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刚对中国发起制裁,日企便大量抢购中国芯片,是巧合还是故意

科普10克 2025-01-15 15:07:58

美国再次对中国的半导体领域进行了一系列制裁,并且手段不断收紧,意图将这场所谓的“芯片战”推向高潮。

可就在美国这边行动的热火朝天时,日本企业却大量抢购中国芯片,要知道,他可是美国忠实的盟友。

那么,日企此举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芯片制造

美国的制裁大棒

提到美国对中国芯片行业的制裁,可以说是从2024年12月开始愈演愈烈。

先是在月初,美国商务部工业和安全局(BIS)宣布将136家中国企业和4家中国企业的海外子公司列入管控名单,涉及高端存储芯片HBM、EDA软件、光刻机等多个领域。

这一出口管制措施堪称美国有史以来最严厉的一次。

但美国并没有就此止步,12月2日,BIS又宣布对140多家中国芯片企业实施出口限制,几乎覆盖了中国芯片产业链的方方面面。

美国商务部公告

更令人瞠目结舌的是就在平安夜当天,拜登政府变本加厉的再次祭出大棒,这一次的目标直指中国的传统芯片领域,对相关企业实施技术封锁和原材料断供。

所谓的“传统芯片”其实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手机芯片、电脑芯片等,基本上覆盖了除了高端芯片以外的所有领域。

而就在这轮制裁出台前不久,拜登政府还在离任前夕对中国芯片产业相关政策发起了301贸易调查,调查对象同样是中国制造的“传统芯片”。

芯片

从美国接二连三的出手不难看出,他们对中国半导体行业的打压已经从早期的“精准打击”升级为“全面围剿”。

通过拉拢盟友、封锁技术、切断供应等一系列手段,美国试图从根本上阻断中国芯片产业的发展,以期最大程度地延缓中国在这一领域的崛起。

但面对美国咄咄逼人的态势,盟友们的反应却出人意料,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日本,就在美国密集出台制裁措施的同时,日本的半导体经销商却纷纷加大了对中国芯片的采购力度。

这又是什么情况呢?

日本企业

日企买买买的背后

日本企业近期大举采购中国芯片,表面上看似匪夷所思,但若深入分析,其背后的考量却耐人寻味。

从日企的具体举动来看,他们对中国芯片的青睐早已有迹可循。

数据显示2024年12月,日本多家大型半导体经销商如Restar和RYOSAN等都开始通过与中国台湾企业合作,加强供应链管理,增加对中国大陆产芯片的采购。

其中,Restar计划在2025年前将与台湾企业的合作提升到新的高度,建立实时掌控全球产能的机制。

台积电

这些动作无一不透露出日企对中国芯片市场的高度重视,毕竟中国大陆半导体市场规模之大,全球罕见。

据统计,2024年前三个月,日本出口的半导体制造设备有一半销往中国大陆,对华出口占比更是连续三个季度超过50%,在如此庞大的市场面前,日企又怎能轻易放手?

其实从日企的战略意图来看,他们对华半导体出口背后有着复杂的利益权衡。

日本与美国同为半导体设备的最大供应国,在全球市场的竞争中本就你死我活,如果美国通过遏制中国扩大市场份额,日企势必会受到冲击。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因此,适度配合美国,避免在关键技术出口上“越红线”是日企不得不做出的选择。

而且从另一方面来看,日本半导体产业的现状不容乐观,在设计制造等高端环节,日企已经远远落后于美韩,甚至连中国都开始奋起直追。

目前,日本企业能够保住的就只剩下光刻胶、硅晶圆等关键原材料的垄断优势,而这些材料中国大陆恰恰是最大的进口国,一旦失去中国市场,日本半导体产业的基本盘就会动摇。

芯片制造

可以说,日本企业在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崛起过程中“功不可没”,伴随着双方合作的深入,日本在华利益也变得越来越根深蒂固。

如果贸易摩擦升级,造成“伤筋动骨”的恐怕就是日本自己,这也是为什么日企在出口管制问题上,始终不愿意太过配合美国的原因。

那么,日本的半导体设备在中国究竟有多“吃香”呢?

