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拉车人”的悲惨命运:几乎活不过40岁,一生渴望拥有黄包车

品茗谈文史 2024-10-02 14:50:37

早在汽车出现之前,老北京的街头,穿梭着一群特殊的人力“出租车”司机——“拉车人”。

他们每天起早贪黑,拉着一辆辆黄包车,穿梭在大街小巷,而能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黄包车,就是他们心中共同的梦想。

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拉车人”的生活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残酷得多,他们不仅要面对社会的不公和剥削,还要忍受疾病的折磨,据说他们的平均寿命竟然只有40岁,他们的命运到底有多悲惨?

黄包车的黄金时代

十九世纪70年代,中华大地迎来了一位来自东洋的“新朋友”-黄包车。这新鲜的交通工具,比那么笨重的轿子、马车等可是轻便快捷的多,它穿街走巷,风雨无阻,一时间成了城市里最拉风的“出租车”。

因为民国时期汽车还没现在这么普遍,出门主要靠腿,要不就坐黄包车。所以那几年,拉黄包车的生意火爆得很,就拿南京城来说,据说从1927年到1929年,短短三年时间,黄包车就多了4000多辆,到了1934年,满打满算得有1万多辆。

这股“黄包车风”也刮来了一群勤劳肯干的汉子-“拉车人”,他们大多是家乡遭了灾,或是地里收成不好,迫于生计,才不得不背井离乡,来到这讨生活。

黄包车发展最旺盛的时候,拉车的师傅更是有两万八千多人。拉黄包车也成了当时最常见的职业之一,虽然这活儿看着简单,但其实都是些社会底层的穷苦人,为了混口饭吃,才干的体力活。

不过别看这些“拉车人”衣衫褴褛,他们心中可是揣着滚烫的梦想,他们拉着车穿梭在城市的大街小巷,挥汗如雨,只为能早日实现心中那个小小的愿望——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黄包车。

可别小瞧这辆黄包车,对“拉车人”来说,它可不仅仅是谋生的工具,更是改变命运的希望。要是能攒够了钱,从车行老板手里买下一辆属于自己的黄包车,那可就彻底翻身啦。

他们再也不用每天担心老板克扣工钱,也不用看人脸色,更不用担心哪天生意不好被老板赶走。自己给自己当老板,赚的钱都进了自家口袋,这样的日子才有盼头。为了这个目标,“拉车人”们可是拼了命的,风雨无阻出去,就是为了赚钱早日实现梦想。

打破命运枷锁的“幸运儿”

然而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拉车人”们想要实现“黄包车梦”,真是难如登天。高昂的车价、微薄的收入、车行的剥削,还有那不期而至的疾病……都像是一座座大山,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

但即便如此,命运偶尔也会垂青那些努力的人,让他们在困境中抓住机遇,最终实现阶级的跨越。比如晚清的贝勒爷晏森,他原本是锦衣玉食、仆人成群,可谁知世事难料,大清朝说亡就亡,他也被迫从金銮殿跌落到市井街头,成了一个靠拉车为生的苦命人。

不过这位落魄王爷倒也看得开,既然拉车是养家糊口的营生,那就索性把它做到极致。他琢磨着,自己好歹也是皇亲国戚,不如利用“金字招牌”招揽生意。于是,他别出心裁地挂出了一块招牌,上面赫然写着:“本王爷亲自为主儿们拉车”。

这招还真灵,老百姓们听说王爷拉车,都觉得新鲜好奇,纷纷前来体验一把坐车的滋味。晏森也丝毫没有王爷的架子,对客人热情周到,拉车也十分卖力,赢得了不少回头客。

久而久之,他“车王”的名号便在京城传开了,收入也比普通“拉车人”高出好几倍。

除了晏森,还有一位叫顾竹轩的“拉车人”,也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不过他靠的不是“金字招牌”,而是自己的真诚和努力。

顾竹轩原本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因为家乡闹饥荒,才被迫来到城里讨生活。他心里很清楚自己没有“王爷”那样的背景,要想出人头地,只能比别人更加勤劳和真诚。

