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鹏到底是想不开,还是想开了?
就在三天前,何小鹏官宣,将于一个月后正式发布小鹏汽车的第二品牌,并明确表示,新品牌剑指10-15万价格区间,要做年轻人第一台AI智驾汽车。
10-15万,还要做极致的智驾,还得是纯电,小鹏这波操作可以说是把新造车翻车的buff都叠满了,明摆着就是要自己主动往坑里跳。
何小鹏本人其实也知道这是一个坑,他表示,“10-15万的价格段,有庞大的市场潜力,但要在这个区间真正做一款各方面都过硬并配备我们最擅长的智驾能力的好车,且还有合适的利润,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
那为什么小鹏明知山有虎,还是偏向虎山行?
10-15万的坑,到底有多深?10-15万市场到底有多难?
首先,有一个残酷的事实要提醒小鹏,10-15万价格区间的纯电轿车一直是以网约车为主,而且,乘联会数据显示,在2023年纯电市场整体增长20%的局面下,这个细分市场年销量同比下滑13%。
所以,小鹏此番操作明摆着是“逆天而行”。
其次,数据显示,过去半年内,10-15万价格区间月均销量能达到2000辆以上的新能源车型共有25款,其中纯电车型只有13款,月销量能达到5000+的共有16款,其中纯电车型7款。
对于这个价格区间的产品,销量是最为关键的衡量指标,所以坚持纯电路线的小鹏要想在这个细分市场突围而出,起码要成为纯电车型的前7位佼佼者。
更耐人寻味的是,在前七位宝座中,比亚迪独占四位,埃安两位,欧拉一位。而同为新势力阵营的战友,哪吒旗下哪吒X和零跑旗下的C01只有2000+,哪吒U更是只有1000+。
在这个价格战正酣的局面下,几乎没有人能卷得过比亚迪。尤其是10-15万这个价位的消费者,对售价是极其敏感的。
所以小鹏凭什么能够后来居上?
何小鹏说,他们的制胜法宝正是小鹏引以为傲的智驾技术,但问题是,对于这个价位的消费者来说,智驾真的是真正能够影响消费者做出消费决策的关键因素吗?
事实上,只要进入25万以下的价格区间,智驾对于购车决策的影响就已经被大大削弱了。小鹏自家的G6就是最鲜活的案例,作为小鹏智能化的当家花旦,G6的智能化和智能座舱水平在同级竞品中无疑是名列前茅的,但是这并没有为小鹏带来特别突出的成绩,反而是远落后于智驾平平无奇的宋L车型。
值得一提的是,小鹏此前其实已经在15万级市场到过铁板了,小鹏G3渠道报价已经下探至13.89万,但是过去半年月均只有两百多台。
说到底,在10-15万的价格区间,想靠智驾取胜,是很不现实的,比起智驾,渠道、保有量、品牌这些因素的决定性会更强,而这恰恰又是如今在三四线市场下沉不足的小鹏的大弱项。
滴滴,真的是小鹏的后手吗?既然我们这样的局外人都知道,这个市场注定是块难啃的骨头,在纯电市场摸爬滚打那么多年的小鹏更不可能不知道。
所以,小鹏之所以如此坚定地“偏向虎山行”,很明显是因为他已经为这场鏖战留足了后手。
小鹏的后手正是把它带进这个“坑”的合作伙伴滴滴。
事实上,小鹏这个新品牌就来自小鹏去年8月收购的“滴滴旗下智能电动汽车项目”,该项目正是滴滴折腾了两年多,烧了几十个亿的“达芬奇”项目,据悉当时该项目首款车型已经处于准量产状态。双方合作后,项目代号改为“MONA”,计划将同时面向C端和B端销售。
所谓B端C端同时销售,也就是说,网约车市场会是MONA项目销量的重要支撑。而且,这些销量的来源不是别人,正是滴滴这个网约车平台大户。
根据小鹏和滴滴的对赌协议,要拿到小鹏3.25%的股份,滴滴需要在首车交付后的13个月内实现10万辆的交付目标,如果连续两年实现10万辆交付目标,则可以拿到5%的股权。
这意味着,MONA一开局就有年销量10万级的大订单保底。
价值41.5亿港元的股权,不仅换来了一款准量产的紧凑级车型和平台,还有年销量万级的订单保底.更关键是,MONA新车还会滴滴平台上运营,这意味着一下子多了10万网约车司机帮小鹏跑通数据,这对于小鹏AI智驾快速迭代可以说是如虎添翼。不得不说,小鹏这桩买卖确实是真的不亏。
但是这桩买卖要想稳赚不配,必须建立在滴滴靠得住的基础上。
这就不禁让人回想起三年多以前,比亚迪与滴滴的那次合作。
当时双方联合推出定制网约车D1,为此双方负责还成立了合资公司。比亚迪和滴滴分别持股比例65%和35%。根据规划,到2025年,D1及后续车型保有量将突破100万辆,这意味着滴滴每年将向比亚迪订购20万辆新能源汽车。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2021年比亚迪D1销量只卖了10176辆,2022年直接缩水994辆,连保有量100万的零头都够不着,至于后续车型更是闻所未闻。
这个开场剧情和小鹏几乎一模一样,那么后续的结局会不会惊人的一致呢?只能祝小鹏好运。
虽然这背后的原因不能完全归咎于滴滴身上,但是起码从这个前车之鉴来看,想要指望滴滴来为销量兜底是不现实的。所以,MONA要想实现10万辆级的订单,还得靠产品本身去发展销量。
但是一款B端车型,大概率不会有多少C端用户买单,所以,MONA只能从那些B端巨头碗里抢饭吃,但是网约车这个市场,司机最看重就是价格和知名度,在这一点上,后来的MONA,拼得过埃安和比亚迪吗?
写在最后:不可否认,把极致的智驾普及到10万级市场,对于智驾技术的发展来说确实是大功一件。
但是,我们要分清事情的因果关系,对于紧凑级用户来说,品牌、渠道、性价比……这些永远是第一位,而智驾再卓越只能是锦上添花,而不是推动用户做出消费决策的核心要素。
说到底,无论是凭借智驾能力打产品差异化,还是倚仗滴滴来渗透B端市场,都不见得是一招十拿九稳的战略决策。所以,MONA项目的落地,对于眼下主品牌仍然一波三折的小鹏来说,与其说是爆发的新机遇,更像是一个深浅难测的大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