半导体设备

日本的半导体设备大量对中出口

在中美半导体争端愈演愈烈之际,日本企业不仅没有跟随美国的步伐,反而加大了对华半导体设备的出口。

从市场需求来看,中国对日本半导体设备的依赖度非常高,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大陆半导体设备市场规模高达342亿美元,占全球市场份额的30%以上,连续多年蝉联全球第一。

而日本企业在这其中可谓是最大的受益者,仅在光刻机设备方面,2023年中国的进口总额就达到87.4亿美元,其中83%来自荷兰,绝大部分是日本企业生产的。

对日本半导体设备企业而言,中国市场就是一块巨大的蛋糕,如果失去这块蛋糕,日企的全球市场份额和营收规模都将受到严重冲击。

ASML光刻机

以最依赖中国市场的荷兰光刻机巨头阿斯麦为例,2023年,中国大陆市场占其光刻系统销售额的29%,这一比例到2024年第一季度更是飙升至49%,远超其在中国台湾和韩国的销售。

面对如此诱人的市场,日本企业又怎能轻易放手?更何况随着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快速发展,对先进设备的需求只会越来越大。

与其坐等美国制裁带来的损失,不如抓紧时间多赚一笔,这或许就是日企不愿完全配合美国的一个重要原因。

另外从日企自身利益来看,对华半导体设备出口已经成为其难以割舍的“命脉”,众所周知,半导体设备是日本企业在全球产业链中为数不多的优势领域。

芯片制造过程

凭借在光刻机、蚀刻机、测试设备等方面的技术积累,日企在这些细分市场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而这些设备恰恰是中国大陆厂商急需且采购量巨大的“香饽饽”。

以光刻机为例,虽然荷兰ASML在极紫外光刻机上独占鳌头,但在深紫外光刻机市场,日本的尼康和佳能却是当之无愧的领军者。

但反过来,如果中国市场受阻那日本企业的损失也将是巨大的,毕竟在半导体设备领域,研发投入高、技术门槛高、客户粘性强是一个典型的“赢者通吃”的市场。

一旦失去市场份额再想重新打入就难上加难,更何况在先进制程和EUV光刻机领域,日企本就落后于ASML等欧美竞争对手,如果连现有的优势都守不住那就真的危险了。

ASML

作为美国的盟友,日本在半导体领域受制于美国已久,上世纪80年代的“广场协议”让日元大幅升值,重创了日本半导体产业。

此后,美国在技术、市场、人才等方面对日本进行全方位打压,导致日企在设计制造等高端环节逐渐失去优势,沦为美国的“附庸”。

但日本与中国在地缘政治和经济利益上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为亚洲大国,日本不可能完全倒向美国,否则就等于自断东亚市场的退路。

通过这一系列分析我们也不难看出,美国的“自嗨”以为能够让大家心服口服的针对中国,但事实上却是谁都不愿意和中国“脱钩”。

那在这样的背景下,这场芯片战的输赢该如何看待呢?

芯片

芯片战究竟谁赢谁输?

在中美半导体争端愈演愈烈之际,有一个问题值得深思:芯片战究竟谁赢谁输?

表面上看,美国通过技术封锁和市场隔离似乎遏制了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发展,但实际上,美国的做法不仅伤害了中国也伤及了包括美国在内的全球产业链。

中国半导体产业是全球最大的“蛋糕”,据统计在2023年,中国大陆半导体市场规模高达3500亿美元,占全球市场份额的三分之一以上。

而在这其中,芯片制造和设备采购又占了很大一部分,可以说对全球半导体企业而言,中国市场就是一个“聚宝盆”,谁都不愿意错过。

芯片制造

以荷兰光刻机巨头阿斯麦为例,中国大陆市场占其全球销售额的比例一度超过50%,如果失去这块“蛋糕”,阿斯麦的营收和利润必然会大幅下滑。

事实上,自从美国加大对华出口管制力度以来,阿斯麦的日子就不太好过。

2023年,其股价一度暴跌30%且市值蒸发数百亿美元,而在最新一轮管制出台后,阿斯麦更是直言这将给公司带来“难以承受之痛”。

与此同时,从产业链的完整性来看,中国在半导体领域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生态系统。

图片来源语文网络

从上游材料到中游设备再到下游封测,中国企业几乎渗透到了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而且随着国产替代的不断推进,中国在关键领域的自主可控能力也在不断提升。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的技术封锁和市场隔离虽然给中国半导体产业带来了一定冲击,但并没有从根本上阻断其发展的脚步。

相反,美国的做法反而刺激了中国加快“自主可控”的步伐,反而加速了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崛起,这或许就是美国企业和政客们始料未及的“意外收获”。

从全球产业链的稳定性来看,美国的单边主义做法已经引发了广泛的反对和抵制。

拜登

以日本为例,日本作为美国的盟友在半导体领域一直受制于美国的“长臂管辖”,但日本企业在华利益又十分巨大,中国大陆市场占其半导体设备出口的比例超过50%。

在这种情况下,日本必须在中美之间审慎平衡,既要避免得罪美国又要尽可能维护在华利益,这恰恰反映了美国“自嗨”式的制裁政策是如何影响盟友的切身利益的。

面对美国的咄咄逼人,中国政府和企业也没有坐以待毙。

中国加大了对关键技术和材料的研发投入,力争在“卡脖子”问题上实现突破,除此之外,中国也在产业政策和贸易规则上积极应对,通过反制裁、反垄断等措施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