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子玉
狭义的婚姻是爱情催熟的结果,再高一级是战友间的同行,至于广义的婚姻则是资源的整合,皇帝需要外戚政治制衡朝臣,世族需要以婚姻为纽带扩大家族影响力,同样,刘邦的婚姻也是资源的强强联合,刘氏和吕氏将其资源形成合力,最终打下了汉帝国的万里江山。
对于刘邦,我们首先应该有一个常识,将史书中碎片式的资料整合到一起我们会发现,刘邦绝对不是众人印象中的沛县小人物,也绝对不会是一个大龄青年,被概率事件砸中突然就成了中年抱得美人归的人生赢家,而且,老丈人吕公还是个实力派人物。
概率性事件的本质是不符合正常逻辑,一个被沛县县令当作贵客的人怎么会将女儿嫁给一个不羁放荡的大龄青年呢?
这事根本不符合逻辑。由于不符合逻辑,所以刘邦的婚姻就成为了其传奇人生的一部分。
但我们如果将碎片式的信息进行组合就可以发现,刘家和吕家属于门当户对,刘邦和吕雉的婚姻属于强强联合。
首先,刘邦家并不穷,刘邦年轻时能够常年在外以游侠的身份结交各路豪侠,比如,信陵君的门客张耳,这就已经说明他们家是有一定的财力支撑的。另外,刘邦的弟弟刘交能够跟随荀子高徒浮丘伯学习就更能证明刘邦家的经济实力。在那个生产力极其低下的时代,刘邦还时不时带着一帮朋友去大嫂家吃饭,一般的家庭哪能经得起这样造?
樊哙、卢绾等人之所以会跟着刘邦混大概也是因为刘邦的经济实力。大哥首先得有解决吃饭问题的能力。
除了经济实力,刘邦家族在当地应该是有一定的社会地位的。始皇一统天下之后由于官吏短缺,所以就采取和关东贵族豪杰合作的方式来治理关东,沛县县令为什么邀请吕公来沛县,其实就是寻求政治盟友。另外,像萧何这样的精英可能也是前楚国的官吏,被引入沛县官衙,而刘邦之所以能在中年成为泗水厅长,大概也是因为其特殊身份。
在为吕公接风的宴会上,刘邦能够谈笑自若将宴席上的众人集体作为打趣对象就更证明了其身份的不一般。
种种信息组合的结果就是:刘邦家族是沛县当地的实力派。
能够让吕公拒绝县令的请婚而选择刘邦就更进一步印证了这个观点。在吕公的认知中,和刘家联姻就能打通沛县的各路人脉,彻底在沛县站稳脚跟。而且,两家的联姻对双方来说都是一种资源的赋能,只会更强。
吕公的行为不仅能破译刘邦家的真实情况,更能印证一个政治问题:大秦当时对关东的统治确实无力。
好了,我们再谈刘邦的个人问题。既然刘邦是绝对的实力派,那么其肯定不会是大龄未婚青年,史书上所谓的“外妇”曹氏很可能就是刘邦明媒正娶的老婆。
这一点,我们同样可以通过碎片式的信息进行印证。功臣派在血洗吕氏之后商议皇帝的人选,有人就支持齐王刘襄,理由是:“齐悼惠王,高帝长子,今其嫡子为齐王,推本言之,高帝嫡长孙,可立也。”
《吕太后本纪》中的这段记载对齐王刘襄的定位是高帝刘邦的嫡长孙,那么,老齐王刘肥就必然是高帝的嫡长子。
另外,《齐悼惠王世家》中也记载:“齐悼惠王高皇帝长子,推本言之,而大王高皇帝嫡长孙也,当立。”
不管是朝廷的大臣,还是齐国官吏,都认为齐王刘襄是刘邦的嫡长孙,那么,刘肥是刘邦的嫡长子就基本是事实。
这就是司马迁的高明之处,虽然其严格按照朝廷的定论写历史,但往往会将历史的真相隐藏在只言片语中,可能在司马迁的认知中,能细读他书的人肯定也能发现真相,类似的事还有秦始皇的身世之谜,其实司马迁都给出了答案。
如此,我们就基本可以确定一个事实:刘邦本人早就结婚生子,曹氏是他明媒正娶的媳妇,刘肥是他的嫡长子。
那么,问题来了,刘肥后来为什么会被打上“私生子”的标签呢。原因很可能是,吕公在和刘邦达成联姻的意向时是有条件的:刘邦必须将吕雉作为正妻。
