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能宋词课》作者:戴建业
上一节我们讲述了苏东坡开词风之先,周邦彦集技巧之成。在他们的努力下,词的题材、体裁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之后,一位重要的女词人登上了历史舞台,成为词坛的耀眼明珠。
耀眼的女性
让七尺男儿俯首称臣的天才女性,我国历史上大概要数这两位:唐朝的武则天、宋朝的李清照。对武则天的权谋手腕,估计会有人口服心不服,而李清照卓越的才华,则叫人不得不服。她现存的词作虽然不多,但有作必佳,无词不妙。
戴建业老师在书里写道:“她一说话就口吐芬芳,一动笔就金句满纸。我不仅想把她的每首词都背下来,还想把每首词烧成灰吞下去。”不仅如此,她还“才高学博”,在散文、金石、书法、绘画、博弈等领域,都是第一流的高手。戴老师打趣说:“谁要是娶了李清照这样的太太,我打赌他是报选了一个博士生导师,而且终身都毕不了业。”
说起李清照,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自己已经足够熟悉她了。但实际上,由于李清照的词名太盛,人们只把她定格在“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的天真少女,定格在“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深情少妇,更定格在“凄凄惨惨戚戚”的凄凉老妪上。
然而,真实的李清照是一个多面体的,我们只是模糊地看到了她的一个侧面,其他的方面都被我们屏蔽了。那么今天我们就跟着戴老师的讲解,去了解李清照,了解她的胸襟、她的气度、她的眼界、她的豪情、她的学问、她的见识以及她的爱好。
一身的才气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出身于山东济南的一个书香人家。“清照”这名字特别富有诗意,来自于王维《山居秋暝》中的名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她自号“易安居士”,又来自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我们常说人如其名,“清照”、“易安”皆从诗中而来,李清照也充满了诗情画意,她的一生是“诗意地栖居”,像松间的明月,石上的清泉,叫“清照”的确是再贴切不过了,自号“易安”也是表明自己安贫恬淡的情怀。
名字起的这么好,家庭条件一定也差不到哪里。这确实是大实话,她的父亲李格非是进士出身,在经学上造诣很高,文学上也被文坛领袖苏轼所赏识,是“苏门后四学士”之一,属于宋朝元祐时期文坛的中坚人物。母亲王氏是“相家之女”,有着良好的文化修养。拥有这样的出身简直是“开挂”了,很多人努力一生,可能都没能到达李清照的人生起点。难怪戴老师也在书里开玩笑说,如果“投胎真的是一门技术活儿,李清照可是掌握了这门技术绝活。”
让她出身于书香门第也就算了,老天还让她天资聪颖。天资聪颖就罢了,老天还给了她一个超越时代的家庭氛围。要知道,那时是重男轻女的封建社会,盛行“女子无才便是德”,可偏偏李清照的父母没有这种偏见。李清照从小就在一种健康的文化氛围里成长。加上那时女孩没有机会考取功名,所以不必像今天一样“鸡娃”考试,轻松的氛围养成了她广泛的兴趣,广泛的兴趣又成就了她多方面的才能。
宋人夸赞李清照才思敏捷,不只是小词脍炙人口,散体、骈体无一不佳,辞赋也十分拿手。文章刚一落在纸上,就被人争相传颂。今天,李清照传世的论述性杰作有两篇,一篇是《词论》,一篇是《金石录后序》。
《词论》是文学评论史上一篇非常有分量的文章,彰显了李清照的独特见识和不凡勇气。在我国两千多年的文学史上,女性写出理论文字的,只有李清照。她提出,词“别是一家”,是一个独特的文学门类,和诗有着本质区别,更不是诗的附庸。
词有着自己的气质,这种气质就是“婉约”;词也有着自己的特点,那就是要合音律,有音乐美。如果说苏轼、辛弃疾等人的豪放词,扩大了词的内容和境界,那李清照关于词“别是一家”的呐喊,就保留了词本身的性质,对词的发展起到了正向作用。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在文章里,李清照还把柳永、苏轼等词界的老前辈们批评了一番,比如认为苏轼“以诗为词”和词的调性不符,有失正统。敢对前辈们批评指摘,除了要有足够的实力,更要有足够的勇气,所以李清照也是很果敢了,也因此,李清照被现在一些营销号戏称为“李㨃㨃”。
