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彭的灿烂笔记
编辑|小彭的灿烂笔记
声明:本文陈述内容参考的“官方信息来源”,均赘述在文章末尾,感谢支持。
【前言】
如今中国造船业在全球那可是相当“能打”,订单量与完工量常常霸榜世界第一,船舶行业影响力堪称顶级。
从航母下水到大型邮轮交付,从高端液化天然气运输船批量建造到集装箱船全球热销,中国船厂不断书写辉煌,妥妥的行业“领军者”。
但回首往昔,这一路并非全是坦途,2013年的时候,我们中国大船海工就被一纸来自挪威的巨额订单“坑惨”,原本前景光明的企业,被硬生生拖入债务深渊,甚至濒临破产。
那这挪威方究竟是咋操作的?大船海工又经历了怎样的挣扎求生?而如今那些给中国船厂带来巨大伤痛的挪威企业,又落得个什么下场呢?
【诱人的合作机遇】
2013年,国际海工市场看似一片繁荣,挪威的Seadrill公司带着一份“超级大单”找上了大船海工。
Seadrill那可是全球海洋石油钻井装备运营界的巨头,在深水钻井平台制造领域更是数一数二的存在。
当时他们雄心勃勃地想要扩张版图,计划建造8座海上自升式钻井平台,向大船海工抛出了总价高达130亿人民币的橄榄枝。
这对于大船海工来说,简直是梦寐以求的机遇,一方面,订单金额巨大,一旦顺利交付,带来的经济效益不可估量,能为企业后续发展注入超强动力。
另一方面,Seadrill作为国际知名企业,与之合作无疑是大船海工打开国际高端海工市场的“金钥匙”,后续国际订单还不得纷至沓来?
凭借自身过硬的技术实力,大船海工信心满满,觉得这是企业迈向全球海工巅峰的绝佳契机,双方一拍即合,迅速签订合同,开启合作。
【不平等的合同条款】
这份看似诱人的订单,实则暗藏玄机,在定金支付方面,Seadrill公司仅支付了10%的定金,也就是13亿人民币,这与国际造船行业通常30%-50%的定金惯例相比,相差甚远。
要知道,海上钻井平台的建造成本极高,从前期的设计研发,到采购大量特种钢材、先进的钻井设备、复杂的电子控制系统,再到雇佣专业技术工人、场地租赁等,每一项开支都如流水般迅速。
10%的定金,连前期的设备采购、材料预付款都难以覆盖,更别说维持整个项目周期的资金周转了。
这就意味着,大船海工需要自行筹集巨额资金来填补缺口,背负上沉重的资金压力,资金链断裂的风险如同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随时可能落下。
其次合同中约定,一旦双方发生纠纷,只能由挪威的仲裁机构裁决。
这一条款看似公平,实则暗藏偏袒,挪威作为Seadrill公司的所在地,当地仲裁机构在适用法律、裁判惯例以及人脉资源等方面,都天然倾向于本土企业。
对于大船海工来说,远赴挪威打官司,面临着陌生的法律环境、高昂的律师费用、漫长的诉讼周期以及语言沟通障碍等诸多难题。
而且,挪威仲裁机构的裁决结果在执行上也存在不确定性,一旦败诉,大船海工几乎没有太多有效的救济途径,这无疑为后续的合作埋下了一颗威力巨大的“定时炸弹”。
【订单的突然取消】
2018年,大船海工的船坞里,部分钻井平台已建造过半,工人们日夜奋战,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满心期待着平台竣工交付,收获成果。
而晴天霹雳突然降临,Seadrill公司毫无征兆地单方面宣布,取消剩余6座钻井平台的订单。
更令人气愤的是,Seadrill公司的“骚操作”还远不止于此。
他们不仅单方面撕毁合同,竟然还大言不惭地要求大船海工退回之前支付的13亿定金,并且索要相应利息。
这简直就是“伤口撒盐”,大船海工此时已因订单取消陷入资金困境,资金链濒临断裂,账户上资金捉襟见肘,日常运营开销都难以维系,哪还有余力满足这般无理要求?
