸接下来一年,曹操稳扎稳打,终于转危为安,把吕布赶出了兖州。

然而,诛杀名士边让带来的恶劣影响,却是持续而长久的。

曹操站在了名门士族的对面,在位期间多次出现叛乱事件。

只能依靠寒门士人、曹家本族来维护统治,直到曹丕登基后颁布了九品中正制,和士族阶层达成了妥协合作,统治基础才稍加稳固。

但是没几年,随着曹家本族人才凋零,士族阶层很快又投靠了司马家,反倒成了曹魏帝国的催命符。

倘若没有诛杀边让,曹操和士族阶层的关系更加缓和,或许魏国的结局也会不一样。

【兖州丢失差点让曹军无家可归】

3、屠戮徐州,丢失民心致使徐州反复易手

千百年来,人们最诟病曹操的一个毛病莫过于残暴不仁、杀戮过重。

公元193年,听闻父亲在徐州境内被害,曹操悲愤之下,起兵东征徐州。

为了泄愤,曹操放任军队劫掠杀戮百姓,在史书中留下了“所过多所残戮”“泗水为之不流”的记载,仅仅几个字,就可以看到其中的惨状。

而且,这种事情发生了多次,曹操两次征讨陶谦、一次攻打吕布,都在徐州进行了毫无人性的杀戮和掠夺。

带来的恶果也非常明显,徐州百姓对曹操厌恶至极,千方百计支持刘备。

【曹操为父报仇征伐徐州】

第一次是陶谦让徐州,刘备顺顺利利接收了徐州,这个过程基本没有波折,还获得了徐州豪富糜竺的支持。

第二次更显离谱,徐州已经是曹魏所辖领土,结果刘备一逃到徐州,很快又获得当地人响应,占据了徐州各州郡。

如果不是此时的刘备力量太弱小,曹操收复徐州还得多费一番功夫。

另外一个恶果,便是当地大量士大夫南渡,有名的包括张昭、诸葛瑾、步骘、张纮、严畯等,这些人后来都成为了东吴朝堂上举足轻重的人物。

而最著名的就是诸葛亮了,曹军的暴虐行径给年幼的诸葛亮留下了恶劣的印象,他成年后出山辅佐刘备,其实是一个必然选择。

【诸葛亮出山后选择辅佐刘备】

人心,一旦被破坏,就很难再修复了。

人才,你不去争取,就会跑到敌人那里。

为泄私愤而行一时短视之举,这个恶果实在得不偿失。

4、贪恋美色引发宛城大败,痛失嫡子爱将

在曹操的征战生涯中,有过数次战败经历,唯独在宛城的失败,让他临死前仍在后悔。

公元197年,为了解决后方隐患,曹操率军讨伐南阳张绣。

张绣实力低微,于是选择了投降,这本来是一件好事,双方都不用厮杀了,皆大欢喜。

然而,曹操很快就开始飘了,他在城中遇到一个长得很漂亮的寡妇,瞬间迷得走不动道,没经过人家同意,便强纳对方为妾。

坏就坏在这,这个寡妇是张绣的婶婶,也就是他叔叔张济的遗孀,曹操的行为等于是上门打脸。

【张绣婶娘——邹氏】

这让张绣哪能忍气吞声,于是决定反水,趁着曹军防备松懈之际,突然发起了进攻。

曹军瞬间陷入崩溃,失去了有效指挥,曹操自己受了伤,战马也被射杀。

危急关头,亲卫统领典韦带了十多个士卒堵截敌军,长子曹昂则让他骑上了自己的马。

曹操很幸运地逃了出来,然而嫡子爱将却都战殁于乱军之中,军队也损失惨重。

尤其是嫡长子的死亡,史载曹昂“聪明而性情刚胆”,很受曹操及军中将士喜爱,如果他没有死,那将是曹魏政权的第一序位继承人,也就不会有后面曹丕曹植争权之事。

此外,长子的死亡还导致正室丁夫人与曹操决裂,曹操临终之际,还叹息说:“我这一生没什么后悔的,唯独对子脩(曹昂的字),倘若他向我问起他的母亲,我该怎么办呢?“

