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住:一定要远离这些“毒性”的人

赋鲸创作营 2024-11-13 10:56:41

记住:一定要远离那些具有“毒性”的人,因为他们可能会对你的情绪和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这些人通常表现出消极、抱怨、嫉妒或攻击性的行为,他们的言语和态度可能会让你感到不安、焦虑或沮丧。与他们相处久了,你可能会发现自己也变得消极和悲观,失去了积极向上的动力。

在2023年的巴菲特股东大会上,沃伦·巴菲特与查理·芒格共同提出了一条建议:应迅速摆脱那些具有“毒性”的人,即使这需要承担一定的经济代价。我对此深有同感。

尤其在职场环境中,遭遇“毒性”的人的可能性相对较高。这些个体可能会设置障碍、暗中使坏,甚至背后捅刀。在这种情况下,心怀不满而持续纠缠,往往会导致两败俱伤。因此,我经常强调,在工作场所,宁愿承受一些小损失,也不要陷入无休止的对抗之中。

01与其争辩,不如争冠

最近,我那与上司关系紧张的侄子向我寻求应对苛刻上司的良策。我告诉他,哪里有什么秘诀,专注于做好自己的工作才是至关重要的。他不以为然地反驳:“你肯定没遇到过讨厌你的上司。”我回答说,恰恰相反。

初入传媒行业时,我确实遭遇了一位难以相处的上司。尽管他能力出众,但对待他亲手培养的门徒和像我这样的“外来者”态度截然不同。有同事建议我通过请客吃饭来表达忠诚,但我不擅长这类社交活动,经过深思熟虑后,我选择了拒绝。

为了保住工作,我制定了两个策略:一是尽量减少甚至避免出现在他面前;二是尽可能地提高我的工作效率。别人每月撰写10000字,我则努力完成20000字;别人每周完成一篇深度报道,我则争取完成两篇;在别人还在争取编辑分配任务时,我已开始主动挖掘选题。

尽管过程中不乏让我感到委屈和崩溃的时刻。例如,他对我的成绩漠不关心,却对我的失误大发雷霆;年终考核时,他从未考虑过给我加薪或晋升。我选择视而不见,也不放在心上。

当我将注意力从赢得他的认可转移到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上,我开始精益求精地完成每一次采访,精心打磨每一篇稿件。坚持了三年后,我被提升为主笔。后来我辞职创业,意外地听说他对我赞不绝口,我只是淡然一笑。他的喜好与否,我已不再介怀,因为我已不再是当年的我。

职场中的人际关系虽然复杂,但最终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你的工作能力。当你把每件事都做到极致,即便是最挑剔的人也会对你刮目相看。日本知名保险公司创始人岩濑大辅曾总结出一套“工作三原则”,其中一条至关重要:“记住,一个挑剔和严厉的上司能让你学到更多。”当你改变心态,不再斤斤计较,你会发现,那些严苛的上司既是工作中的障碍,也是你成长道路上的贵人。

02与其报复,不如远离

知名记者周轶君初入职场时,凭借卓越的能力,成为了单位重点培养的对象。然而,她的直接上司——报社的副主任,却频繁对她进行刁难。在一次研讨会上,副主任当众羞辱她,将她的稿件扔在她面前,并指责她的作品毫无意义。周轶君感到既焦虑又愤怒。毕竟,那篇稿件是她熬夜多晚完成的,而且事先已经得到了编辑组同事们的认可。面对副主任的蓄意挑衅,她一时冲动,将稿件扔回给了对方。虽然当时感觉很解气,但多年后在《圆桌派》中回顾此事,周轶君表示自己非常后悔。

原来,那位副主任是被贬到他们单位的。他自知晋升无望,因此对表现出色的新员工常有明里暗里的打压,生怕他们将来超越自己。尽管他有权对稿件提出意见,却没有最终决定权。周轶君的反击,只是让他丢了面子,而他仍旧在副主任的位置上得过且过。反观周轶君本人,却因此受到通报批评,并错失了一次宝贵的晋升机会。