对当时的刘邦来说,他也强烈需要吕公家族财力的赋能,索性就答应了下来,于是,吕雉就成为了刘邦的正妻,她的儿子刘盈就成为了刘邦的嫡长子,刘肥呢,就成为了刘邦的庶长子。
刘襄很可能就是刘邦的嫡长孙图源/剧照
至于刘肥后来为什么会成为私生子,曹氏会被打上“外妇”的标签则是因为,汉文帝即位之后一直将齐王一系作为重点打击对象:齐国在实力层面是朝廷的威胁;齐王的身份是皇权的威胁。
于是,文帝就将齐国进行分割,分出城阳郡封刘章为城阳王,分出济北郡,封刘兴居为济北王。
仅仅是削藩还不够,为了证明自身的合法性,文帝很可能故意将曹氏定义为高帝的外妇,那么齐王一系就失去了问鼎皇权的法理。
历史首先是为政治服务的,其次才是事件本身,笔者觉得这个推断应该成立。
说了这么多,只为导向一个结果:刘邦在沛县属于绝对的实力派,刘邦和吕雉的结合属于两个家族的强强联合。刘吕联合后,刘邦广泛的人脉资源加上吕家雄厚的财力使双方都成为沛县的大家。
这就是,沛县起兵的时候刘邦为什么能拿到沛公的角色,原因就是,他是绝对的实力派,没人能与之相比。千万别信史书上给出的理由。
当然,此时的刘邦是和吕家共同创业,汉帝国的建立本质上是刘吕两个家族共同创业的结果。
论证这一点,我们首先要从刘邦亡匿芒砀山说起。刘邦为什么选择在芒砀山落脚,就是因为这地方靠近吕家的地盘砀县,而且,吕雉还经常去那里看望刘邦。在这期间,后来位列汉初十八功侯的顶级剑客虫达还带着三十七名同伴投靠了刘邦。
说虫达是刘邦做游侠时认识的有这个可能,但对方也不会选择在刘邦亡匿芒砀山的低谷时刻投靠他呀,因为,此时的刘邦根本就没有未来。所以,真相极有可能是,虫达是吕家的人,在吕家的授意下去支援刘邦,因为,虫达后来是长期跟随吕后大哥吕泽作战的。
在刘邦创业阶段,吕泽基本上是自成体系的。汉二年(前205)三月,刘邦组建了反楚联盟东出攻打项羽的西楚国,此时的吕泽则独立率领一路人马打下了他的老家砀。在刘邦遭遇了彭城之败后,是吕泽带领己方人马协助刘邦稳住了阵脚。司马迁对此的记载是:“还定三秦,将兵先入砀,汉王之解彭城,往从之,复发兵佐高祖定天下,功侯。”
人们都说,刘邦之所以得天下是因为张良、韩信、萧何这三位顶级精英的助力,实际上,汉朝的天下是刘邦和吕泽联手打下来的。司马迁“佐高祖定天下”的定调已经说明了这一点。
吕泽在刘邦创业的过程中是自成一系的图源/剧照
另外,龙且被韩信打败后并没有死,而是逃回了彭城,最后是吕泽部将丁复带着人前往彭城歼灭了龙且的残部的。在陈下之战中,吕泽所部虫达也立下大功,同样是吕泽部下的靳疆此间也取得了“击项羽,以中尉破钟离眛”的军功。后来的垓下之战,吕泽部也必然参战,并立下了赫赫战功。
事实是,刘邦在成为汉王之后就将岳父吕公和大舅子吕泽、吕释之进行封侯,这就更加印证了吕氏作为大股东的地位。
至于像丁复这样的人为什么没有独立的传记很可能是文帝一系后来对吕氏否定的结果。历史的残酷之处就在于,一个人被否定,往往是一群人在历史中被边缘化。
论证吕氏是汉朝大股东的还有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刘邦集团是楚制和秦制并行。汉元年(前206)四月,刘邦在前往汉中就国之后就改楚制为秦制,全面继承秦国的各项军政制度,将自己打造为秦地利益的代言人,但是刘邦集团此后依然是秦制和楚制两种制度并行,直到汉五年(前202),刘邦称帝之后才将帝国的制度全面调整为秦制。
但现实却是,直到高帝七年(前200),楚爵依然在汉朝廷的文书中出现。