另一篇《金石录后序》,更是表现李清照过人的才气、渊博的学问,以及通达的见识。李清照在这边文章中记录了《金石录》这本书的成书过程,文章意深而情长,既有对亡夫的深切思念,也有对山河破碎的痛苦,更有对金石书籍散失的无限惋惜。
豪情的另一面
讲到这里,也许有人会说,虽然李清照很有才,但在爱情里长吁短叹、在诗词里婉约愁肠,看起来都是现在女孩子会做的事,李清照有什么独特呢?不过早出生了九百多年而已。
如果你也是这么想的,那么可能是对她还不太了解。李清照虽然擅长写婉约词,但她本人却是豪情万丈,胸有天地的。她要是真的豪放起来,一点也不比苏东坡、辛弃疾逊色。比如她的这首《渔家傲》: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这首词的气境界之雄阔,气势之恢宏,激情之奔放,力度之强劲,想象之奇特,不仅唐宋词中绝无仅有,而且唐宋诗中也十分罕见。李清照的激情、胸襟、气度、雄心、志向、才华、想象和生命力,在这首词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她在这首词里抒发志向与归宿,写自己在文章创作上雄心勃勃。她虽为女儿身,但有颗男儿心,甚至比男儿更有雄心。且看李清照那首著名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的这首诗,写得豪情万丈、气势非凡,也让我们看到“婉约词宗”的另一面。
词中的一生
我们说回宋词。李清照这一生,是与宋词互相成就的一生。她一生都在写词,写少女时期的风情、写少妇时期的愁丝、写老妇时期的孤寂,我们可以从词中感受到她的一生。
要说李清照青春的倩影,就一定要说那首《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首小令记述了李清照年少时一次游玩,本是一件小事,可词人说得眉飞色舞,我们听得津津有味。就像电影中的蒙太奇一样,少女、溪亭、晚霞、轻舟、荷叶、莲花、鸥鹭,几个连续的画面印在脑海中,每个镜头都叫人心醉,每个画面都美不胜收。
这首词的意脉十分流畅,“沉醉”所以“不知归路”,“不知归路”才“误入藕花深处”,“误入”歧路便急着“争渡”,而“争渡”又“惊起一滩鸥鹭”,同时结构又十分紧凑,句句相互承接照应,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什么叫“针脚绵密”。词的语言分外明快,情调分外欢愉,意境分外美丽,画面生机勃勃,透过这首小令,我们看到少女时的李清照,心灵美丽聪慧、个性天真活泼,充满了蓬勃向上的生气,这样的李清照,谁人不喜欢呢!
恋爱和结婚后的李清照,词的内容又有了别样的风味,爱情的甜蜜、两地的相思、独守空闺的幽怨,被她描绘地细腻生动。比如她的这首代表作《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首词太出名了,词句写的通俗易懂,感情却描摹地细致入微,从此,那些说不透、道不明的情思和离愁,有了文字的注脚。透过这首词,你就能领略到什么是灵气和才气,什么是老天追着喂饭吃。
靖康之变后。李清照步入了中年,生活环境也彻底改变。在南渡中,她失去了心爱的丈夫,失去了珍贵的金石,一切的一切,被她熔铸在晚期的代表作《声声慢》里: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首词集中展现了李清照的词作风格。首先,这首词在艺术上创意出奇,首句连用14个叠字让人惊叹不已,全词97字中,用了42个齿声字。齿音短促、低沉、凄切,读来如泣如诉,听去似嘘似叹,抒发着词人无限的悲痛。
其次,全篇大量使用口语和俗语,如“三杯两盏淡酒”“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等,全都是当时的口语或俗语。李清照似乎身怀绝技,甚至是别有魔法,一经其手,俗语便雅,一经点化,口语便文。
最后,这首词使用赋的铺叙手法,明明只见她在娓娓叙事,实际上她句句都在倾心。李清照把叙事与抒情有机地统一在一起,叙事就是在抒情,抒情也是在叙事。正是这些艺术手法的运用,让这首词成为李清照最为传诵的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