周国平先生曾言:“在烂人身上不值得浪费任何感情,即便是愤怒。”在职场中,这类人比比皆是。有人在工作上偷懒耍滑,但在抢功时却异常积极;有人喜欢在背后搞小动作,给你制造障碍,让你背黑锅。面对这样的人,你绝不能与之针锋相对,硬碰硬。如果非要撕破脸,不仅会失去体面,最终为此付出代价的还是你自己。最好的策略是忽略他们,不予以理会。正如被狗咬了一口,你无需回咬,最应该做的,是避开它,远离它。

美国作家邦妮·加莫斯有一个化学家朋友,名叫伊丽莎白。从攻读博士学位到研究所实习,再到发表论文,伊丽莎白经历了无数的恶意中伤。有人造谣她与导师有不正当关系,有人指控她窃取同事的研究成果,还有人说她贪图名利。加莫斯本以为伊丽莎白会因此痛苦不堪,但实际上,伊丽莎白从不理会这些流言蜚语。她全身心投入到学术研究中,年纪轻轻便成为了全国知名的科学家。

在工作中,我们难免会遇到烂人和烂事。正确的态度不是以恶意回应,而是激励自己脱离那个环境。当你变得更加强大时,那些你曾经讨厌的人,连他们的背影都将不复存在。

03何必对抗,不如借助力量

在电视剧《北京女子图鉴》中,有一个引人深思的场景。

陈可在经历了十年的北漂生活后,选择离职创业。

在筹备阶段,她不仅邀请了关系密切的伙伴,还邀请了曾经的竞争对手。

这并非因为她胸怀多么宽广,而是因为她清楚地认识到每个人的长处。

而那些人愿意摒弃前嫌回来支持她,并非出于宽容,而是因为他们看好她手中的项目,认可她的能力。

对此,陈可这样解释:

这正是北京的魅力所在,无论你们曾经是伙伴还是对手,只要存在共同的利益,你们就会成为同行者。

实际上,这不仅适用于北京,任何组织都是如此。

工作是为了生计,那些给你带来困难的人,只是站在了利益的对立面。

成熟的职场人士不会因为一时的情绪冲动而轻易得罪他人。

因为他们知道,与人对抗,消耗的是自己的时间,阻碍的也是自己的发展。

企业家李开复初入微软时,资深经理琼斯经常给他制造难题。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琼斯不仅拒绝让李开复参与自己的项目,还对他合理的请求视而不见。

换作其他人,可能会选择伺机报复,或者选择离开。

但李开复却泰然处之,他全心投入自己的工作,最终凭借自己的努力,获得了一个重要的科研项目。

不久后,公司高层收到了关于琼斯工作能力不足的投诉,计划将其解雇。

当他们征求李开复的意见时,李开复只是客观地评价:

“琼斯可能心胸不够宽广,与人相处时有些固执,但我认为,他是个有才能的人,工作能力没有问题。”

正是由于这番公正的评价,琼斯得以留任。

琼斯被李开复的宽广胸怀所折服,成为了他最得力的合作伙伴。

在琼斯的帮助下,李开复最终也开创了自己的事业。

现代管理学大师德鲁克曾说:

所有合作关系的基础不在于你的管理,而在于你能提供的价值。

真正成熟的职业观,应该是事在人先。

不必再纠结于对方是敌是友,当你能为他人提供价值时,自然能够化敌为友。

写在最后:

存在一条人际关系的法则:无论你踏入哪个社交圈,遭遇令人不悦的人的几率似乎总是恒定的。即便你克服了这一难题,新的挑战者也会接踵而至。在职场中,与那些你难以忍受的人不期而遇是难以避免的。

请始终铭记:最有效的反击是不予理睬,最明智的退场是自我提升。不要将宝贵的时间和精力浪费在不值得的人和事上。真正的强者,他们的视野应如星辰大海般辽阔,而非局限于脚下微不足道的尘埃。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