很显然,吕泽部使用的是楚制,刘邦部使用的是秦制。最能说明这一点的是垓下之战中作为韩信左右翼的孔将军(孔聚)和费将军(陈贺),他们在刘邦就国汉中之后正式加入了汉军,当时,他们的称号是“左司马”,明显的是楚制。
为什么这两个在刘邦亡匿芒砀山期间就加入刘邦团队的人此时才正式加入汉军集团,原因就是,他们一直在吕泽部下。
也就是说,汉帝国的建立是秦地和楚地力量组合所拿到的结果。项羽虽然是楚地利益的代言人,但楚地的资源在很大程度上却被吕泽瓜分了一部分,具备秦地所有资源和楚地部分资源的刘邦不可能打不下天下。这才是刘邦之所以能够成功的核心原因,实力使然。就像刘邦在称帝之后为什么能够削藩成功,就是因为,他同时手握秦地和齐地的资源,实力雄厚。所以请相信,这个世界上的所有竞争归根结底都是实力的较量。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吕氏也积聚了大量忠于吕氏集团的力量,比如,丁复、靳歙、虫达、傅宽...这些人都是吕泽的势力。
这就造成,刘邦在建立汉帝国之后不仅被异姓诸侯王所束缚,更被吕氏的权力所制约,为了集权,刘邦就必须得打削藩这张牌,同时,也必须削弱吕氏外戚的力量,刘邦的突破口就是,更立太子,废掉太子刘盈,改立赵王刘如意为太子,为此,刘邦还分别安排陈豨和韩信作为辅佐赵王如意的力量。
但结果却是,刘邦更立太子的行为遭到了举朝的反对,周昌、叔孙通等人都是反对者,甚至已经选择隐退的张良都及时站出来为吕氏说话并建议吕释之请出了商山四皓。
史书说张良是被劫迫的,实际上,张良很可能是主动作为,有一点就可以证明——刘邦在出发讨伐英布前,任命张良为太子少傅,和太子太傅叔孙通一起留在长安辅佐太子刘盈,张良当时建议刘邦,授予太子刘盈“监关中兵”的权力,在得到刘邦的同意后张良迅速就征发陇西、巴蜀、北地的三万精锐作为刘盈的护卫。
有了直属的军事力量,刘盈就更不好动。
由于利益关系,以萧何为代表的丰沛功臣也支持刘盈的太子地位,所以就在刘邦征讨陈豨的过程中协助吕后杀掉了韩信。
韩信本质上是死于储位之争图源/剧照
本质来说,韩信不是死于功高震主,因为刘邦已经将其身份由异姓诸侯王调整为功臣,没有性命之危,但他最终还是死于帝国的储君之争,包括陈豨造反。举报陈豨的人是赵相周昌,周昌是反对更立太子的人,这中间的内部联系大家可以自行脑补。
总之,通过储位之争,吕氏的实力已经得到了充分的证明,说明汉帝国的江山就是刘氏和吕氏共同创业的结果。这也是吕后后来为什么能以女主的身份执政而又能大封吕氏为王的核心原因。而且,在惠帝驾崩之后,吕后可是公然在未央宫中办公的,甚至匈奴的冒顿单于对吕后的称呼都是“陛下”。
吕后能够长期执政的支撑就是吕氏积累的巨大军功,功臣派认可吕后在刘邦之后的领导地位。这也是司马迁将吕后的传记列为“本纪”的原因。
等于说,吕氏是刘邦创业时期的战友,是刘邦守业的盟友。作为顶尖的政治家刘邦太明白一个事实:只有和吕氏继续合作才能稳定汉帝国的江山。
很可能,刘邦更立太子的举动都是演给戚夫人看的。
但是吧,帝国的资源毕竟是有限的,吕后在执政期间不仅侵蚀了功臣派的政权,还瓜分了刘氏诸王的土地,所以就引起了这两方势力的仇视,最终造成在吕后去世之后的诛吕之变。
由于刘邦将对异姓诸侯王的分红转移到刘氏身上,加上吕泽早死,所以,吕氏后来在实力层面已经被刘氏全面反超,根本就不是刘氏的对手。
在诛吕之变中吕氏之败除了实力原因之外,吕氏子弟素质不在线也是重要原因。
总之,不管历史如何遮遮掩掩,汉帝国是刘氏和吕氏共同创业所建立的事实是无法被驳倒的。
刘邦,绝对是吃了婚姻的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