因一时色欲熏心而招来惨败,曹操的这个过错,代价实在太大了。

【猛将典韦为救曹操而死】

5、一时大意放跑刘备,间接塑造一生强敌

毫无疑问,刘备是曹操的一生之敌,但是对于这个对手,曹操明明有机会将其摁灭在起步阶段,却偏偏给了刘备壮大的机会。

公元198年,曹操征服徐州,将刘备三兄弟带到许昌。

在许昌之时,刘备天天宅在家里种菜,一副淡泊明志的样子,实际上是韬光养晦。

曹操已经看出刘备是个心怀大志的人,更是在一次宴会中吹捧刘备,说只有刘备和他曹操算得上是英雄,其它人都是猪狗。

【曹操与刘备“煮酒论英雄”】

手下程昱也劝曹操杀了刘备,认为刘备是个祸患,但是曹操却认为当时正是招贤纳士的时候,杀了他影响自己名声。

其实,如果能把刘备始终软禁起来,也是个办法。

但是曹操显然疏忽大意了,仅仅第二年便派刘备领兵去徐州阻截袁术,让刘备重新获得了自由。

刘备到了徐州后,果然立马反叛。

曹操这才后悔不及,赶紧出兵攻打刘备,并俘虏了关羽。

对待关羽,曹操又犯了爱惜人才的毛病。

他对关羽礼遇有加,封关羽为侯,赐给他美女、金钱、名马,然而关羽却不为所动,执意要去投奔刘备。

【关羽挂印封金离开曹营】

曹操不忍心加害,生生放跑了关羽。

重视人才是曹操身上最大的人格魅力之一,但他绝对也想不到,自己一时心软、大意,会塑造出此后人生中最强劲的对手,间接导致后来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

6、志得意满招来赤壁大败,丢失统一天下的良机

公元208年,北方基本平定,曹操自任为丞相,势力达到天下最强。

放眼望去,只剩刘表、孙权、刘璋等寥寥数人还在,天下好似再没有什么强健对手了,一时间曹操很是志得意满。

八月,刘表突然病死,荆州陷入混乱,曹操抓住这个时机,起兵南下争夺荆州。

九月,曹军进抵新野,荆州各地不战而降,曹操还率军追上刘备一战破其大军,一时之间更是气焰嚣张。

【曹军在长坂坡击破刘备军】

于是曹操决定继续领兵南下,企图一战击败东吴,统一天下。

但实际上,此时曹军已经是强弩之末。从官渡之战开始,曹军无一年不战,早已经久战疲惫,而刚收降的荆州军也士气低落,疏于训练。

谋士贾诩劝曹操见好就好、休养生息,但曹操认为时机已到,应该一鼓作气打败东吴。

眼看曹军来势汹汹,孙权也不甘心束手就擒,选择了和刘备联手,他派周瑜带领三万水军沿江而上,在赤壁和曹军对阵。

两军对垒之后,曹军水战劣势,为了减轻风浪影响,曹操下令把战船连接起来,铺上木板形成水上陆地。

随后又收到东吴黄盖要来投降的消息,曹操大喜过望、未加防备,被黄盖率火船偷袭,曹军水陆营地燃起冲天大火,孙刘联军趁机进攻。

【赤壁之战——火烧连营】

赤壁之战以曹操的惨败告终,曹军元气大伤,此后短时间内再无力南下,而孙权趁机巩固了统治,刘备则抓住机会攻取了西川,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

如果曹操没有骄傲自大,而是稳扎稳打、见好就收,哪里会给刘备、孙权割据一方的机会呢?

