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可以在事业上获得成功,可是人生之路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会一蹴而就,必然要经历坎坷,付出努力,才能得到丰厚的回报。
诗歌中经常采用各种描写方法,赋、比、兴早在先秦时期的诗经中就被经常采用,后来经过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让这些文学表现手段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唐代一位才子把铺叙的技巧应用得极其圆熟和精妙,并借助比兴手法,阐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下面分享韦应物的两首佳作,构思精妙,结构严谨,更是充满了哲理。
学仙二首(其一)
唐代 • 韦应物
昔有道士求神仙,灵真下试心确然。
千钧巨石一发悬,卧之石下十三年。
存道忘身一试过,名奏玉皇乃升天。
云气冉冉渐不见,留语弟子但精坚。
诗的大意是:从前有一位道士渴望成仙,经过千辛万苦的寻觅,终于拜在一位得道真人的门下,然后便意志坚定地开启了漫长而又枯燥的修行。他坐在极其危险的干钓巨石之下,十三年如一日,从不间断其修炼过程。
这位道士心里只想着如何得道,反而忘记了自身的存在。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在考核中一试而过,最后又得到了玉帝的批准,终于升天成仙。升天之路,云气冉冉,道士心中陶醉,还不忘给弟子留下一句忠告:升天的秘诀就是“精坚”二字。
这首诗描写道士在危石下苦修的情景,并以非常具体的行动,体现出求道者坚韧不拔的精神。最后当这位道士白日飞升时,还留给弟子一句吩咐,从而点出“精坚”二字,概括了道士可以如愿升仙的根本原因。
作者没有浓墨重彩地刻画道士的音容笑貌,也没有详细描绘其外部形象,而是突出表现道士的虔诚坚定、锲而不舍的精神。诗人强调了巨石的重量和险势,更展现了道士存道忘身的精神面貌。
学仙二首(其二)
石上凿井欲到水,惰心一起中路止。
岂不见古来三人俱弟兄,结茅深山读仙经。
上有青冥倚天之绝壁,下有飕飗万壑之松声。
仙人变化为白鹿,二弟玩之兄诵读。
读多七过可乞言,为子心精得神仙。
可怜二弟仰天泣,一失毫厘千万年。
诗的大意是:石上凿井、探求水源,惰心一起、前功尽弃,修炼求仙的道理也是如此。古时候兄弟三人奔赴深山学仙,他们每天诵读仙经,渴望早日升天。幽静的山谷里,悬崖绝壁倚天而立,万壑松声飕飕作响。
仙人化作白鹿,试探他们的诚心,两位弟弟耐不住寂寞,便开始与白鹿嬉戏;兄长却志如磐石,依然诵读不倦。最后由于兄长意志坚定,终于驾云飞天,而两位弟弟只能仰天哭泣。人们一定会叹息,只是毫厘之差,凡尘和仙界从此远隔。
这首诗采用对比手法,表现出一位兄长与其两位弟弟的不同修炼行为。三人读经,弟弟们玩鹿,而哥哥则诵读不辍,最后的结局却完全不同。作者通过巧妙构思,精心街接,勾勒出修真勤惰的不同收效。
三兄弟修仙之处,既有修仙之处的幽静险峻,又有远离人家的孤独寂寞。所以当白鹿出现,两个弟弟耐不住寂寞,便与白鹿玩耍起来。
从环境与心理活动的关系来说,两个弟弟的行为是可以理解的,但从学仙坚定这个理性要求来说,两个弟弟就是有了惰心了,结果就是一升一沉,“一失毫厘千万年”,令人感悟深刻。
韦应物的这两首叙事诗构思精妙,充满哲理。作者通过精心铺叙,展现出求仙者的苦心修炼过程,意在告诉读者成功需要艰辛的付出,不可心猿意马、不能半途而废,唯有坚持不懈、存道忘身,方可获取最后的成功!
韦应物人生真励志