但按照合同约定,双方纠纷需交由挪威仲裁机构裁决。在异国他乡的仲裁庭上,大船海工面临诸多不利。
挪威仲裁机构在适用法律、裁判惯例上倾向本土企业,大船海工不仅要耗费巨资聘请律师、翻译,应对复杂繁琐的仲裁流程,还要克服语言、文化障碍,艰难阐述自身诉求。
最终裁决结果更是让大船海工如坠冰窟,Seadrill公司的索赔诉求得到部分支持,大船海工资金压力进一步加剧,负债迅速攀升,企业陷入绝境,濒临破产边缘。
【大船海工的挣扎求生】
面对Seadrill公司的背信弃义,大船海工并没有坐以待毙。
企业高层迅速组建了专业的谈判团队,多次奔赴挪威,试图与对方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协商。
谈判桌上,双方僵持不下,大船海工代表们据理力争,从商业道德、合作情谊,再到双方未来潜在的合作机会,各种角度苦口婆心劝说。
可Seadrill公司依旧不为所动,坚决不肯恢复订单或给予合理补偿,谈判屡屡陷入僵局,毫无实质性进展。
谈判无果后,大船海工无奈之下选择了法律诉讼这条路。
2018年,大船海工正式向国际仲裁机构提起仲裁,将Seadrill公司告上法庭,要求其赔偿因违约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包括已投入的巨额资金、采购的原材料费用、支付的工人工资等,累计金额高达数十亿人民币。
【破产后的重生之路】
就在大船海工命悬一线之际,祖国“娘家人”果断出手。
大连市政府迅速行动,联合相关部门、金融机构以及行业内其他企业,共同商讨帮扶对策。
一方面,积极协调银行等金融机构,为大船海工争取信贷展期、利率优惠等支持,缓解企业短期偿债压力,避免资金链彻底断裂。
另一方面,组织行业专家深入企业调研,评估资产状况与技术实力,寻找新的业务突破点。
在政府这一系列“组合拳”帮扶下,大船海工逐渐稳住阵脚,开启艰难的重生之路。
大船海工也深知,要彻底摆脱困境,不能仅靠“输血”,关键还得自身“造血”。
企业内部大刀阔斧进行改革,优化管理流程,精简冗余部门,降低运营成本。
在技术研发上持续发力,瞄准国际海工装备发展前沿趋势,加大深海探测、绿色节能、智能控制等领域研发投入,推出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海工产品。
市场开拓方面,大船海工不再局限于传统欧美市场,积极拓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以及新兴海洋国家市场,凭借过硬技术、可靠质量与灵活营销策略,逐渐收获新订单。
【挪威方的现状追踪】
当年给大船海工带来灭顶之灾的Seadrill公司,后来的日子也并不好过。
国际油价自2014年下半年起大幅下跌,海洋石油开采行业遭受重创,钻井平台需求锐减,租赁价格雪崩式下滑。
Seadrill公司大量钻井平台闲置,运营成本居高不下,资金回笼艰难,债务问题日益严重。
2017年,Seadrill公司的股价相较于2013年高点,暴跌超90%,市值大幅缩水,公司信用评级被接连下调,融资渠道受阻。
到了2020年,受全球疫情冲击,海上油气勘探开发进一步停滞,Seadrill公司终于不堪重负,向美国得克萨斯州南区法院申请破产保护,开启重组之路。
如今,Seadrill公司虽在重组后仍艰难维持运营,但早已不复当年行业巨头的风光。
市场份额大幅缩水,客户流失严重,在国际海工市场的话语权一落千丈。
而且,由于当年对大船海工的恶劣行径,其商业信誉在国际业界也大打折扣,许多潜在合作伙伴望而却步,后续发展面临重重困境,为自己当年的背信弃义付出了惨重代价。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船海工在经历磨难后浴火重生,愈发强大,继续在国际海工舞台绽放光芒。
真可谓是“善恶终有报,天道好轮回”,商业合作中诚信才是长久发展的基石。
【结语】
回首这场风波,教训不可谓不深刻,对于中国企业而言,跨国合作机遇虽多,但风险防控的“弦”务必时刻绷紧。
如今,中国造船业早已从昔日阴霾中走出,凭借强大韧性与雄厚实力,再度领航世界。
但往昔的伤痛应化作前行的警示灯,激励着中国企业在全球化征程中,步步为营、稳健致远,向着更高峰攀登,书写更多辉煌篇章。
参考资料:
人民资讯在2021-11-29关于《国内首例非上市公司“自救式”破产重整成功》的报道
中国(河北)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在2023-09-18关于《破产“自救”!更名“单飞”!这家国有船厂涅槃重生》的报道
海事服务网所在2020-06-22关于《中国船厂吃大亏:130亿订单被取消 负债20亿申请破产》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