7、错留司马懿,留下祸根致使国家被篡夺

在司马家窃取政权、化家为国的任务中,首要人物就是司马懿。

曹操老年之际,为了筛选接班人,长期对曹丕、曹植两个儿子进行了细致的考察。

司马懿选择了曹丕一方,为曹丕屡献奇策,帮他赢得了继承权,曹丕因此对他非常信重。

【曹丕——获得继承权后登基建立魏国】

然而曹操却对司马懿讳莫如深,他早就听闻了司马懿的才气,多次派人去请他出府做官,但都被拒绝。

是司马懿淡泊名利、不想做官吗?当然不是。

司马家是名门士族,而曹操在世时身边的主要支持者都是寒门士族、本家族人,司马懿即使出山辅佐曹操,也不会是曹操身边的核心臣子,他避世隐居更多是为了待价而沽。

事实也的确如此,直到后来曹丕继位,司马懿凭借拥立之功走进了朝堂重心。

在此过程中,曹操逐渐发现司马懿城府颇深、暗藏野心。

但是,由于曹丕的周旋,曹操也很难找到借口除掉他,只好叮嘱曹丕:“司马懿不是个甘为人下的臣子,以后必定会干预国家继承大事。”

他以为儿子曹丕会听从自己的叮嘱,却没想到曹丕表面遵从,实际上却对司马懿没有太多的防备之心,临到自己病重时,还传命司马懿做辅弼大臣。

【司马懿隐忍半生夺得大权】

这就给了司马懿暗中发展实力,蚕食曹魏政权的机会,终于等到曹魏第三代君主曹睿也去世后,司马家终于窃取到了国家权力。

所以说,如果曹操去世前不轻信儿子的话,而是执意除掉司马懿,或许曹魏最终的结局也不会是被司马家篡权了。

8、忽视人才培养,国家缺乏独当一面之帅才

作为汉末三国当之无愧的顶级军事家,每次大战,曹操都亲自带兵出征。

这让他牢牢掌握住了兵权,并且通过战场上的胜利,获得了至高无上的威望和权力。

但是,有利便有弊。

每战必临也让整个曹魏,除了曹操之外,再没有培养出一个合格的、出色的统帅。

【曹操率军出征】

虽说开国君主都是马上打天下,但是一个合格的君主,除了自己能征善战之外,也还需要有其它将帅帮助开辟第二战场。

比如西汉时,刘邦亲自在前线和项羽对阵,另一方面却有韩信统兵攻取韩、魏、赵、燕、齐等地;东汉时刘秀自己是出色的军事家,但他手下还有马援、岑彭、冯异等统帅;唐朝时李世民自己能征善战,旗下也有李靖、李绩、苏定方等帅才。

而曹魏却截然不同,除了曹操自己之外,没有谁可以作为独当一面的统帅。

无论是曹仁、于禁、张辽、徐晃、曹真等等所谓名将,也仅仅只是将才,并不具备独立统帅大军打开局面的能力。

这也让曹操后期,面对孙吴联手之时,显得有些左支右绌。

从人才建设角度来讲,曹操是不合格的,他明明是个君王,却自降身份,一直把自己当成了统帅,忽视了旗下帅才的发掘和培养。

后果也很严重,曹操去世后,魏国在军事上只能依靠水平并不高的曹真,而等曹真也去世之后,就只剩一个外姓的司马懿了。

【曹魏后期统帅——曹真】

写在最后

岁月如同流水般转瞬即逝,汉末三国的故事早已扫入历史的尘埃。

后人站在上帝视觉,去看曹操的生平,只觉得这样一个在军事、政治、文化方面都出类拔萃的人,怎么能犯这么多错误,甚至是很低级的错误。

然而历史没有假设,时光也不会再来,我们徒留下的,也只有唏嘘与感叹。

至于曹操其人,恰恰是他犯的这些错误,才更让后人看到一个肆意洒脱、不拘一格、具有真性情的枭雄。

毕竟,人无完人,换成我们任何一个人,在相同情况下,就能做得比他更好吗?未必吧

-END-

作者:钟有鱼

0 阅读: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