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去世后,史可法并不支持朱由崧继位,他为什么还能当上皇帝?

丰丰谈历史 2024-08-09 14:13:23

崇祯十七年,李自成率领大顺军攻入北京。崇祯皇帝在逃跑失败后,无奈自缢于煤山的歪脖子树上。

作为大一统朝代的明朝就此灭亡,享国276年。

不过,明朝特殊的两京机制,让明朝在南京还有一个备份的小朝廷。

南京的小朝廷和北京一样设有六部、都察院、通政司、五军都督府、翰林院、国子监等,只是规模比较小,人数也比较少。

太平时期,大臣们被调去南京,相当于被贬。

危难之际,南京一下子成了正统,成了明朝仅存的希望。

南京的大臣们经过一个月的紧张打探,确认崇祯已死,他的三个皇子也不知所踪。

为了光复河山,他们必须在朱家的宗室里再推举一个皇帝,带领仅存的明朝臣民对抗大顺和清朝。

最终登上皇位的,是福王朱由崧(音sōng),也就是弘光皇帝。

但是,很多南京的大臣,其实是不支持他的。

那么他为什么还能登上皇位呢?

01、朱由崧的优势

南京的大臣们在议里新皇的时候,首先提起的,就是福王朱由崧。

相比明朝其他的宗室,他有两个巨大的优势。

其一,血缘最近。

皇位的传承,是讲究基本法的,而不是随便抓个宗室来,都能当皇帝。

否则,南京的大臣们找了个朱家人拥立为皇帝,其他在外领军的武将又随便找个朱家人拥立为帝,岂不是乱了套?

根据嫡长子继承制和明朝的继承规定,崇祯去世之后,该由他的儿子继位。

可是崇祯的3个儿子都不知所踪,很有可能已经死于乱军当中。就算他们活着,南京这帮人也没本事把他们找出来。

于是只能当崇祯的3个儿子都死了,寻找崇祯父亲泰昌皇帝的后代继位。

可是泰昌只有天启皇帝和崇祯皇帝两个儿子,天启皇帝已经死了,且无子,不算崇祯的3个儿子,泰昌皇帝已经无后。

那就只能再退而求其次,从泰昌父亲万历皇帝的后代里找继承人。

还好万历皇帝儿子多,虽然长子泰昌一脉没人了,次子夭折,可是三子福王一脉有人啊。

那就是万历皇帝的孙子,明朝的第二代父王,朱由崧。

也就是说,按照明朝的继承法,哪怕算起来朱由崧的血缘关系和崇祯已经挺远的了,他依然是第一顺位继承人。

其二,人在南方。

除了继承顺位之外,大臣们还得考虑一个问题,那就是皇位候选人能不能尽快到南京登基。

毕竟当时的南京群臣迫切地需要一个新皇帝来主持大局。

倘若皇帝远在天边,要等个一年半载甚至三年五载才能继位,或者是在北方李自成控制的区域下,那他们为什么不继续打探崇祯3个皇子的消息呢。

福王朱由崧的封地倒是在洛阳,老早被李自成攻陷了。

但是朱由崧跑得快啊。李自成攻打洛阳的时候,朱由崧就跟着父亲朱常洵在城墙上以绳索吊着逃出城外。

朱常洵因为太胖了跑不动,被李自成抓来杀了,朱由崧则一路跑到了淮安,离南京很近了。

只要大臣们商定由他继位,立刻就能把他接到南京登基。

然而此时,大臣当中出现了反对的声音。

02、为什么部分大臣反对朱由崧继位

南京之位最高的大臣,是兵部尚书史可法。他在为崇祯发丧之后,和大臣们一起商议新帝人选。

朱由崧继位,本是名正言顺。可是史可法却收到了吏部尚书张慎言、吏部左侍郎吕大器、詹事姜曰广等人的联名上书:

福王由崧,神宗孙也,伦序当立,而有七不可:贪、淫、酗酒、不孝、虐下、不读书、干预有司也。潞王常淓,神宗侄也,贤明当立。

意思是,朱由崧虽然是理论上的第一顺位继承人,但这个人实在是不太行,人品太差缺点太多。太平时期也就罢了,生死存亡之际,还是立个有能力有品行的来带领大家渡过难关吧。

他们提出的人选,是潞王朱常淓。他的血缘关系比朱由崧远多了,按照继承顺位的话前面有一打人呢,但他是为数不多人在南京附近的朱家子孙,而且很有文化,名声也不错。

当然除了朱由崧品行不行之外,南京的大臣们还有另一层顾忌。

那就是,朱由崧的父亲朱常洵,是万历年间国本之争的当事人之一。

当年万历皇帝宠爱郑贵妃,想立郑贵妃的儿子皇三子朱常洵为太子。

可是以东林党人为代表的文官们却集体抗议,认为万历应该按照“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嫡长子继承制,立皇长子朱常洛为太子。

万历和大臣们拉扯了15年之久,才心不甘情不愿地立朱常洛为太子,朱常洵为福王,并让朱常洵远离京城,去洛阳就藩。

而南京的文官们,大半是东林党人或者自诩为东林党人。

他们一看到朱常洵的儿子朱由崧,就想起国本之争的往事。

也担心朱由崧会觉得要不是因为东林党人,他父亲早就能当上皇帝,他早就是皇子了,从而在登基之后打击报复他们。

出于朱由崧品行太差和东林党人规避风险的考虑,文官们纷纷劝史可法立潞王朱常淓为帝。

史可法动摇了。

03、为什么朱由崧能登上皇位

当然南京的大臣并不是铁板一块。

有想拥立潞王朱常淓的,就有支持福王朱由崧的。

他们认为:议贤则乱,议亲则一,现在唯有福王。

意思是,如果要立贤,那可就难以统一标准了。如果按照继承顺位来,那么福王朱由崧毫无疑问是第一位。哪怕为了避免出乱子,也应该立朱由崧。

或许他们的另一层担忧是,南京的小朝廷号召力并不大,倘若他们以立贤为由立了朱常淓,那么那些手握兵权的武将们就能以其他人比朱常淓更贤为由,另外拥立新君。

而立了福王朱由崧,无论是谁想搞事,都可以拿继承顺位堵人嘴。

南京城里,文官们为该立朱由崧还是朱常淓吵成一团。

可此时已经有人暗自开始行动了。

那就是凤阳总督马士英。

当马士英知道南京正在为立谁当皇帝吵得不可开交的时候,意识到自己的机会来了。

而马士英和福王朱由崧的联系较密切,又能联系上当时江南几个手握重兵的将领。

马士英知道,这是一个难得的为自己争取从龙之功的机会。南京的史可法等人越是反对朱由崧登基,他拥立朱由崧的功劳越大。

于是他派人告诉史可法说,他也觉得立君该立贤,不必太拘泥于继承顺位。

史可法大喜过望,随即以此前说的朱由崧的“七不可”回复给马士英。

这将成为马士英未来打压史可法的理由。

随后,马士英联合操江提督诚意伯刘孔昭、将军刘泽清、刘良佐、高杰、黄得功等人,组成护驾队伍,护送朱由崧去了南京。

四月二十六日,南京的大臣们聚在一起,继续争吵该由谁当皇帝。

混乱当中,司礼太监韩赞周拿出拥立朱由崧的誓文逼迫大臣们签字。

又过了两天,朱由崧在众将的拥护下来到南京。

这下子,即便是最反对朱由崧的史可法等人,也不得不让朱由崧继位了。

04、写在最后

我们可以看到,朱由崧登上皇位,并不是大臣们一致同意的结果,而是在两派人意见不合的时候,马士英等人强行拥立。

这也造成了一个严重的后果,那就是朱由崧上位有很多人不服,而马士英等人也仗着拥立之功大肆排除异己。

弘光小朝廷才刚刚建立,就陷入了内斗的内耗当中。

从那之后,内斗的主题,将贯穿整个南明好几个朝廷。

不知道南明如果没有无休止的内斗的话,能不能坚持得再久一些。

你觉得呢?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