他总是把车擦得干干净净,衣服也洗得清清爽爽,客人上车前,他会热情地询问目的地,规划好最近的路线,客人下车时,他也会问问客人需不需要帮助。

有一回,一位衣着华丽的商人坐他的车,被他的真诚和细心所感动,就和他攀谈起来。交谈中,商人得知顾竹轩一直梦想着拥有一辆自己的黄包车,便慷慨解囊,资助了他一笔钱。

顾竹轩拿着这笔钱,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后来他用心经营自己的生意,最终买下了一家黄包车行,从一个“拉车人”摇身一变成了人人尊敬的老板。

不得不说,二人实在是太幸运,但是要知道的是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大多数“拉车人”依然过着朝不保夕、挣扎求生的生活。

黄包车夫的普遍命运:活不过40岁

对于大多数“拉车人”来说,生活就像是一场看不到尽头的马拉松,为了能够多拉几趟活儿,他们往往天还没亮就起床,顾不上吃早饭,他们常常一边啃着冷馒头,一边期盼地望着街角,希望能够早点开张,对他们来说根本没有节假日之说,即使多恶劣的环境,都要出车。

而赚的钱扣除了车子的租金之后,还要给家里,养活一家老小,到了最后留给自己的钱可以说是少之又少,甚至还有可能一分不剩。

但比生活上的困苦更可怕的,是身体上的病痛。由于长期营养不良和过度劳累,“拉车人”们大多患有各种疾病。肺炎、脚气病、结核病都是常见病,他们又没有钱去治疗,所以很多人最后都是病死的。

据统计民国时期“拉车人”的平均寿命只有40岁左右,许多人,甚至还没来得及实现拥有自己黄包车的梦想,就倒在了拉车的路上,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就讲述了这样一个让人心酸的故事。主人公祥子,他勤劳、善良、充满希望,一直梦想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黄包车,渴望过上幸福的生活。

刚开始他为了这个梦想拼尽了全力,心里也始终保持着善良纯真的想法,可是民国时期的生活实在太过于混乱,以至于生活在最低层的祥子总是被欺负。

在那个黑暗的社会现实面前,他的梦想一次又一次地破灭,最终他变成了一个麻木不仁、行尸走肉般的“堕落者”,变成了他最初最讨厌的那种人。

虽然小说可能是虚构的,但是通过祥子的经历是可以看的出来,那个时期拉车人的命运有多么的悲惨,很多人一开始带有着无限的希望,可是到头来终究还是只做了美梦一场。

消失的“拉车人”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城市的画风变了,以前满街跑的黄包车,渐渐被新式的电车、汽车取代。这些新型的交通工具速度快、声音响,很快就成了城市的新宠。可对于那些靠拉黄包车吃饭的“拉车人”来说,这可不是什么好兆头。

眼看着电车、汽车越来越多,坐黄包车的人越来越少,“拉车人”们心里也越来越慌。以前他们起早贪黑,累死累活,好歹能挣口饭吃,现在,连租车钱都成了问题,更别说养家糊口了。

时代抛弃他们的时候,连招呼都不打一声。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故,“拉车人”们有的选择了认命。那些年轻力壮的,放下车把,去工厂、码头找活路。他们以前吃过苦,也不怕再从头开始。

可那些上了年纪的“拉车人”,就没那么容易转行了,他们大字不识几个,一辈子除了拉车,别的什么也不会,让他们放下吃饭的家伙,去学别的营生,比登天还难。

看着自己赖以为生的黄包车被时代无情地淘汰,一些“拉车人”心里憋着一股火。他们有的聚在一起,商量着怎么跟那些“铁疙瘩”抗争;有的则走上街头,阻挠电车行驶,甚至不惜躺在公共汽车前,以死来表达自己的不满。

可惜个人的力量,在时代的洪流面前,显得微不足道,即使大家再想要组着,也无能为力。而“拉车人”的反抗,并没有改变他们的命运,最终他们还是和自己的黄包车一起,被时代逐渐淘汰。

结语

“拉车人”曾经是城市街头一道独特的风景,用汗水和泪水,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即使最终被时代的车轮碾压,但他们身上那种坚韧不拔的精神,依然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

如今黄包车已经成为了历史的遗迹,但“拉车人”的故事依旧值得我们铭记,而每次看到那些过往的时候,我们更多的是欣赏他们为了生活不断拼搏的勇气,这是任何时候都值得称赞的人格魅力。

参考资料:澎湃新闻——2020-08-10——上海滩满城跑着黄包车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1 阅读: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